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正式推行
众人见这少卿指定这凌知义为这甲长之首,自是无人出言反对。就是这县衙来的县丞、主簿及这乡丞刘仁晋也是连忙附和,并告诫这其他村民定要听从这凌知义的指派。
只是这凌知义心中却是有些不太乐意,他心想自家被定为甲首也不过是因为家境相对富裕一些罢了。实际上,这甲首的选定完全是根据各家的财富或者田地数量来决定的。虽然当上这个甲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待遇,但要说唯一实在点的好处,那就是在服徭役时,自己将成为这十户人家的管事,可以避免做那些繁重的体力活。
按照十年一轮流服徭役,那么自己这一甲的农户这几年都无需服正役。所谓这正役每十年才会有一次。当然这县衙、乡衙和本里每年都会向各家各户摊派徭役任务,只不过并不需要出远门而已。然而,如果让自己负责管理村里其他几甲农户的新农事,万一耽误了自家的农活可就得不偿失了啊!
凌知义心里虽是有种种的不情愿,但这少卿可是南京来的官员,自己又如何敢推脱了。莫看这少卿说话多是轻声轻语,可这刚才呵斥凌大路等村民。可是不留任何情面的。凌知义便扭捏着既不答应也不敢推辞。
这凌知义的扭捏之态早已落入少卿的眼中,也猜测到凌知义个心中顾虑。但自己决定的事情,却哪里由得他一介小民是否答应,便并未对凌知义此种扭捏之态加以理会。
少卿转向这群村民,声音洪亮地向村民们宣布了一项全新的农事政策:家中有超过一百亩的田地,就需要拿出十亩最好的土地来种植两季稻;如果田地不到一百亩,则只需拿出五亩即可。剩下的土地,可以按照以前的习惯,种植稻谷、棉花、大豆等等作物。
与此同时,少卿还宣布了关于赋税的规定。对于官田,每一亩地在第一季要缴纳六斗粮食作为赋税,而到了第二季则需缴纳三斗五升。但是对于私田,每季的赋税都相应减少一斗五升。
此外还强调,被选中种植两季稻谷的田地必须是相邻且连成一片的。而且这些用于种植双季稻的田地,官府会统一提供稻种,每亩地第一季将配送三升稻谷种子,并在缴纳赋税时直接抵扣相应数量。
这些村民听少卿宣布完,这土地庙的跪着这一地的村民并无任何反应,一个个都是一脸茫然地看着少卿,虽然这少卿已经将重点内容说的清清楚楚,但奈何这里的许多村民基本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少卿到底说了什么。而且少卿所说的内容又涉及到很多事项,就算有几个稍微有点文化的人,也一下子算不清楚这税赋究竟是多少。
少卿宣布完这新农事的主要政策之后,并没有耐心再和这些村民详细解释。他只是点了点头,示意队伍前面的几位甲首留下来,然后挥了挥手,对其他人说道:“好了,你们都散了吧,各忙各的去。”说完,便坐在这土地庙前开始摆放好的太师椅上。
这从少卿来到林溪村起,这位大人从开始劝农到解释这新农事之事,已经站着讲了一个多小时了。少卿坐好后,又吩咐众人都围坐过来,现场并无如此多的椅凳,除了这自己坐的,却只剩下三张椅子,这少卿却安排县丞、主簿和那位乡老坐下,这自己带来的随从、乡丞均是没有座位。
少卿说道:各位没有座位,今日我们大家且席地而坐。
稍作休息,又将这新农事操作讲解了一次,这次在场之人俱是听的明白了。
少卿接着说道:“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平定四方,让普天下老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然而,咱们国家地域辽阔,子民遍布九州大地。要是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粮食产量倒是足够自给自足;但倘若遭遇天灾歉收之年,就需要各个地方相互接济了。前些年头,各地纷纷开垦荒地,可是土地资源毕竟有限啊!这些田地虽然都是由朝廷赏赐给百姓们耕种,但在丰收之年收取一些赋税,一则可以用于处理民生事务,二则还能储存进粮仓,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在灾荒之年,可以用来抵御灾害。”
少卿讲的这些大道理,各甲长们心里其实并不乐意听。他们心想:这天下的土地本来就是天子和朝廷的,如果天子和朝廷自己去耕种不就得了?只不过这样的话没人敢说出口罢了。不过最近这几年,朝廷对于修路、修筑堤坝等公共工程的投入确实比前朝要大得多,而且听说朝廷对外征战也取得了不少胜利。
各位看官,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了解这林溪村的农业状况,我在此处不妨结合一下明朝时期的农业三场(官田、民田、屯田)等情况简单叙述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种植作物的相关规定。在明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凡是拥有五亩到十亩田地的农民,必须栽种桑树、大麻和木棉各半亩;而那些拥有十亩以上田地的人家,则需要按照这个标准加倍种植。并且,当地官员会亲自监督农民们的勤劳程度,如果有人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具体来说,如果谁家不种植桑树,就需要向官府缴纳一匹绢帛;如果既不种植黄麻也不种植木棉,那么则需要分别交出一匹麻布和一匹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明初阶段正好是中国纺织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在南方地区,栽桑养蚕的现象极为普遍,可以说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这种大规模的种植活动不仅为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点要说的则是官田和私田了。