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章 下得厨房
还不是正式填报,很多同学就先把自己的理想填上去给老师看看,正式填报时再根据家庭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做调整嘛!
今天是周三,最后一节课是劳动课。
劳动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劳动课没劳动了,都变了成自由活动课。
很多学生都会在周三回家一趟。一部分近的能在晚自习前赶回,偏远些的,到家睡一晚,第二天早上再赶回来,也能在正课前赶到。
吕时亮他们这个地方,虽然山高了些,但水热条件还可以,农产品还是比较丰富的。
都是山地,梯田,主粮是水稻。
生产效率是不高,但土地资源还不算太紧张,人勤快点,吃饱饭还是没多大问题。
水稻产量不够时,就多种些玉米、红薯、土豆之类的,多吃几顿红薯饭,土豆饭,玉米饭,也就可以解决吃饱的问题了。
就是海拔高了些,山大了点,运输不方便,山里的农产品难运输出去,就算运出去了,有的东西卖的钱估计还不够付运费。
物产难变成钱,导致山民都很穷,没钱。
晚自习不属于正课,一般就是安排个老师来巡视,坐坐班。
周三晚自习还不打考勤。
这样,学生周三回家一趟,带一次菜来,又可以过两三天了。
学生自己带些新鲜蔬菜回来,让学校食堂给加工,再带些干菜吃吃,一周就差不多过去了。
学校食堂还没对外承包,还没有外菜,酒水不能带进食堂的规定。
除了油盐酱醋和肉食,蔬菜约定俗成地让学生自带,还省了食堂师傅出门去采购。
反正学校食堂的师傅们是领工资干活的,不用思考食堂亏钱还是挣钱的问题,听校长的就是。
甚至学校还经常在周六组织学生上山砍柴。
全校师生出去砍一次,够食堂烧很长一段时间了。
农村孩子,谁在家没割过草,砍过柴?
最早不知道是哪个校长让食堂这么干的。
还有设计的周三这课程,就是暗戳戳地给学生留出时间回家。
为了减轻农村学生上学的费用,这课程安排,真人才!
之后,学校就一直这么延续下来了。
所以在乡中学读书,他丫的,是真省钱。
周三,吕时亮、吕丹伶他们几个很少回家。
菜,要不就是赶集日家里人带下来,要不就是林二嫂回家,就顺便给他们带来。
林二嫂买有一辆小货车,方便赶集。
也经常往寨上帮人带点货,回来正好给吕时亮他们带米带菜。
再加上周末,他们也可以自己回家带。
下午第2节课一下课,林诗韵就和吕丹伶、吕时亮说,她先回去了。
吕丹伶、林诗韵、朱桂英她们三个是住在二哥吕时杰家里的。
今天二哥和二嫂应该没等到侄女中午放学回来就先回寨上去了。
中午他们几个预填志愿,就没有回去,让侄女自己回家找吃的。
要是中午小侄女回来吃饭后,去上学忘带钥匙,或者还把钥匙反锁到屋里去了什么的。
中午没人管她,放学回家还进不了屋,会委屈哭的。
吕丹伶她们三个,中午一般都是在学校食堂吃饭,吃了饭再回去休息。
晚上,谁有兴趣回去做,那就有吃的,没兴趣,都不想动,就吃食堂。
一般都是林诗韵或者朱桂英去做。吕时亮他们三个男生偶尔做,毕竟他们三个是住校的。
吕丹伶就草包美人,做啥啥不行。
做饭常夹生,炒菜贼难吃。
大家基本上就不让她动手了。
…………
朗集在民国时就是一个大乡镇的建制,一直有集市。
解放后,它曾经管辖的村寨,有几个村并成一个公社划给了隔壁县,其他的村寨也分了大部分出去成立了新的公社。
但它是周边村寨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加上地理位置,交通方便,诸葛江从寨子中间穿过。
小汽轮可以从县城沿诸葛江一直开到上游的柳清镇。
加上县道也从寨子通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就算把它分解小了,它的影响力还一直辐射周边它曾经管辖过的村寨。6、70年代,下放不少人到朗集来,在这里办起了一个小农场,1971年,还在朗集建起了中学。
