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造价日记 > 第1章 走出专业信息茧房

第1章 走出专业信息茧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坦斯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第一次谈到“信息茧房”这一个概念。

    他在书中写道:“用户被基于个人兴趣所构建的信息流环绕,逐渐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现在的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每天从各个平台可以大量的看到各种“有用的知识”,先不去探讨这些知识是不是能在脑子里保存多久,但是不停的在这短暂的时间收到愉悦的视觉、听觉的刺激享受。

    每个视频好像很短暂不花费多少时间 事实上我经常刷着刷着忘记了时间。就这样突然一个晚上就过去了。手边上该做的事情也是全部落下了。

    看的时候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手机一放下,心里就会突然落空。我的时间究竟去哪了。更加焦虑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

    很可怕的还有大数据的推荐,让我们牢牢得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面。如果我们浏览过哪个内容,平台就会不停的推荐相关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一直反复刷到。结果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困在同一个地方。

    不止是app带来的信息茧房,当我们生活缩小在公司与租房之间的时候,上班时候就只关注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都快变成碎片化的流水操作了。下班后又只看大数据推荐的圈子。可想而知,自己的知识范围越来越狭窄且封闭。

    “学科之间是没有明确的隔绝,知识都是联通且交融的。”

    这是当我跟以前公司的同事说我现在的工作包含交通建设项目,他震惊的问我是否能完成的时候我的回答。

    “小木,快告诉我市政项目在预结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的关键点。”微信群上信息通知亮起,我一看是以前的同事阿谈在问。原来他准备去面试一家市政公司,想提前做做准备。

    我很惊讶的告诉他,他曾经参与的某某项目就是市政项目,叫他回头去看一下当时的咨询报告。

    很明显他忘记了自己做过的项目。因为他们当时部门的房建项目比较多。我们部门市政项目做的多。有时候周末加班,他们部长也来加班,那个部长也不是项目多得非得每天上班,只是因为家人都在老家,他住的离公司近,也没啥社交爱好,就天天跑回去公司加班,随带要求自己部门的人也得来加班。

    我们都是来自同个地区的地方,又加上有共同加班的的“加班友谊”,所以有时候加班休息的时候我常常过去看他们部门的项目,顺便请教一下我不理解的专业问题。一来二去,也对他们部门的项目有所了解了。

    有时候跟同行业的同学聊起项目,大家也会有感触,自己的项目经验和工作经历也让大家处于一个比较严重的“信息茧房”里面。如果离开现在的公司或者调离现在的岗位,说不定都不能胜任别的工作。

    对于普通家庭出来的普通智商的人,哪有各种视频说的“整顿职场”那么潇潇洒洒大快人心。大多数人都是老老实实上班,越封闭越不敢轻举妄动,越这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越没有勇气打破自己认知,甚至走出舒适圈。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走向无解的生活。

    我们的信息茧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不同的地区不同教育,不同的个人学习能力,都让我们一个个进入自己的茧房。我们填高考志愿选专业到职场规规划到,认知跟眼界都是有不同的信息差的。

    我很喜欢罗翔老师说过的话,“乡下人很蠢很蠢啊,到城里面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啊,看到红灯就闯,看到绿灯不走,怎么那么蠢呢?你作为城里人,你到了乡下,你分不清麦子,你也分不清稻谷,你高粱和玉米你也分不清,那你不也是蠢?”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事者,虽然我们也能感受到行业的现在的就业环境不怎么好,但是如果我们暂时没有跨行业的规划想法,暂时在这个行业还有一份稍微满意的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做些改变的。

    当浪潮过去的时候,谁在裸游都能看见。我们做为建筑行业的从事者,作为造价人员,要帮助自己走出现在的“信息茧房”。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去吸收,去与不同专业不同阶层的人交流学习,哪怕是一点点破圈也可以。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