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紫玉鼎天 > 第61章 大唐正宫

第61章 大唐正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唐皇朝的大朝正宫名为紫玉宫,它是李唐皇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大唐帝都景阳城北侧的龙首原,是大唐景阳城两座主要宫殿中规模较大的一座,称为“北内”。

    关于宫城选址地“龙首原”的叫法由来,有这么一则传说。相传霸秦时代,有一条黑龙自燕县樊川终南山蜿蜒北行来到津河饮水,其经过的地方形成了一座土山,形状如龙,龙首原就是由这条龙所变,故因此得名。

    汉太祖刘沛在获悉了龙首原的这个传闻后,便命人在龙首原这个地方堪寻宫址。

    新皇宫于汉明帝登基元年堪舆完毕,开始布局规划,由强汉皇朝第三任至尊汉成宗刘棣永安四年开工,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造原则设计,先后征用了二十三万名工匠和上百万民夫参与修建,前后共花费十四年时间方才成型。

    他们将原本皇城内的建筑拆除,百姓外迁,在礼周王朝北燕国都原有的王宫基础上开始建设。

    民工们刨掉了北燕王宫的整体地基,用生石灰和粘土混合的灰土与碎砖层叠回填,还在地基中撒上了煮好的糯米和白矾。

    如此不计成本的施工做法,让地基变得十分坚硬,最深处可达三十尺,完全避免了沉降隐患。

    永安十八年,新皇宫初步建成,起初名为“永安宫”,隐喻为“长久稳固,永远安定”。

    其后经过四十八位皇帝的扩建、修缮,至李唐皇朝开国武祖李雄改朝换代时,永安宫已有大大小小的宫殿七十余座,有房间近九千间,总占地面积大约一千零八十亩。

    因为华夏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李唐皇朝自开国以来,作为天帝独祀的昊天上帝便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一向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与象征紫微宫与天帝对应。

    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范晔就在其编撰的史书《后汉书》中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

    而李雄建国的时候,又赶上了位于李唐皇朝西境的巴蜀玉郡王进献了由最贵重的紫金玉雕刻铸成的“大唐嗣天子宝”的宝玺。

    自古以来,由于玉的难得和稀有,玉逐渐成为了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古人因此有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

    综合上述诸多原因,圣武帝李雄便于建国次年将永安宫正式更名为“紫玉宫”。

    鉴于紫玉宫自建成之日前后沿用六百六十余年,成为九朝理政之所,是华夏历史迄今为止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并且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宫,所以紫玉宫在李唐皇朝也被冠以了“万宫之宫”的美誉。

    现今的紫玉宫南北长三千一百多尺,东西宽两千四百,四面都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近一百七十尺的护城河。

    紫玉宫有四座城门,东面为青龙门,西面为白虎门,南面为朱雀门,北面为玄武门,每座城门上各有一座谯楼,谯楼与城角之间的居中位置又各修筑起一座墩堡。

    城墙的四角,各设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坊间流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还是比较复杂的。

    紫玉宫内地建筑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

    前朝的中心为乾元殿、听政殿、金阳殿,统称三大殿,是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

    乾元殿为外朝,是三大殿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宫殿,也是紫玉宫的正殿,更是举行国家仪式和盛大典礼的地方,如皇帝登极即位、天子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天子还要在此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们赐宴,以示犒劳和恩宠。

    听政殿为中朝,是常朝殿堂,是紫玉宫中轴线上三座主要前朝主殿的核心。作为天子常日里听政视朝之处,地位仅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乾元殿。每逢朔望之日,也就是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天子都会在这个大殿里会见群臣,处理朝政事宜。另外,册封太子、诸王、公主的大典以及宴请番邦朝贡使节。

    金阳殿为紫玉宫中的第三大殿,是内朝议事之所,也是天子生活起居的内宫性质的殿堂。文武群臣在这里朝见天子被称为“入阁”。

    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武直殿、文正殿两组建筑。两殿之前的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武功阁,西名文治阁。殿阁之间以穿廊相互连接。两阁相对而立,建筑形式完全相同,都是上下两层,重楼九开间,进深三开间。

