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初中毕业了
三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增长了见识,消瘦了身体。但小乐从此好好吃饭了,也不剩饭碗子了。为了改善伙食,妈妈也瞒着爸爸买些黑市交易。爸爸是老古板,老好人,知足常乐,从不做违法的事。所以妈妈买黑市时就背着爸爸,否则让他看见了就绝对买不成。卖妈妈东西的是过去在天津大学住时,给家里洗衣服的吴妈。那时候她每礼拜来家洗一次衣服。妈妈准备好热水和肥皂,吴妈要把一家大人小孩的衣服半天时间洗完,每次五毛钱。一天去两个家庭洗,挣一块钱。有时还听到她跟小乐妈借钱。当然不会借多,五毛或一块的借。
搬到河东区后就与吴妈失去了联系,妈妈有哈儿帮忙,衣服都让哈儿洗了。但吴妈真能打听,知道鹤龄一家搬到河东区,竟然找到家里,拿着一些农产品,卖高价。小乐爱吃鱼,那天妈妈瞒着爸爸花了10元买了一条一尺长的黄花鱼,全家算改善了一下伙食。可是那时教授的工资只有二百元左右,爸爸每月还要支援北京的哥哥一家20元。家中的经济并不富裕。每月一发薪水,爸爸就让妈妈赶快去邮局给北京寄钱。小乐也经常跟着去,她发现母亲真是很善良的,每次寄钱从来没有怨言。
小乐妈妈鹤龄从小在大家庭长大,虽然她亲妈走得早,但是仍没影响她的优渥生活。即使在她出嫁后随丈夫去北平念书,家中仍接济他们小两口。她虽然没学过烹饪,但是肯学习,买了烹饪书还写下烹调方法,结婚后便慢慢摸索出一手做饭的好活儿。包饺子、蒸花卷、炸麻花,烙酥油饼,做出的东西没得挑。她爱做的烹大虾就不用说了,炸茄盒外焦里嫩,闻味儿都香。还有用鸡蛋和蟹肉做的摊黄菜,更是全家泡米饭的佳肴。即使是炒素菜,也是翠绿鲜嫩,好看又好吃。小乐后来出嫁了,炒的菜颜色不好看,还嚼不动。问了妈妈,才知道一定要用淀粉勾芡。好简单的道理啊!
生活永远是有艰苦也有乐趣。一次哈姐去楼下查先生家里玩,别看她这么大姑娘了,有空就去楼下串门,听查先生跟她聊天。四、五十岁的查先生虽然因病不上班,但他是家中的大拿,没有他不会的事。每月他媳妇发工资,他必定把钱一份一份地分好。哪些是生活费,哪些是给佣人,哪些是衣物杂费,都一目了然,当然还有存钱。
妈妈可是花惯了,存不住钱。他给查先生起个外号叫“小诸葛” 。那天哈儿又去楼下串门,查先生让保姆赵妈递给哈儿一碟拌好的绿菜,哈儿不认识。查先生让拿回家去吃。回到家大家吃了觉得不难吃,一打听原来是外面院子里常看见的一种野草,学名叫扫帚菜。经过查先生一番操作竟成了美味。他告诉了哈儿如何做法: 扫帚菜采摘时要掐上面一簇簇的尖儿,才会嫩。回家洗干净,控水后把白面撒上面,用筷子搅匀,让每簇叶子都沾上面粉, 然后上锅蒸15分钟,晾温后拌上盐和蒜泥,再倒点香油就可以了。喜欢吃醋的也可以点一些醋,但是不要加酱油。小乐知道了这方法,后来也去外面摘取,回来做却不如人家做的香。妈妈不会白吃这碟野菜,就烹调了几条小鱼,让哈儿送过去。没想到查先生嘻嘻笑着说: “嘿!我用一盘草,钓上一盘鱼。”
