第62章 内阁重臣
然李唐皇朝承平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深夜,金阳殿没有了以往的沉寂,隐隐约约看见有七八道人影从殿外走进来,然后转向左边的回廊,朝更深处走去。
灯火通明的栖龙殿中,人影憧憧,营造出一阵庄严肃穆的氛围。
此时,接收到天子密诏的内阁成员此刻全都聚集于此。
就连退出朝野十一年之久的老太傅、昔日三大柱国公之一的育国公孔太和竟也被唤来,再加上接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来的耿明,已有七人之数,堪称李唐皇朝承平年间以来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次内阁会议。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这次内阁会议更可以说是立储托孤会议,而立储托孤会议自李唐皇朝成立以来,目前这还是第一次。
参加此次立储托孤会议的成员有加太师衔的亲王李霸、加太傅衔的育国公孔太和、加太尉衔的安国公邓德毅、加司徒衔的尚书左仆射许章宪、中书令东方无忌、加司空衔的御史大夫黄恩荣、卿侯冠军耿明。
李唐皇朝初建立的时候,为了实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和行为规范的中央行政体制,圣武帝李雄在杨隋皇朝“五省六曹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了更为整齐划一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主要表现为在中央政府下分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负责制定政策,以正三品的中书令为最高长官。
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签署奏章,并决定实行与否,以正三品的侍中为最高长官。
尚书省事无不总,为全国行政的总汇官署,负责颁发执行诏令,以正二品的尚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置正三品的尚书及正四品上的侍郎。
三省六部体制十分完备,各部之间职责明确,相互配合的同时又可以相互牵制。
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
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
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是因为李鼎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后为了集中皇权,限制相权,便将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闲置不设。
鉴于尚书令虽设而虚其位,遂以其副职从二品的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真宰相,其中又以尚书左仆射居首,地位最为尊崇。
总的来说,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和人浮于事等问题,各种职官之间也是分工细密、职守分明。
为了三省之间的协调行动,三省最高长官会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自圣武二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因为三省合署研讨、办公,政事堂逐渐成为了一个朝廷高级官员代表中央政府商议重大政事的团体决策组织机构,慢慢该组织就被称为“内阁”。而参与内阁事务的阁员普遍被人们尊称为“阁老”。
圣武帝在位期间,最初规定内阁有九大阁老,分别为担任骠骑大将军的霸亲王李霸、加封为天策上将的哲亲王李哲、官拜尚书令的景郡王李鼎、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位、中书令一位、两位侍中、一位天下兵马副元帅。
凡是能进入内阁之人,无一不是在开国战争中立下过卓著战功的元老重臣。每一人都是具备跺跺脚,整个李唐皇朝的官场都要抖三抖的排面人物。
李鼎即位之后的十年间,随着李哲因为双腿残废退出朝堂和前任尚书左仆射育国公孔太和于六十高龄身患疾病提前致仕,再加上李鼎对内阁的架构权力以及相应阁员职位的调整和补充,现在的内阁成员缩减为七人,且排名依次如下:
李霸,今年六十二岁,作为爵位之首的亲王地位不变,且于承平元年加太师衔。
护国公萧诚今年正值杖国之年,作为当今天子李鼎的老丈人,于承平元年加太保衔。按照规定本来已经到了致仕之龄,可以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了。然而因为朝局需要,两个月前被授予侍中一职,前往出使北方的刹叉狄国,为两国增设沿边开放通商城市事宜进行友好交流。只待此次国事访问任务结束,便可以正式隐退了。
邓德毅于承平三年因功由“八明将”之首的“德将”晋爵为安国公,顶替护国公萧诚职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于承平十九年加太尉衔。
许章宪,今年六十九岁,并州人,为当今天子李鼎的授业恩师,于承平元年加司徒衔,现在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地位相当于首相,也称左相。
