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个都不能少
“我知道,资助你的粤东热心人士,写信向你承诺,要资助你读高中到大学毕业。
你心动了。
有人资助,你读高中考大学后能有更大的能力报答社会,报答曾经帮助过你的那些人。
这个想法没错。
但眼下国内做慈善,献爱心还没有一个标准,也没监督和规范。
今天人家激情四射,向你,向媒体高调许诺,但明天人家激情退了。
你该怎么办?
就算人家记住自己的承诺,7~8年的时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他今天对你承诺的时候,他还是有钱献爱心的。但明天,他的公司,他的事业,亦或是他个人忽然有了什么不测,而断了对你资助。
你读到半途,你进退不能。
可对你的资助,属于他的个人善举。
一个爱心人士的终止,不会有一个单位,或者另一个人来接手。
你好意思说人家害你吗?
你好意思写封信去叫人家赶紧恢复工作,寄钱过来给你好帮你完成学业吗?
别说你没有这样的想法,就算有,也得深埋心里。
万一哪个缺德的媒体人,只为新闻价值。
前来采访你套话。
然后刊登一出新闻:某某热心善举换来某白眼狼!
你的人生就毁了。
乡下孩子的淳朴,没办法抵抗媒体人设下的话术陷阱。
不管你的本意是什么。
只要你开口说话,人家就能拿到人家想要的新闻。
就算你保持沉默,见面就够人家编故事了。
读中师,尽快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正道。
这也是我们劝你填中师的原因。”
胡老师说的,不是和丛飞的故事有些相似吗?
网上大量报道,丛飞资助了183个白眼狼。
他生病期间,停止了工作,减少了公益活动。
受资助方打电话过来,不问病情,而是质问:
“为什么这么久都还没有把钱汇过来,答应要资助的,中途又停止了,这不是坑人吗?”
还有上海某明星资助的渝州的白眼狼。
升米恩,斗米仇的典型啊!
彭先政原本是初中都读不下去了,杨伯方老师下去家访回程死于泥石流。
杨老师的事迹被一家省报报道了出来。
然后粤东省的一个热心人士向报社打听了杨老师去挽救的辍学学生。提出愿意资助其继续上学。
彭先政原本觉得自己有机会读完初三,考上中师,跳出农门就是天大的幸事。
但在资助方表示可以资助其读高中考大学后,他原本觉得能读中师就是幸福的念头动摇,开始滋生了向捐助者无底洞索取的苗头。
胡老师的提醒及警告绝对是正确的。
“再说了,你得帮助,算是杨老师用命换来的。”
“贫困山区,无数孩子辍学。
社会上,谁不知道?
但真正得到帮助的有几个?
林诗韵成绩比你好,家里条件可不比你家好。
为何没有爱心人士资助她?
还有今年初中二年级退学的姜晓虹,人家年级第二。
人家家里比你家更艰难。她是长姐,她不回家去支撑起家庭来,她的家庭就崩溃了。
去家访的老师,都不好意思开口喊她回来上课了。”
“为何这些人,没有爱心人士关注和帮助?”
“因为没有新闻价值,媒体不会浪费笔墨来做追踪采访报道。”
“因为杨老师的死,有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杨老师死有关的你,也得到了报道。
引起社会的关注,才能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
而杨老师,是因为他不但是个优秀教师,还是一个兼职作家。
和省市的媒体有往来,才有媒体对他的事进行了报道。
要是换一个别老师,本地官府能给一个因公殉职就不错了。
还想有媒体报道?”
咦,山区老师挽救学生辍学的故事,不就是张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吗?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骗点稿费。
说不定还能改编成电影呢!
边想骗稿费的事,边听着胡老师说着的话:
“如果以恶意揣测人心。新闻热度一过,谁还关心你。
热心人士诈捐,谁有闲心去追捐?
社会看到的只是热心人士和你合影时的善举。
还有你之后的白眼狼行为。谁有闲心去追踪过程呢?”
“古代皇帝登基都还要搞一个三辞三受呢!”
“人家高调宣布对你进行资助到大学毕业。
你也得高风亮节,表示自己要考中师,继承恩师的遗志,继续服务山区教育。
如此,资助你的人高兴,人家得了名,还省钱了。
媒体也高兴,他们见证了一出伟大的知恩图报,薪火相传,感动人心的故事。
你也高兴 ,有机会读完初三加上中师,跳出农门。
皆大欢喜,不好吗?
非要闹到大家都下不来台吗?”
“很可能,我是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爱心人士和媒体。但读中师,却是你眼下最能把握住的。”
吕时亮知道胡老师说的话,很不好听。
但却是事实。
不是每个真正需要帮的人,就都可以得到帮助的。
再过30年,特困生花千元看演唱会!