    内庭的中心是清和宫、元福宫、梧凰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香津池和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院及各种别殿三十余所,那是后妃们休息的地方。

    整体来说,紫玉宫的三大殿和后三宫均是呈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这六大主建筑最大的特点便是其不仅坐落在紫玉宫的中轴线上,更是恰好也坐落在景阳城的中轴线上。

    紫玉宫可谓是开创了皇宫自南向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一起的建筑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是景阳城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让人细细思来,不得不对当初设计紫玉宫结构框架图的能工巧匠们拍手叫妙。

    紫玉宫的各种宫殿不少,难免在功能用途上会有所重叠,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庆典活动,尚仪局的司乐、司宾和司赞也会根据活动的内容和规模来在不同的宫殿内安排相应的礼仪规格。

    若置身于高空俯瞰,只见紫玉宫北靠景山,沿着数道起伏较缓的丘陵向南建造,再往西转弯,大体呈一个尖指东方偏南三十度角的箭镞形。

    津河、燕川浩浩荡荡的,一条自西北向东南,一条自北向南流入宫墙里边。

    五丈一座亭,十丈一座楼,回廊如绸缎般来回往复、穿插交错。

    不同式样的楼阁各自依照地势的高低错落而建,屋角飞檐,曲折回旋。

    巍峨高楼借山而雄,灵巧雅阁因水而秀。傍水而建的诸多凉亭台阁凭借着横卧在水波上由白砖铺造而成的石桥串在了一起。

    每逢到了晚上,当点起盏盏灯烛后,若从天空俯瞰,就像一条色彩斑斓的七彩项链,为夜色笼罩中的皇城增色不少!

    紫玉宫恰处于龙首原的“龙头”处,即民间称呼的“九一高地”。紫玉宫前朝区便占据着龙首山的最高端,九一高地乃龙首山之主脉,龙头所在,“头高二十丈”,地势十分高亢。站在紫玉宫乾元殿向南眺望,整个景阳城尽收眼底。

    前三殿中最靠北的是金阳殿。

    金阳殿同乾元殿、听政殿整体建在一座“土”字形的台基之上,为三层汉白玉石台基,长约二十五丈,宽约二十五丈,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处设置有雕镂金漆宝座,整个金阳殿建筑面积大约占地九亩。

    殿宇以木制结构建造,高约八丈一尺,上盖黄琉璃瓦屋面,副阶重檐歇山式屋顶,在屋檐高挑之处配以斗拱造型,四周雕有上千个螭首并在上下檐角都安放了九个小兽。

    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双檐均是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金阳殿为天子寝区主殿,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内宫性质的殿堂,同时也是内朝议事之地所在,因此其中的布局设施是最为完善齐全的。

    在金阳殿的东面和西面各自配有两座分殿。

    东面居前的是供天子便溺盥洗、沐浴更衣的卫浴殿,其后的则是专供皇帝休憩的栖龙殿,西边靠前的是专供天子与内阁宰臣商讨军国大事的群英殿,居后的则是供天子一时兴起舞文弄墨、听音赏曲的观止殿。

    四座分殿呈东西并列,自建成之日起,金阳殿便一直作为天子日常批阅奏章和朝后休息的场所。

    金阳殿作为天子起居活动的久待之所,每逢天子临时想要咨询某项事宜或者内阁宰臣有事启奏,通常都是选择在金阳殿召对问政。

    因为不同于所谓的“正衙”听政殿还需要依照礼制设置天子仪仗,金阳殿作为天子便殿,可以不用安设侍卫,所以天子在这里接见宰臣们往往都比较随便,礼仪可以一切从简,使得君臣之间反而更容易畅所欲言。

    文武百官都把能够进入到金阳殿朝奏、议事作为自己仕途的转折点,毕竟这对于臣子们而言,可谓是极其荣耀的事情。

    若非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时期,平常少有人能有入内一览的资格与殊荣,即便尊为两后、贵为皇子,没有天子诏令,一般也不会被允许轻易踏足其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