查先生还有一绝活,就是他在阳台下面的院子里围了个养鸡的地方,为了取蛋方便,他把下蛋的窝砌在阳台里。白天鸡在院里活动,既晒太阳地方又大,但下蛋时就得回到阳台的窝里。于是查先生做了一个梯子,他用一根棍子训练鸡一跳一跳地爬梯子。鸡们也不负苦心,练就了爬梯子回窝里生蛋的本领。人们看到这场面,就笑小诸葛有本事。困难时期,家家都养鸡,但谁也没查先生养的好。
64年小乐上到初三的时候,自然灾害逐渐过去了。市面上物资逐渐多了起来。学校外面的马路上,有个体户卖烤地瓜的,还有卖炒花生米的,五毛钱一两,在那时是相当贵了。但是人们已经很满足。小乐姐夫爱喝酒,说有这个花生米就足够了,别无他求。
那个曾说小乐一学期也好不了的物理老师在学校门口买烤地瓜,怕人家给不够称,还自己带了一杆秤,人家称完了他就再称一遍。同学们看见了都笑他奸臣。他可不管这些,依然我行我素。他喜欢唱歌,小乐也喜欢唱歌,但是她觉得这老师有些清高,不爱理人。估计他是南方人,虽然五官端正,但嘴唇很薄。长相和说话的腔调有点像天津那个说相声的苏文茂。小乐从来没跟他说过一句话,哪里想到高一时又被他呲儿了一顿。
因为要考高中了,小乐读书也开始上点心了。可不能应了那家伙说的一学期都好不了啊!她从小就喜欢上语文课。这可能跟她很小就看这方面的杂志和小说有关。
爸爸和妈妈订了许多杂志,除了《人民画报》、《苏联妇女》、《大众电影》、《上影画报》、《集邮》、《旅行者》等等外,妈妈也給她订了《小朋友》半月刊。她最喜欢看的是《新观察》。那是半月刊,里面不但有政治形势的报道,也有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冤假错案的纪实,她更爱看连载。尤其是裕容龄写的《清宫琐记》。那时她才上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她和一个大人物说起了裕容龄的事,那人惊奇地问,你这个年龄怎么知道裕容龄呢?其实也没什么,多看书呗。还有线装版的《石头记》,不敢当着爸爸面读,而是藏在茶几下面,放了学偷偷看的。而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可以一口气看完的好书。其他如《浮生六记》等都摆在书架上,可以随便看,这些都影响着小乐对文学的热爱。
妈妈每月给小乐三块零花钱,她除了买零食还会买书。只是第一次买的是一本中学生作文选,没什么看头。还有一本《楚辞选》。她却看不大懂,就背下来前面几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小乐真是重文轻理的。做作业总是先把数学作业赶快做完,然后用大部分时间好好做作文。用词造句都尽量完美。所以她的语文成绩是班上最高的,于是她当了语文课代表。有一次她在作文里用了一个“不可救药”的成语,没想到老师批语中写道没有这个词。小乐没有驳回老师,她想早晚老师会知道有这个成语的。
小乐的班主任不教她语文,但会背后看她的作文,然后在其他班夸赞她的作文有逻辑性。后来小乐在课间休息时碰到别的班同学,无意中说到自己的名字,她们说你就是小乐啊!?你们班主任总在我们班里说你作文好,我们就是不知道哪个是你,今天才对上号了!小乐心想,这班主任在自己的班里可没夸过我啊!
