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多少事情!
清明节到了,除了扫墓、踏青,旧时清明节还有“荡秋千”的传统,多为妇女和儿童。
……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在农村的庭院里有些人家也会架起秋千,供小孩子玩耍。简单的秋千装备,无非是两根直立的木桩,中间架一道横梁,从横梁上垂下两条绳子,下端穿上一块木板。人们或坐或站于其上,抓好两条绳子,在另一个人的一次大力的推动下,自己来回荡。荡秋千想要荡的高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关于“秋千”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秋千”。认为“秋千”是先民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寻找食物时,发明的一种生活技能。在森林中,原始先民们为了采摘到高处的果子,想尽各种办法。他们利用垂下来的藤类,紧紧抓住,不断尝试荡到高处以摘取果实,或者荡到树上。追溯到人类的祖先——古猿,这也算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技能。后来进一步改进,用两根藤条加上一个踏板,更省力而且便于掌握方向。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猜测而已。
另一种说法则将“秋千”的产生归于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山戎,认为它是山戎军事训练的一个项目。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秋时齐桓公远征山戎,将山戎的秋千训练活动传入国内,后又传入中原地区,然后又经过中原妇女的改造,得以流行于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而辽代时,极其重视清明,清明之时,都有荡秋千的娱乐活动,而辽为契丹人所创,契丹人乃北方游牧民族,似乎印证了秋千源自北方山戎的说法。
唐宋时,有人认为“秋千”一词乃是源于汉武帝之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武帝祈求千秋之业,后宫之中便将“千秋”颠倒为“秋千”,来命名这种游乐活动,同时这种娱乐活动便也带有了祝寿祈福之意。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极其重视粮食的生产。古时百姓多靠天吃饭,“民以食为天”,最大的愿望便是粮食的丰收,通过各种仪式,祈求五谷丰登 。“打秋千”便是其中一种祈求的仪式。
这是一种很隆重的巫术仪式,人们认为秋千荡的越高,庄稼长得就越壮,产量就会越高,收成自然越好。从“秋千”这两个字来看,也可以窥见其意。“秋”即“秋收”,代指庄稼的收成。而“千”便是多的意思。连在一起便是“大丰收”之意。
荡秋千可以说在中国土地上流传甚广,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
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在节日期间都有荡秋千的活动。像哈尼族庆贺春节时便架上秋千,男女老幼穿着传统服装,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庆贺喜庆的新年。
而朝鲜族更是无论何种节日都少不了秋千,荡秋千还被列为朝鲜族运动会上的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