这里一直都比周边村寨繁华,等于区里的一个副中心。
二哥退伍回来被安排到朗集乡派出所。
二嫂和二哥是在二哥去参军前就订了婚。
二哥退伍两人结婚后,二嫂就也就跟着二哥到朗集里来了。
林二嫂这人头脑灵活,也能吃苦,还放得下面子。
到了集上,靠着从手提肩挑,走村串寨的小贩做起,到现在买上了车去赶周边大的乡镇集市卖服装。
才7、8年时间,夫妻两人就能在集市上建起了砖木结构的大房子,买上了车。
二哥建房的地方以前是一片大的滩涂,属于没有承包到户的集体荒滩。
当时还没修电站,也没并乡,朗集还是一个公社,还没扩大。
二哥没花多少钱就拿到了荒滩地。
二哥二嫂花钱请人从河滩上砌起堡坎,用两年的时间把地基砌起,砌平县道公路,整出了一块大地基后开始建房。
房子建了起来,赶上了修电站,接着是撤区并乡。
撤区并乡后,原本民国时期朗集曾经管辖过的村寨,除了划给隔壁县的一个公社,其他两个分出去的公社又再一次并了过来归它管。
并乡后,原三个乡的工作人员都集中到了朗集这里。
不少工作人员在小乡的时候,多是在家门口工作。
但并乡后都要到朗集上班,远离了自己的村寨,相当于进了城。
加上这里是集市,孩子读书方便,也容易谋生,不少工作人员的家属也就跟着到了集上讨生活。
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到乡政府只能分到一个单间。
于是不少拖家带口的公务员们纷纷在朗集谋划自建房。
加上修电站迁入朗集的一些人。
公路两边,沿河两岸,纷纷变成了宝地。
修电站后的短短三四年,二哥这里从原本是街尾郊区变成了正街。
接着在二哥房子的下游一点又迁来了中学。
二哥这里变成了宝地。
二哥和二嫂两人,要是再迟几年,要想划到这么大一块地自建房,可就难了。
人口涌了进来,生意自然也很不错。
朗集繁华起来。虽然还是乡级单位,但繁华程度都快要超过原来的区上了。
但朗集的繁华很短暂,随着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很快又没落了下来。
到了2023年,朗集中学更是被撤销了。
二哥她俩的临街房子是两进4间的一栋四合院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在朗集绝对是豪宅。
苗疆十万大山里,绝大多数的村寨都是依山建房,为了有效利用小块的平整土地,多数都是吊脚楼。
没土地资源向平原一样建有几进的四合院。
两人还同时供两个人读中学。
吕丹伶和林二嫂的弟弟读书都是夫妻两人负责。
林二嫂的弟弟正在读高中呢!
吕时亮他们这地方,农村家族观念重。
宗族和兄弟姐妹之间都是互相扶持的。
很多家庭,子女多的,都是父母把老大的事搞好,老大有义务帮着负责老二,接着老二管老三……
父母一般跟老幺住,也就是老幺回头要多负责父母的事。
所以吕丹伶读书就是二哥负责,林二嫂的弟弟读书,也是他俩负责。
而吕时亮大学一毕业,就把自己妹妹上大学,甚至读硕士的费用都给接管了。
当然,这是默认的潜规则,要是碰到不懂事的,只知道索取,不愿尽义务的,那家族关系就糟糕了。
林诗韵提前回去了。
等他们回去的时候,刚进院子,林诗韵已经炒好菜,在烧最后一道汤了!
这个年代的农村女孩子,多是会干农活,会搞家务的勤快姑娘。
何况是林诗韵这个有眼色,勤快的姑娘。
看到吕时亮他们进院子了,林诗韵喊道:“你们几个懒鬼,这个时候才回来。过来把桌子搬到院子去,然后洗手过来把菜拿出去,开饭。”
“哎呀!”朱桂英故意感叹道:诗韵,你都做好了啊!我还说是等我们回来再一起做呢!”
林诗韵笑骂道:“我还不知道你们?知道我先回来了,你们还不得打探到我是否做好了饭,再赶着回来吃?
真想回来做饭,劳动课后,怎么不回来?”