在明代时期,田地被分为官田以及民田两大类。明朝初期的时候,那些在元朝末年被豪强大户吞并的土地全部都被官府没收充公,并将这些田地交由百姓去耕种,而收取多少赋税,则取决于这些土地原本的私人租金有多少。从这里可以看出,官田的租金,完完全全是按照私租来确定的,并且实际情况是,耕种官田的农民,他们所要缴纳的租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这也正是明朝人常说的“依租征税”。通常来说,官田的租金会比普通的私田更高一些,同时还会根据田地的等级来划分出不同的租金标准。像湖南、浙江、江苏这些地方的租金就会比其他地区更高。比如说一亩地正常能收获的粮食不到三石,收成稍微差点的可能就只有一石多一点,但有些田地的最高租金却能够达到一石之多,甚至很多官田的租金都是七八斗左右。除了官田和私田之外呢,还有一种军队屯田制度,关于这个我们暂且先不做讨论。
第三:林溪村的农作物
前文已经提到过,林溪村位于湘潭建宁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湖南株洲所在地。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包括稻谷,其中又分为梗稻和糯稻等不同品种;此外还有少量的麦子、黄豆,这些都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同时,棉花也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可以用来制作衣物和其他纺织品。另外,桑树和桐树也是常见的树种,桑树的叶子可以用于养蚕,而桐树则可以提供木材和桐油等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时期,湘潭地区的药材种植非常出名,这种影响力也多少波及到了建宁地区。因此,这里可能也会有一定规模的药材种植业,为当地居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总体来说,林溪村的农作物种类多样,反映出这个村庄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多样性。
第四:在当时那个时期的轮种方式,根据各种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两季稻种植。大部分地区普遍采用的是轮作或间作的农耕方法。具体来说,当第一季的稻谷收获完成后,农民们通常会在同一田地中改种其他作物,比如豆类或者麦子。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收割早稻之前,提前在同一片田地里套种晚稻,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五:关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古人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说法:“男耕女织”。这意味着男性主要负责农田的耕作,而女性则专注于养蚕、纺织等家庭手工业。这种明确的性别分工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进一步从耕种技术的角度来比较,与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两者之间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革或突破。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改进和调整,但总体而言,基本的耕种方式和技术在这段时间里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少卿又吩咐道:“第一件事便是要将这份全新的农村发展策略,精心地雕刻在坚固的木板上,并高高地悬挂在村子里的祠堂中央,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够清晰地看到并铭记于心;第二件事则是详细记录下每户人家用于种植双季作物的土地面积,并逐一登记造册。同时,为了方便辨认和管理,还需为每户的田地设立专门的木制标识牌加以区分。这些木牌将由县衙统一制作,并确保其质量可靠、经久耐用;第三件事则是由甲长负责向所属甲内的居民传授双季稻的种植技术。而这些甲长们,则需要接受来自县工房的统一培训和指导,以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第四件事则是由乡衙与工房共同协商确定今年水利设施的建设方案,并根据每家每户每年 30 天的徭役标准来核算所需的工程量。工程所需的费用将首先由县衙进行垫付;最后一件事则是在县衙和乡衙各自安排一名专职的农巡吏,要求他们每隔五日便要详细地记载一次稻谷的生长情况、农事操作的进展以及其他相关事宜。”
“今日乃是春社之日这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生机勃勃的时候。而此时此刻,在建宁乡内正发生着一件大事——新农事选定了林溪村作为试点!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在此次尝试中出现任何差错,那么县令、县丞和乡丞都将难逃罪责。”少卿继续斩钉截铁的说道:“此次农事试点必须成功!若有闪失,本官绝不姑息!但若是做得好,本官自然会有所安排。”他的语气坚定而决绝。在场众人皆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