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去找你二哥
“唔。”刘兴安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低吟。
王逸飞观察着对方的神色,心知肚明,自己先前的话语显然触碰到了对方的敏感神经。然而,真相往往锋利,不容回避,王逸飞坦然自若地坐在一隅,既不因对方的不悦而退缩,亦不愿徒增口舌之争,破坏和谐。毕竟,无谓的争执只会白费唇舌,伤了和气。
刘兴安似乎也失去了继续交谈的兴趣,便顺势靠向椅背,闭目养神。然而,片刻之后,他突又启齿:“那些乡村琐事,暂且按下不表。你即将赴碧岩村任职,那里既是你的故乡,对其现状理应了如指掌吧?”
“还算熟悉。”王逸飞语气平淡,他捕捉到了刘兴安言下之意——作为村官,对乡间事务指指点点,不仅是越俎代庖,更是逾越了层级。刘乡长的言辞中,隐含着对自我身份定位的提醒。
王逸飞内心不禁泛起一丝苦笑,作为基层的领导者,若连问题都不敢正视,更兼浓厚的官僚主义色彩,这实非民众之福。因此,他对这位刘乡长的好感度已悄然降至冰点。
“不妨说得再具体些。”刘兴安调整坐姿,继续说道,“比如碧岩村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发展潜力,这些你应当有所了解。”
王逸飞目光轻轻掠过对方,心中暗自揣摩,是否自己前几日上演的那一幕,已通过刘兴达之口传至刘乡长耳中,故而刘乡长欲借此机会对自己旁敲侧击?
那日表演之后,不出王逸飞所料,不到半小时,消息便在中心街不胫而走。然而,众人对此事的反应各异,以陈二彪、黄强盛及刘兴达三位典型人物为例,态度更是大相径庭。
陈二彪身为事件主角,事后却绝口不提,仿佛一切未曾发生,但有人察觉到,陈二彪似乎收敛了几分嚣张。黄强盛则与之相似,同样避而不谈,依旧我行我素,仿佛此事对他毫无影响。
最为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刘兴达。作为王成义的最大债主,他不仅未给王逸飞留情面,对王成义的债务只字不提,反而放言:“我刘兴达借出的钱,无人敢短一分一毫,无论何人,想在碧岩村中心街撒野,先掂量掂量自己。”
次日,王逸飞挂职的消息便不胫而走,而最早散播这一消息的,据说正是刘兴达。他曾如此评价王逸飞:“区区村官,竟想在街上兴风作浪,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当然,这些仅是坊间传闻,未必代表刘兴达的真实言论,但“空穴不来风”,刘兴达对王逸飞的态度,不言而喻。
王逸飞自然知晓这一切,也明白刘兴达依仗的是什么。在此情境下,他无意与刘兴达正面冲突,因为他深知,硬碰硬即便获胜,也会后患无穷。唯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待时机成熟时一击即中,方为上策。但对于刘兴安此刻的试探,他认为有必要给予警示,若刘兴安能从大局出发,约束刘兴达,勿让其欺压乡邻,实乃善举。
尽管王逸飞对刘兴达的行为嗤之以鼻,但他并不愿将事态推向极端,毕竟这里是他的故乡。扳倒刘兴达,意味着结下世仇,他不愿离乡后仍有人背后指摘。
当然,若刘兴达冥顽不灵,他也不介意扮演一次铁面无私的角色,但在那之前,他会尽力避免此类局面的发生。
思及此,他朝刘兴安微笑道:“刘乡长这是在给我做岗前特训吗?在这方面我的确没有成熟见解,但既然您问起,我就斗胆谈谈浅薄之见吧。”
“谈及碧岩村的潜力,自然首推茶叶生产。如今,碧岩村九成耕地,三成水田,皆已化为茶园。”
“茶叶收益的高低,直接关乎碧岩村的未来。”王逸飞剖析道,“而目前,我们的茶叶生产仍停留在原始的采制阶段,在规模化和品牌化上严重缺失。”
“嗯,具体说说,如何实现品牌化和规模化?”刘兴安转头询问。
“先说品牌化。”王逸飞侃侃而谈,“国内茶叶,无论内外销,各生产商均有自家品牌,而我们的茶叶,统称‘茶叶’,在这种情形下,期望卖出合理价格,无异于痴人说梦。”
“此地山林环抱,环境清幽,空气纯净,无任何工业污染,是绿色食品的理想产地。若能整合茶叶生产商,形成规模,创立自有品牌,碧岩村的经济将实现质的飞跃。”
“至于规模化,刘乡长您或许比我更有见解。”王逸飞笑道,“碧岩村小小一片茶叶基地,竟有六七家茶厂,还不算那些小型家庭作坊。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从收购到销售,恶性竞争不断,试问,这样的环境下,茶叶产业怎能健康发展?”
“因此,最佳方案是整合所有茶厂。”王逸飞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无论是本地茶厂联合自治,还是引入外部资本并购,这种小规模生产模式,必须终结。”
“好,好,不愧是大学生,问题看得准,思路清晰。”刘兴安点头赞许,“关于碧岩村茶叶的规模化生产,乡政府早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可惜成效不佳。”
“哦?乡政府已介入此事?”王逸飞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