当年李雄在并州刚自立为唐王时,因为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把养子李鼎当作了唯一的继承人,使其接受了最好的培养和教育。
关于李鼎的教养,除了李雄的亲力亲为之外,在武功方面安排的有后来位列三公之一的萧诚对其倾囊相授,文治方面则是聘请了年少时便有“神童”美誉的当世名师大儒许章宪亲自教导“五经”,同时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李鼎讲授。
李雄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李鼎,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所以李鼎并无纨绔之习。
中书令东方无忌,今年四十八岁,为次相,也称右相,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密封,可谓是职高权大。承平二十三年,他的女儿东方怀珠于破瓜之年嫁给了皇长子权王李登。
曹仁彬,今年六十四岁,同样于承平三年因功由“八明将”中排名第二的“仁将”加官为尚书右仆射,并于承平二十三年外放为并州大都督,负责驻守李唐皇朝龙兴之地的同时还需要警戒东境坚合夷族的再次犯边,戍守至今尚未返京。
黄恩荣,今年五十五岁,为李鼎的幼年玩伴。自李鼎被李雄收养之后,便一直跟随在李鼎左右。
李鼎上课学习时,他便是李鼎的忠实伴读;李鼎即位之后,曾询问黄恩荣想要什么赏赐,黄恩荣说愿意为李鼎监察百官、整肃纲纪。
黄恩荣之说正中李鼎下怀,于是便直接任命了尚无官身的黄恩荣为御史台从六品下的侍御史,可以风闻奏事,举劾非法。
在李鼎这位天子的有心提拔和关照之下,黄恩荣一路顺风顺水,短短二十一年间连跳十二级,于四年前正式成为了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官居从三品的御史大夫,并在李鼎的同意支持下新增设置了台狱,可以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
自此,凡重大案件,御史台与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同时报御史台监审。
御史台从行政级别上虽说地位还低于六部,但因为其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肃正纲纪,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掌管了人才的选拔和升迁,可以称得上是位卑权重。
后来在李鼎的特别批示之下,黄恩荣便以御史大夫的职官低职高配,破格成为了内阁排名最后的一位阁老。
眼下正值自己生命垂危、需要尽快立储的紧要关头,侍中萧诚和尚书右仆射曹仁彬两位阁老又不在帝都,李鼎为了听取多方面意见以便帮助自己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于是就额外宣召了年及杖朝的育国公孔太和以及辞官返乡的卿侯冠军耿明一道前来列席,参与此次立储托孤会议。
见天子李鼎急欲与在场几位重臣酌定后事,在王喜的眼神示意之下,已经在金阳殿小住近一周的太医院首席御医齐妙手连忙收拾好药箱,知趣地退出了房间。
“臣等给陛下请安。”以亲王李霸和育国公孔太和为首的几位内阁重臣走进栖龙殿后,朝躺靠在龙榻上的李鼎稽首跪拜道。
“诸位爱卿都平身。”李鼎望着卧榻之前俯伏在地的几位内阁重臣,精神略微有些好转,但仍然只能无力地小声说道。
“谢陛下!”叩谢圣恩之后,众臣纷纷起身。
李鼎注意到众臣皆是低眉顺眼地看向自己,便自顾自地说道:“关于朕的病情想必诸位爱卿也都有所耳闻了吧。”
眼前几人都是李鼎自即位以来一直倚靠的股肱之臣,因此,时下在自己朝不保夕的重要节点,李鼎对面前这几位即将担负起自己身后托孤重任的大臣们也就没有什么好隐瞒遮掩的了。
殿中的几位内阁朝臣中以霸王的亲王爵位最尊,太师职官最高,且与李鼎的叔侄关系最近,因此在李霸没有开口之前,其他几人也都识相地选择默不作声。
李霸知道此刻需要自己首先打破沉默,因此主动回道:“臣只听说陛下身体抱恙,且近来有所好转,但不知为何我观察陛下目前的状况似乎还挺严重的。”
霸王是出了名的直肠子,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圣武帝李雄都对此感到异常头疼的事情。
圣武帝李雄也曾多次以兄长,后来加上了一重君臣的身份来教导李霸。然而,李霸经常是认错态度尤其端正,在口头上也答应地特别干脆利落,但就是做不到。
后来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圣武帝李雄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因此有许多其他朝臣不敢轻易宣之于口的事情,由霸王之口讲出来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忌讳了。
李鼎也深知自己这位霸王叔的脾气秉性,所以对于李霸的开门见山也没有丝毫见怪的意思,只是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霸王叔说得不错。对外宣称朕的情况有所好转是朕吩咐故意放出去的传言,至于具体什么情况,就让王喜给霸王叔及其他几位爱卿说明一下吧。”
在一旁侍立而站的王喜闻言,忙恭敬回道:“老奴遵旨。”
然后王喜便向众人介绍了自李鼎发病后这一周的真实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