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会君的憧憬 > 第2章 母亲的眼泪

第2章 母亲的眼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憧憬和殿阁俩相识是亲属介绍的。介绍人是憧憬的三姨和三姨夫他们夫妻俩。憧憬是三姨大姐的二女儿,殿阁是三姨夫大哥的长子。

    二十岁的男孩儿女孩儿已步入了恋爱的季节。殿阁所在的军营,全是男人。憧憬在农场,知青来自全国各省,虽然都是知青,但也人品各异,啥人都有。家长就开始惦念操心他们的婚姻了。

    他俩建立通信联系,开始全是家长的意思,有意撮合。憧憬三姨对她讲:“殿阁他们家咱知根知底,我这位大伯嫂(殿阁的母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殿阁身上有个姐姐,还没断奶时就夭折了。当时,殿阁的老叔(四叔)不到两岁,已失去了母亲,然后,殿阁母亲就用自己的奶水喂养了这个不到两岁的孩子。那可是叔嫂关系呀,真是长嫂为母啊!那是建国前夕,农村,生活极其艰难,贫困,别说是奶粉没有,就是家里孩子多的因缺少吃的都难以养活。这对叔嫂关系,可与包公的叔嫂关系相比了。

    殿阁49年出生,他比他老叔小三岁。

    听后,憧憬为这位母亲的伟大而感动。憧憬同意与殿阁建立通信联系了。这期间,三姨和三姨夫这夫妻俩一有机会就和憧憬介绍殿阁父母的事,还和憧憬爸爸介绍。

    憧憬爸爸和他们都没见过面,但他们都比较了解憧憬三姨夫妇。憧憬爸爸说,找对象也得看介绍人。这个介绍人忠厚老实,人品很好,看他这样,他亲哥哥也错不了。

    特别是憧憬三姨还总夸殿阁的母亲。听三姨说,殿阁的母亲很聪明。她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但建国时期扫盲,她识字了。不是一般的识字。她可以读长篇小说。在他们家族里,憧憬三姨夫就是一个藏书家,他的书比较多。有一次,殿阁母亲从三姨手里借走了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过了好几个月看完才还回来。

    她聪明最能表现出来的是裁剪。她是服装厂工人。二十几人的服装厂,她是缝纫工人。但她自悟裁剪,可以做裁剪师傅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啊!对于这点,憧憬也觉得这位母亲挺能的。

    憧憬三姨还说,因为她会裁会做,农村那些七大姑八大姨都把布料拿到她家,为了省钱,免费让她给做衣服。特别是春节前那一大段时间,因为憧憬三姨和她是妯娌关系,过春节时常碰到一起。农村人拿自己不当外人的现象憧憬能想得出。每遇到这事,因为她不拒绝,所以这事儿总不能断。

    找对象,看家庭,这是人们常说的话,看家风。看家长正经不正经。殿阁家父母,正经,勤劳,为人忠厚,助人。也不失聪明。反正,自从憧憬和殿阁通信,憧憬脑子里就灌得满满的都是殿阁父母的事儿。

    憧憬和殿阁通信有些天了,当时邮信就是通过邮局,由邮递员投递,殿阁的连队在深山,憧憬在鹤立河农场的第九分场,书信传输当然就费时了。一封信寄出,最少需要一周对方才能收到,来回互通一次半个月都是快的。憧憬三姨家在佳木斯,与憧憬通讯联系也是靠邮信。这之后,她急着问憧憬:“收到殿阁的信了吧?咋样?”

    “看到了照片,还不算烦人。他字写的挺好,比我的字好多了,也挺会说的。”这是憧憬的回答。

    没几天,殿阁的母亲就从双城县周家镇专程到佳木斯来了。她在被服厂上班,会服装裁剪。是请假来的。显然是来看憧憬的吧?

    憧憬三姨赶紧通知憧憬,憧憬从九分场也到佳木斯三姨家了。九分场距离鹤立30华里,鹤立到佳木斯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有急事儿来不及写信,可以给分场场部打电话)。

    殿阁的母亲比殿阁大20岁,当年40岁。身高15米多,稍微有点儿瘦。她比憧憬先到佳木斯的。

    憧憬第一眼见她的感觉:年轻,利落,衣着得体,舒服。她说话语调不高,语速不快,善于聆听,不急着插话,给人一种安静、慈祥的感觉,挺温馨的。她挺了解憧憬,尤其让憧憬惊讶的是,她知道憧憬和她的生日是同一天:农历二月初五,这事儿憧憬都不知道,她说生日相同,秉性就相近,这是天缘。看来她是做了功课的。

    简单的交流,憧憬感觉她挺喜欢自己,欣赏自己,是真心的。她打量憧憬后摸摸憧憬单薄的衣裤,看到憧憬瘦小的身材(她俩身高差不多,憧憬154米,体重不足80斤),尤其是当她拉起憧憬的手,看到憧憬手上的茧子,有老茧,有新茧,还有没变成茧子的水泡时,她哭了,憧憬竟然看到她那么多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憧憬八岁就失去了母亲,母爱对她是缺失的,此时,她好像久旱逢甘露,她太渴望甚至是奢望这种母爱了!一股热浪从心中涌出,这位母亲一定看到憧憬脸涨红了,便一把把她拉到怀里,紧紧地把她搂抱在胸前,憧憬顿时感受到了她的体温。

    当时是春天快脱棉衣的时候,那时都没有像样的毛衣绒衣之类的过度衣服,只有棉衣、单衣更换,憧憬穿的是单衣,别看她手冰凉,其实她不冷,她扛冻着呢,就是她们觉得憧憬冷。

    憧憬长这么大,母亲去世后,第一次享受这种母爱般的拥抱,在这位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她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冲动,她对自己说:“无论她的儿子如何,就冲着这位母亲,我认嫁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