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那289年 > 第 2 章 袁晁起义,吐蕃入侵以及仆固怀恩的叛乱

第 2 章 袁晁起义,吐蕃入侵以及仆固怀恩的叛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唐朝的政治根基,国家经济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唐宝应元年八月二十五日,一个叫袁晁的县衙小吏只因为同情饥寒交迫而造反的农民,就受到了鞭背刑罚,唐宝应元年(762),朝廷不断的追征租调,搜刮粟帛,农民不堪重负,于是纷纷起兵反抗。

    当时的袁晁深知人民的疾苦,于是率众在唐兴县(今天台县)起义(也有的说是聚众占据了翁山县(今天的浙江舟山岛))。不久后袁晁率领起义军攻占了临近城市台州,台州刺史史叙直接脚底抹油跑路,到了九月二十七日,袁义军攻占信州(治所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唐洪州(在南昌一带)的刺史张镐,得知义军即将抵达,为了阻止义军前进,于是张镐凭借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在常山山口埋伏,义军不知道他的计谋,不幸中了埋伏,损失3000余人。

    十月初十,义军又攻占温州(治永嘉,今浙江温州)、明州(治鄞县,今浙江宁波)等地,完成了对浙江东、西道地区(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部分地区及浙江衢江流域、浦阳江流域以东地区)的全境占领。

    初步稳固局势后,义军最高领导人袁晁建议政权几十位公卿大臣,都由普通百姓来担任。以建丑月为正月,改年号为宝胜。义军杀死地方长吏,烧毁和没收了官府及地主富豪的钱财,这些有钱有势的人对此极为恐惧,于是纷纷逃亡,而苦于沉重赋敛的广大贫苦农民,则大多归附了义军。德清县(今浙江吴兴南,一说浙右县)人朱泚、沈皓等,也聚众起义,响应袁晁。朱泚和沈皓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分别占据两大山洞,不时出兵攻占城垒。另一边,宜春的义军首领家兵漫山遍野,连地方长吏都不敢过问。随后袁晁义军发展为20万(有的说说接近20万,有的说20多万)人,义军严重地威胁着唐廷在这些地区的统治。

    情况危急,唐代宗李豫紧急下令让河南道副元帅李光弼前去讨伐袁晁。李光弼派其部将张伯仪(或义)、连同御史中丞袁惨、偏将王栖曜和李长荣等人率领各军,向袁晁的义军发起攻势。宝应元年十二月,义军与官军在衢州(治信安,今浙江衢县)大战,义军战败。

    广德元年三月初四,官军再次击败义军。到了四月,官军和义军经过10多次交战,最终义军战败,领导人袁晁被官军俘,于次年十一月二十日就义于长安。他弟袁瑛率领500名骑兵,冲出重围,占据宁海西北40里的紫溪洞,凭借险要地势,继续抗击官军。官军不敢轻易进洞,于是在洞口扎营,切断义军的粮道,加紧围攻。袁瑛和500勇士在内无粮草、外乏援兵的绝境中,顽强抗击官军,直到全部饿死洞中。

    之前为了讨伐安史叛军,唐廷相继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军队,西域空虚,使吐蕃趁机逐渐向北蚕食,并乘虚深入内地,攻占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军大举侵犯唐朝边疆,边疆再三告急,而宦官程元振却都压下不报。十月,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引导吐蕃军经过邻州,吐蕃军一路劫掠奉天、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并逼近京师长安。

    皇帝李豫获悉此事后,急忙令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同时启用强将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但是为时已晚,李豫只得匆忙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官民则逃亡荆襄或藏匿在山谷中。 吐蕃占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作为他们的傀儡,然后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燃烧闾舍,长安城萧然一空。幸亏唐将郭子仪巧妙与敌周旋,才迫使吐蕃退出长安,随后李豫才于十二月返回长安,重赏了郭子仪。战后百官批判程元振“专权自恣”,贻误军机,于是李豫就罢免了程元振官爵,将他放归乡里,后又流配于江陵。

    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立有大功,却在平乱之后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宦官骆奉先逼迫,无法向朝廷申辩。于是在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李豫招抚不成,只得采纳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派长期任职朔方的郭子仪前往招抚朔方军将。仆固玚攻击败辛云京后受阻于榆次,最终被部下杀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对外部势力谎称李豫已经去世,再次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三十万人来犯,各方约定好日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上上下下皆大惧,李豫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此时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军中,郭子仪则成功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破吐蕃军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唐军最终取得了这次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