什么贫困生用“苹果四件套”加起来近2万元。
甚至这些物品是一些非贫困学生也可能不愿意购买,或者没能力购买的产品。
但不少贫困学生却可以安心使用这些奢侈品,过上似乎比普通人还要优越的生活。
有足够钱进行高消费了,却还领着助学金的贫困生多的是。
学校知道吗?
呵呵!
学校没这么大的精力去调查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
就只能如同电视节目的卖惨一样。
谁能把惨的故事编得更惨,谁就拿助学金。
谁能从老家弄来贫困证明,谁就可以领。
有的地方,打个贫困证明,得先交钱。你本身就贫困,连开贫困证明的钱都没有,还想当贫困生?
而有些不好意思把自家的伤痛和家里穷困不堪的一面撕给别人看的,那就自己挨穷受困着吧!
还有每年去消费贫困山区孩子的爱心人士。
如同电视台搞节目一般5天支教。
暑假,人家孩子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呢!
却被这些爱心人士拉来摆拍。
这是支教还是去祸害人家的,不好说。
山村里的孩子、支教,都不过是人家拿来敛财的工具。
做慈善,献爱心。
也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事。
彭先政还是很懂事的,要不然前世也到不了那个位置。
他原时空也没膨胀,无度索取,而是选择报考中师。
他小学毕业考上了区中学尖子班,没钱去读,还是校长去拉来乡中学的。
问迹不问心,问心无完人。
一个16岁的少年,容易轻信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心理很正常。
而胡老师是过来人,很明白人心。
资助者,可能是真心,是真有这能力和这个计划。
但也很可能是客套,或者一时的感动和激情。
真让热心人士兑现承诺,供完初中,供高中,然后供读大学。
在胡老师和姜老师看来就是不知好歹了。
彭先政给胡老师深鞠了一躬,“谢谢胡老师的指点。”
说了这么一番话。
胡老师又转头向吕时亮说道:
“《一双小红鞋》写得真好。
不过文学的道路可不好走,在没有著作等身,可以躺到功劳簿上混吃等死前,还是先兼职着写。
也不要考虑要写出什么流芳百世的巨著什么的来。
就为了兴趣,或者是为了挣钱而写就好。”
“胡老师,我那本《山花》杂志都传到你的手上去了?”
“我早一个月前就看过了。但不知道居然是你写的。
乡里教育辅导站有个文学爱好者朋友,订有全年《山花》杂志。
他看到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朗集的街道,和朗集的各个角落。他认为肯定是朗集出去的人,或者曾经在朗集生活过很长时间的人写的。
他很想拜访一番。
他在打听,到底是出本地自何人之手呢!
我从他那里看来的。
昨天和姜老师他们谈论起《一双小红鞋》,才知道出自你的手。”
“嘿嘿!”吕时亮摸了摸头,谦虚地一笑。
……
陪胡老师走了一圈回来,晚自习也差不多开始了。
吕丹伶传他谣言的事也得给个解释了。
要不然那么乱穿着,着实对林诗韵不利。
回到教室,吕时亮看到班上的人也来得差不多了,而晚自习的时间还没到。
于是走到讲台上,敲了一下黑板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后,说道:
“我不当班长,你们就把我当病猫了是吧?
谁那么长舌,乱传我和林诗韵的谣言。
小心我找你的麻烦哦!”
“我和林诗韵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包办婚姻,知道吗?
包办婚姻,哪来的恋爱啊!
再说了,你们自己没眼睛吗?
林诗韵那竹竿一样的身材,孩子的粮仓都还没备起来呢,她怎么就有了?
我也就是这半年才猛长高的。
半年前,我能配种了吗?
你们啊!简直就是乱弹琴。”
台下同学哄然大笑。
林诗韵跑上台去,又把吕时亮揍了顿。
林诗韵揍完下台了。
吕时亮整理一下自己的发型和衣服,继续说道:“你们看,这么凶的丫头片子,自由恋爱谁要啊!”
同学们更是乐不可支。
吕时亮严肃道:
“好了,我和林诗韵去县城干什么,你们稍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同学少传点八卦,多用点功学习,中专的预选考试,考高中的升学考试还有近20天。
大家在这20天内,用点功,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吕时亮这么一说,加上姜文樱也解释说了,林诗韵和吕时亮就是他父亲带着去找高中校长谈大学少年班考试的事去的。
谣言渐渐平息。
……
在吕时亮等着考试日子又过了几天。
一天林诗韵和朱桂英回去做饭了。
吕时亮他们又得一顿好的晚饭吃,不用吃食堂了。
回去吃饭的时候,二哥也正好下班回来,他告诉吕时亮:
有一个魔都的导演通过《山花》杂志社给的联系地址,打电话找到二哥的头上来了。
希望把《一双小红鞋》拍成电影。
《一双小红鞋》本来就是伊朗的电影《小鞋子》。
吕时亮不过是把这个电影的故事进行了本地化,改写成小说而已。
哪个导演这么有眼光啊?
自己发到《山花》杂志没多久呢!就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