他们就是知道林诗韵先回去了,会做好饭菜的,才故意拖到饭点一起回来。
朱桂英就是故意讨个口头便宜而已。
他们几人搬桌子,洗手,然后把菜搬出来就准备开吃。
一看,小侄女还没来。
朱桂英问道:”秋婷呢?“
林诗韵应道:”她放学回来的时候,我就交代她了,别跑远了,玩一会儿就回来吃饭。“
吕丹伶:”我去找找。“
侄女一般不是和邻居家的几个小孩玩,就是在学校。
就那几个固定点,固定的几个小伙伴,很容易找到喊回来。
还没等吕丹伶出去找,侄女就自己回来了,她一般都知道玩到什么时候就要回来吃饭。
二哥上班,二嫂忙着做生意,都没时间管她,小侄女得自己管好自己。
看人都到齐了,林诗韵把最后烧好的汤也端了出来。
他们拿出来吃饭的是一张八仙桌,一个方位坐两个人正好。
小侄女坐到了朱桂英的身边,吕时钦和林维坤坐一根板凳。
吕时钦和林维坤他俩人还住校,不过只要有人做饭,他俩就会跟着过来混吃混喝。
当然,两人食材没少贡献。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几人也不是过分斤斤计较的人,才能搭火这么久。
单着的是吕时亮和吕丹伶,两人各占据一个方位一根板凳。
放好汤,林诗韵盛了自己饭出来,吕时亮这边靠近厨房,林诗韵走到吕时亮旁边停了一下,吕时亮以为她要坐自己旁边,挪了挪身子,表示让出位置来了。
林诗韵脸红了起来,然后狠瞪吕时亮一眼,起脚踩了吕时亮一脚,然后绕往吕丹伶身边坐了去。
这真是无妄之灾啊!
吕时亮心想,丫头会脸红了,还以为会变温柔了一点呢!其实还是那么野蛮。
无缘无故踩自己一脚,这真是……
吕时亮觉得很莫名其妙,抬头看了她一眼,林诗韵又狠狠地盯了回来。
算了,男子汉大丈夫,不和小孩子计较。
吃饭才是正事。
吕时亮伸出筷子夹了一筷蕨菜炒腊肉。
“嗯……”这丫头虽然野蛮了一点,炒菜的水平还是可以。
腊肉应该是林维坤家带来的,他家每年都要杀一头300多斤的年猪,而他家里,三个姐姐都出嫁了,他上学,就父母两个人在家。
三个姐姐每个月的传统节日,都要带不少东西去孝敬父母,而他父母又是那种比较节俭的人,不怎么舍得吃,年猪腊肉经常放到6、7月份。年猪腊肉,6月份不吃掉,到7月份,天气热起来,就不好吃了。
到了5月份,他家还有腊肉的话,他就让家里清理库存过来,拿到吕丹伶二嫂这里来给大家改善伙食。
当然,平时他也不少拿肉、鱼啊什么的过来。
蕨菜应该是林诗韵昨天上山采的,5月份,山上长有很多蕨菜,随便采一会儿就是一背篓。
吕时亮看了眼菜桌,还有鸡肉。这应该是自己老妈让林诗韵带来的。
吕时亮家,他父亲是起屋的上梁祭司,来往的客人比较多,腊肉用不了多久,就能消耗光。
倒是他父亲是上梁祭司,农村起屋开工,房屋风水定向,上梁等要用公鸡血,用过血后的公鸡,一般都是归祭司。
他父亲经常有祭祀用过血后的公鸡带回家。
自然,吕时亮的母亲就经常处理风干好后带过来给吕时亮他们改善伙食。
小侄女吃饭也挺积极的,筷子先朝腊肉伸去。
腊肉放进嘴里,吧唧吧唧几下嘴巴,开口赞道:“诗韵表姐炒的菜就是好吃。”
林二嫂和林诗韵的父亲是一辈,小侄女叫表姐,合适。
吕丹伶和吕时亮按照堂三叔的关系来论,林诗韵是他们的表妹。
小侄女按照自己的母亲来论,林诗韵自然是小侄女的表姐。
反正大家各论各的。
朱桂英逗她道:“我炒的就不好吃?”
“朱姨炒的也好吃。”
周边村寨互相通婚,随便哪一家,都能论上亲戚关系。
朱桂英和小侄女论起来亲戚来,是小侄女的姨亲关系,自然得叫姨。
在这种宗族关系强的地方,吕时亮最头疼这种论亲称呼了。没有长辈告诉你该怎么称呼的话,你得把整个宗族结亲的关系都理清楚,还得知道论亲的原则,才不会称呼错。
赞完朱桂英,小侄女又连续看向吕时亮好几次,吕时亮不清楚她有什么需求,是要吕时亮给她夹菜呢,还是刚才吕时亮被林诗韵狠踩了一脚,被她看见了,想说点什么。
小侄女小马屁精一个,吕时亮给了小侄女一个鬼脸。
小侄女眨巴着眼,回问道:”时亮叔,诗韵表姐做了你媳妇,我要喊她叔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