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系列操作
皇城正门叫明德门,明德门西,文德殿南,自南向北分别是枢密院、中书省、政事堂(亦称都堂)、门下省等宰执办公的地方。
内待监景宽奉了皇帝的口谕,他正快步赶向政事堂,要向四位相公宣明皇上的旨意。
此时政事堂里,皇帝要找的四位宰相皆在。自柴荣因为身体的原因,中断了北伐而回到京城,他们四个人好像有了预感似的,心神总也舒缓不开。即便他们处理完一日的政事,也不太敢离开都堂,生怕内宫里传出什么要紧的消息来。
这四个人里,范质和李谷都是平章事,他们是正相,而魏仁浦官拜枢密使、同平章事,算是副相。
王溥最为特别,他是四个人里最为年轻的一个,前年他父亲去世,丁父忧期离开了京城,柴荣多次诏他回京,可他偏偏要守满三年的孝,每次都拒绝了皇帝的夺情。最后柴荣大怒,他才不得不进京谢罪。这个月初,他才被任命为参知枢密院事,连个同平章事的头衔都没有给他。他只能勉强算个又副相,可偏偏大家都尊他为范质之后的次相。
“齐物,今上回京已经三日,咱们总也没有见到陛下,你看我们要不要一起请见一下,这一则可以请圣安,二则……”年岁最大的李谷反而最先沉不住气,他问询着王溥的意思。
“李司空,依我之见,还是由仁浦兄去请圣安比较稳妥一些。”范质作为首相,他的思虑最为缜密。
范质不希望四位相辅同时入宫请见,他怕这种行为引起下属们不必要的猜测。魏仁浦作为柴荣破例提拔的宰执,天下的官员都知道皇上最信任他的,由他出面请见,别人不会乱说什么。
再有一个,魏仁浦身兼枢密使,掌管着天下的军伍事务,现今班师回京,他有充分请见的理由。
大家都是聪明人,范质简单的一句话,大家立刻明白了里面的深意。李谷微微有些脸红,但是他还是点头表示赞同。
魏仁浦听范质如此信任自己,他放下茶盏,立即起身表示要去请见。
正在这时,景宽已经来到了政事堂的门口。
“奉皇帝口谕,下官前来求见几位相公。”
“原来是景监亲来,稍等一下,容我等出门接旨。”范质看到景宽,不由地心中一紧,暗道不妙。但是他仍然强打起精神,按着应有之礼来行事。
景宽没有多言语,他只是站在政事堂门外等候着。
内侍等人无特旨不得进政事堂,这是由太祖立下的规矩,到现在也没有人敢破。
很快四相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然后他们回到政事堂里紧急商议着。
“范相公,皇上今日这是何意?立后不是急务,何必在这一朝一夕。”魏仁浦大病初愈,脑力稍稍慢了一些。
“魏相公。”范质只称出名后,由于心焦,不由地停顿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然后又缓缓地道来,“我等按着皇帝的意思来办就好。齐物,礼部向来由你主持,我看这册封文书该行礼仪,还是由你定个大略为好。我等就在这里等,有从权之事,也有个商量。”
除了魏仁浦思虑稍慢了一些,王、李二人早就明白了皇帝这是在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王溥闻听范质的安排,他不敢怠慢,立即伏案,草拟着一应的事宜。
魏仁浦看着三人的神情,再稍稍思考了一下,他也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范相公,莫非皇上……”魏仁浦也仅仅说出这几个字,然后心一酸,再也说不出来什么。
几人之中,他与皇上的感情最为深厚。自当今皇上登基之后,对他信任有加,总是破例提拔。先是授检校太保,进而拜枢密使。年初之时,皇上更是要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参与商议的众人认为魏仁浦不是科举出身,不宜拜相,皇上当时就反驳道:“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于是皇上排除了众议,任命他加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对于皇帝的知遇之恩,魏仁浦时刻不敢忘记。现今他明白了皇帝这是在安排后事,他心里如何能够不难受。
范质看了看魏仁浦的表情,淡淡地说了一句:“道济兄,现在不是我等心伤之时,还是要打起精神来。”
魏仁浦闻言,如醍醐灌顶,他立即揉搓了一把脸,然后冲着范质微揖一下,表示受教了。
政事堂里静了下来,只能听到王溥铺纸的声音。
————
符彦卿,将门之后,父兄都是一时名将,他更是青出于蓝,现在任守太傅、太平军节度使,封魏王。掌管着天下三大重镇之一的魏博军(现在改称太平军),权势一时无两。
不过他也是一个知进退的,自己镇守着大周的北方,把妻子杨氏等家眷都留在了汴京里。
他的大女儿就是柴荣册封的第一个皇后,可惜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七月间殂没了。
柴荣是一心想做天下雄主的,他的后宫里并没有几个妃嫔。自从宣懿皇后去后,他感觉身边连一个可信任的人都没有。为了照看幼小的四个儿子,他就把符皇后的妹妹接进了宫里,由她来照看着柴宗训四人。
很快符府接到了礼部送来的册礼和圣旨。杨氏捧着圣旨,心里百味杂陈。
按说家里又出了一位皇后,她心里应该欢喜。可是身处在这乱世里,谁又能知道明天会是个什么样。更何况这次的册封是这样的仓促,不由得让人心里多有一些念头。
自家的夫君已经位极人臣,家里又多了这样一份恩宠,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着的是福还是祸。
不管心里如何,杨氏还是安排着家丁下人们收拾着府第。很快门前挂起了红帐和大红的灯笼,就连门口的石狮子身上,也披着红缎彩锦。
————
册立皇后的事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内侍监景宽又到政事堂里找到了范质等人。
“范相公,奉皇上的口谕,着册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为特进左卫上将军,皇次子宗让封燕国公,为左骁卫上将军……”
一时间,政事堂里诸人忙成了一团。
很快,一道道任命的诏书由政事堂里传了出去。
……青州节度使李洪义迁永兴军节度使;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移镇凤翔;宰臣范质加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原职勋不变,加集贤殿大学士;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枢密使,行左骁卫上将军;以宋州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澶州节度使、殿前都点检、驸马都尉张永德落军职,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以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加检校太傅,仍兼忠武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