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2
纷纷:形容多。
3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
借问:请问。
5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
明春雨中所见。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
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
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
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
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
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
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
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
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
在。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
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
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
人寻味。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
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此诗在北宋已流传甚广,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
纷纷”一句流传最广,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
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
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
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
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亦有以为
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
可信。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据方志记
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
售。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
泉”。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
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
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大家还在搜
古诗《清明》
写作特色
诗歌句解写作特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
那些上坟祭扫的人的心情。诗句中的“魂”指的是
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
着强烈的哀伤。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
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
酒,暖暖身子,也想借酒消愁,暂时除去一些
心中的烦忧。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
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
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
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
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
有酒旗招展。诗人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
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
得的佳作。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
体分开一样,形容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
连歌内突
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
诗意的雨中问路图。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而清
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
思归之念。“雨纷纷”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
辛。接下来诗人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
解乏,又含有借酒消愁的意思。后两句采用了
问答的形式,将意境由忧愁苦闷转为喜悦开
怀。这首诗语言平淡,没有引经据典,但诗人
妙笔独运,化平常为神奇,给人以美的感受。
收起
感情主旨
《清明》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迷感伤的画面,
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蕴含着
诗人雨中前行时的苦闷伤感和继续前行时的振
奋希望之情。
作者介绍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
体分开一样,形容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
连歌内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