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纷纷傻眼,龙华控股竟然宣布不玩了
杨百万的事迹顿时登上了魔都日报的头条。
魔都经济发达,税务部门一直为小商小贩偷税漏税而发愁。
现在杨百万主动纳税,不仅是送上门的业绩,他们觉得好好宣传一番能很好地提高广大大众的纳税意识。
便找了很多当地的报刊对杨百万的事迹进行报道宣传。
杨百万靠着2万多块钱本金靠着低买高卖国库券豪赚一百万的事迹顿时轰动魔都。
隐隐传到了江浙两地,还在迅速地向全国各地传播。
江浙两地商业气息日益浓厚,下海经商成了一种主流。
不少人都意识到国库券这玩意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一些人先富起来的人闻风而动,他们追随杨百万的脚步向一些还未入足的地方进发。
在他们的疯狂买入下,小城市的国库券一路价格也跟着长高。
部分三线城市的国库券价格来到了105块上下。
为了进一步刺激人们的欲望,龙华控股不断地提升回收价格,从一百零六块涨到了一百零八块。
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龙华控股便将回购价格正式拉到了一百一十块!
财政部门一看,以前他们发行的国债鲜有人买单,要靠着打折强行派发才能分发出去。
如今由于龙华控股的入局坐庄,这国库券在国内变得十分抢手,这是大好事啊。
一边将杨百万当作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来宣传,一边开始筹划89年的国债发行工作。
杨百万在国家宣传部门的推波助澜下,几乎每天都在接受大大小小的采访。
龙华帮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且注资了一笔钱。
他现在每天只要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采访就行,手下有几个徒弟帮他在全国各地收购国库券。
在这波猛烈的宣传攻势下,有很多江浙沪一带赚到了真金白银的富商意识到未来龙华控股的收购价还会继续上扬。
所以有很多人开始借钱囤积国库券,想要等着龙华控股的收购再上涨一些再卖。
事实也正如他们预想的那般,龙华控股连连上涨回购价格,从一百一十块势如破竹地来到一百二十块。
囤积国库券的商人脸上都笑开了花,他们手中的国库券每张都能赚十多块的差价!
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
因为宣传攻势过于猛烈,小地方的信息再闭塞,这个时候也知道魔都有家机构以高价回收国库券。
即使龙华控股一再提高回购价,意识到这玩意能赚钱的小地方银行和国有单位都不愿意贱卖手中的国库券。
另一边远在魔都的龙华控股发出了一则新通知:
“本日起,龙华控股将暂停回购国库券业务,恢复日期待定!”
这短短十几个字顿时在国库券贩子中引起了惊天骇浪!
龙华控股竟然不回收国库券了,那他们手中高价囤积的国库券怎么办?
他们寄托于其它机构出来回购他们手中的国库券。
并不是没有机构想要接盘,但一方面坐庄需要雄厚的资金流,手中没有十来亿资金,你想坐庄?
另一方面有人算了一笔账。
按照88年国库券的年利率9来算,三年到期后,这批国库券能兑换127块钱。
有人会说,那么我花一百二十块回购还有得赚啊。
别忘了88年是通胀最为恐怖的一年,国家推行价格过关,大部分实用物资都上涨了至少30的价格,另一方面龙币还在贬值。
这么一看,此时花超过一百一十块去回购,是铁定亏本的生意。
刚刚兴起的魔都金融机构,肯定不会去做这种亏本生意,放在银行都比买国库券赚钱。
一群跟风买进国库券的人傻眼了,怪不得人家龙华控股暂停回购,人家龙华虽然有钱但不意味着人家傻啊。
前些时候将回购价提到一百二十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们却错过了最佳脱手时期。
……
“老板,截至到今天,我们的账户上的资金还剩下不足五千万港元的现金流。”
宋子龙听着何明亮的汇报却不由地松了口气。
坐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88年发行的国库券量很小,但对于龙华来说也是刀尖上跳舞。
好在回购价到了一百一十块后,市场开始习惯性囤积炒高价格,流向龙华控股的更是很少一部分。
龙华花了十多亿港元买入的国库券大多都是低价买入。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还算是一切都在两人的预料之中。
这些囤积国库券的商人第一次体验到了“散股接盘”的痛苦。
宋子龙心中倒是毫无压力,这个年代能搞到几万块钱做生意的会是一般人?
杨百万能靠着兼职赚到2万块,还能借到9万块的巨资,你觉得他背景简单?
按照猪肉价格来看这个年代的万元户,相当于三十年后的三十万元的购买力。
不卖房不卖车不向银行贷款能拿着几百万去创业,起码是个中产吧。
再说了,宋子龙也没有收割他们,而是逼着他们去推进保息保值政策的推行。
“老板,你说这些人真的会促进保息保值政策的落实吗?”
“老何,你要相信群众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
事实也是如此,很快龙华当初扶持的一帮黄牛贩子一起找上门来。
“各位如此兴师动众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
杨百万俨然成了这帮人的领头人,他主动应声道:
“宋先生,这账不对啊。”
“怎么就不对呢?”
“国库券是金边国债,回报怎么能比三年期的定期储蓄还低呢?”
其他人纷纷附和道:
“是啊,那推行自由买卖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那你们的想法是?”
“首先必须和三年定期实行一样的保息政策吧,现在通胀闹得这么厉害,报纸补贴是不是也要落实下来,这样我们这些国库券买家的利益才能得以保障。”
“不然明年发行的国库券谁会愿意买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