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师生俩关系更近了
皇权更迭、宫廷斗争和意外变故频繁发生,皇家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幻莫测的命运。
自从宁王朱权在京城与粮商私自勾结的事被发现,朱棣决心对他进行严厉的惩处。为了防止他再次兴风作浪,朱棣决定将宁王朱权终身圈禁在京城,不得外出一步。
汉王朱高煦由于性格暴躁,尽管朱高煦曾经战功赫赫,但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朱棣最终决定剥夺他的爵位。
然而,出于皇室亲情和往日功劳,朱棣仍然保留了汉王的粮饷俸禄,以示恩德。
而沈天,这位曾经陷入囹圄之人,虽然身负罪名,但他在危急时刻立功赎罪,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能力。鉴于他的特殊情况,朱棣决定不予责罚,免于追究他的过往罪行。沈天得以重获自由,并在朝廷中继续效力。
在这座宏伟的宫殿里,权力的游戏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与变数。皇帝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在这座宫廷中掀起波澜,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
皇家生活的辉煌与荣耀背后,是无尽的阴谋与斗争,正如这几个王公大臣的命运般,随时可能被改变,永无安宁之日。
朱棣坐在紫禁城的御书房中,眉头紧锁,思绪万千。他的目光穿透窗外的高墙,似乎看到了那遥远的海外世界。自从登上皇位以来,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巩固大明的威望,扩大帝国的影响力。
他与心腹王振谈论时,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海上丝绸之路自古繁荣,若我大明能够派遣船队远洋,不仅可宣扬国威,还能开拓贸易,更能寻迹一下朱建炆的下落!”朱棣沉吟道,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王振点头赞同:“陛下英明,此举不仅可震慑海外诸国,更能促进各国友好往来,互通有无。”
朱高煦虽然性格暴躁,但也明白此举的重要性:“父皇所言极是,但远洋航行艰险重重,需要精心筹备。”
经过几日深思熟虑,朱棣决定召见沈天,这位精通天文地理玄学的奇人,对远洋贸易的意见。”
“沈师傅,你可知朕为何召你前来?”朱棣凝视着沈天,语气严肃。
沈天躬身行礼,答道:“罪臣不知,还请陛下明示。”
朱棣缓缓道出自己的设想:“朕欲派一支舰队,远航至西洋诸国,宣扬大明国威,开拓海外贸易。”
沈天闻言,心中一震,“必须打造最坚固的船只,配备最精良的航海器具。”
这工程可能要耗费大明巨额银两,还要配备大量各行人才。
朱棣望着地图上的航线,沉声道:“此次远航关系重大,不仅要确保船队的安全,还要展示大明的威仪。沈天,朱高煦,此事就交给你们了。”
沈天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朱高煦也表态:“父皇,儿臣必定全力以赴,确保船队顺利出航。”
筹建船队:细致规划
沈天与朱高煦首先在南京的江南船厂展开筹备工作。二人每日奔波于船厂,监督造船进度,确保每一艘船都达到最高标准。
“船只的坚固性是关键,”沈天仔细检查每一块船板,“不能有一丝马虎。”
朱高煦则负责招募和训练船员:“所有船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熟悉航海技术和应对突发情况。”
除了建造船只,沈天与朱高煦还需为远洋船队配备充足的物资。他们详细列出所需物品清单,包括粮食、水源、医疗用品以及各类交易物品。
“每艘船都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和淡水,航行途中绝不能出现短缺。”朱高煦在仓库内仔细检查物资储备。
沈天则联系各地官员,确保物资供应充足:“所有物资都要在出航前运抵南京,不能有任何延误。”
为了确保船队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沈天与朱高煦与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们一起,反复研究海图,确定最佳航线。
“此处洋流凶险,我们应避开,”沈天指着海图上的某个区域说道,“这样可以减少风险。”
朱高煦同意:“航线务必要周密考虑,不能有丝毫大意。”
此次远洋首航,朱棣用的远洋最高长官是他的潜邸太监郑和。
郑和,原名马和。
出生在云南昆阳一个回族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家庭信仰伊斯兰教,父母教导他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
明朝大军攻入云南,平定当地割据势力。马和随父亲被俘入宫,成为明朝宫廷的一名太监,随后被改名为郑和,进入宫廷服侍。
因能力出众,被选中进入皇宫服侍明太祖朱元璋,深受重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取皇位,成为明成祖。郑和因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受到朱棣的赏识和重用,成为心腹。
这次远洋首航,朱棣和朝廷臣工决定用郑和是船队首长的最佳人选。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南京码头上,十余艘巨舰整装待发。
朱棣亲临现场,为即将远航的船队壮行。
“郑和,此次远航,代表大明的荣耀与尊严,务必全力以赴。”朱棣郑重叮嘱。
郑和跪地叩首:“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看着庞大的船队扬帆起航,沈天与朱高煦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他们知道,这一次远航不仅是大明国力的展示,更是他们对大明未来的美好期望。
通过共同筹备远洋船队,沈天与朱高煦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在这场浩大的工程中,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
远洋船队的成功出航,也标志着大明即将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