小乐数学还可以。一次大考,老师复习完后说这次考试很有难度,不过他也不管了。那意思是好坏全看你们自己了。
结果这次考试,真的破天荒的难。数学课代表李秀珍得了100分,第一名;小乐72分,第二名。全班49个学生一大半不及格,50几分就算好的了,最低分数3分。试题中有一道文字题。如果你看不懂其中的文字,列方程式就会列错。整道题20分。很多同学就是忽略了其中一句话,把方程式列错了。小乐知道那句话是关键,式子列对了,计算当然好做。这20分就稳拿了。从这次考试中她也体会到,中文好是很重要的,它是其他学科的根本,其中包含了逻辑思维能力。
正像小乐的爸爸,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但是中文也过得硬。他写的信言简意赅,用词恰当,绝对没有废话。让人读了感到是一种享受。小乐曾问过她爸爸小时候是怎么认字的。爸爸说那时候是念私塾。老师先不教你写字。就是拿着一本《幼学琼林》,领着你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较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就这个样,读着读着就认识字了,读着读着就懂得意思了,读着读着就大学毕业了,读着读着就参加工作了。小乐相信爸爸的话,所以她遇到好的文章就会多读,甚至背下来。小说里有感人的地方和语言,她也会牢记在心,并时不时的回想那些情节。
小乐最不喜欢平面几何和化学,那些平面几何证来证去真没意思,不如立体几何有实在感,她也容易得到高分数。化合价倒是背得挺熟,但老师上化学课时就不是十分集中精神听了。
一天下了化学课,突然一个女同学迅速拉起坐在位子上的小乐往教室外面跑,原来是雷春梅,和小乐同住在大学家属院子里。她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是画古装仕女,和她本人那胖胖的身材不成正比。小乐问什么事啊?雷小声说:“你没发现赵老师上课总看你吗?你一低头他就看你,你抬头看黑板,他就看别处。”小乐听了,心想这有什么啊?看就看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这时那老师从她们身边走过,似乎察觉了什么,小乐觉得这样窃窃私语地议论老师,反而尴尬了。
那赵老师也就20多岁,刚毕业不久吧?黑不溜秋的胖脸盘,小眼睛,虽然不漂亮,但说话慢条斯理的,声音很轻柔。小乐并不讨厌他,觉得老师喜欢看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没必要小题大做。毕竟自己才十四、五岁,照镜子粉白粉白的,连雷同学也喜欢看她呢!一次,在小乐家里,她教小乐如何画古代美女的手,画得真和画家可以媲美了!临走时照镜子,雷同学说:“你看你的脸白里透红的,我这脸又黑又油腻又胖。” 小乐是从来不会发现自己优点的马虎鬼,听她这么一说,才察觉的确如此。
期末考试前,化学老师做最后一堂复习。小乐并不因为几天前那个过节显出什么情绪来,而是认真地、聚精会神地、一句不落地听完整节课。这节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但她听得很满足,因为她忽然觉得一学期的化学内容似乎自己全会了,考试前没有必要再温习了。
她真的没有复习,结果期末考试化学得了100分,全班第一。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跑到赵老师办公室里专门看小乐的卷子。这一看,才真正佩服了那道分析题小乐回答得既简单又没法挑毛病,的确是值得100分。还说小乐怎么想的这么绝。
她们回来跟小乐说起这事,小乐想,不是我想的绝,是你们上课一定没注意听讲。老师复习时就是这么分析的啊!而且复习的全是考试内容!从那以后,小乐就知道了复习的秘诀。
这次期末考试小乐得了两个100分,另一门是生物。其他的科目也考的不错,她顺利升上本校的高中,不用再另外考试。而和她同班的郭丽因为成绩不好,需要重新考试,她不但没考上本校高中,连不是重点中学的区八中也没考上。她在家哭了一年,眼睛快哭瞎了。
小乐曾记得这位同学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对小乐说“你成绩这么好,还不争取入团!” 小乐一愣: 成绩好就是入团的资本吗?心里整天想着这些怎么能学习得好呢?她没有想到这些,她也没申请入团。
小乐15岁时来了例假 ,从学校惊慌回到家里,妈妈不在家,自己有些害羞又不知道怎么办,姐姐哈儿指导并安慰了她。小乐知道自己开始长大了,从前的幼稚、任性也该改改了。
她背着苏联阶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
生活是
美好的,
而且是
奇妙的。
我们要
活到
一百周岁,
也并不
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