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科学院成立
……
李晋立即安排工部的工匠们检查热气球的各项准备工作。片刻后,热气球已然准备妥当。
李晋指着热气球,对朱瞻基说道:“殿下,请随臣登上吊篮。”
朱瞻基一脸兴奋,快步登上吊篮。李晋紧随其后,确认一切无误后,放开了固定绳索。
热气球缓缓升起,朱瞻基感觉到脚下逐渐离地,视野也逐渐开阔。他看着逐渐变小的地面,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就是飞一般的感觉吗?哈哈哈。”
李晋笑道:“殿下所见,正是热气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土地。”
随着热气球升高,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朱瞻基俯瞰下去,看到城市的街道、宫殿、河流都如同画卷般展开,心中不禁感叹。
李晋拿出望远镜,递给朱瞻基。“殿下请看。”
朱瞻基接过望远镜,好奇地对准远处的景象。透过望远镜,他看到了更加清晰的画面,城墙、街道、甚至远处的钟山,都仿佛近在眼前。
“李大人,果如你所言,在天上,这望远镜更好用了,真是让人有如神游太虚之感。”
李晋微笑道:“殿下,这望远镜和热气球一样,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科学不仅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地方,也能让我们飞得更高。”
朱瞻基点头道:“的确如此。李大人,你的发明实在是为我大明开创了新的天地。若能推广,必定大有作为。”
李晋继续说道:“殿下所见,不仅仅是这些器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改进农业,提高产量;可以利用科学制造更强大的武器,保家卫国;也可以利用科学改善百姓的生活,让他们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
朱瞻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李大人所言极是。当日朝堂之上,李大人说科学技术是国富民强的关键。如今看来,确实所言不虚。今后,我大明应该要更加重视这些发明创造啊!”
李晋呵呵一笑,要是每个大臣都这么想就好了。“殿下高见。”
热气球在空中飘荡了一段时间,李晋决定开始降落。他缓缓减少火焰,热气球开始慢慢下降。降落过程中,朱瞻基仍然兴致勃勃地观察着四周的景象,不时用望远镜仔细观看。
地面上的工匠们看到热气球开始下降,纷纷迎上前来,帮助固定。朱瞻基稳稳地站在地面上,回头看了一眼热气球,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李大人,这次体验真是终身难忘。希望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奇妙之物,让我大明更加辉煌。”
李晋拱手道:“殿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为大明的未来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那个,殿下,望远镜可否还臣?”
朱瞻基一愣,有些舍不得,“啊,瞧我差点忘了……”
李晋苦笑道,“殿下,臣回头再做一副望远镜送您,主要是这第一副,我得呈给陛下啊……”
老朱的差事可比你小小朱的面子要重要啊。
朱瞻基摸摸脑袋,有些不好意思,“李大人哪里话。李大人可是这会进宫?”
李晋点点头。
“走,同去同去……”
……
……
御书房内,朱棣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地图看得出神。李晋远远瞟见,朱棣似乎正盯着地图北方。
“微臣(孙儿)参见吾皇万岁。”
朱棣摆摆手。“免礼。哎,瞻基你怎么来了?”
朱瞻基笑道,“皇祖父,孙儿刚刚在李晋那里,正巧他要进宫见您,这不就一起来了嘛。”
“你小子,坐热气球去了是吧?早上金钟刚跟我说,你非要让他的气球兵带你一起飞,他担心安全没让,结果你转眼就去找李晋了。”
李晋闻言,俯首拜倒:“微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朱瞻基嬉皮笑脸,“皇祖父,这不没事嘛,这事与李晋无关,还请皇祖父莫要责罚于他。”
朱棣白了朱瞻基一眼。
“李晋,起来吧,这事与你无关。你进宫所为何事?”
“谢陛下。臣新制得一器械,名曰望远镜,此物在军事上用处很大,特来献与陛下。”
“哦?望远镜?那就是可用于侦察的了。”
朱棣接过望远镜,细细打量一番,“做工倒是挺精致,如何使用?”
“皇祖父,孙儿来教您。这器物可了不得,孙儿刚刚在热气球上,可把庆寿寺都看得一清二楚呢!”
“竟有如此神奇?快教朕试试……”
片刻之后,爷孙俩玩得不亦乐乎,把紫禁城的屋顶看了个遍。
李晋在旁边等得有些不耐烦,“陛下……还请休息片刻,此器械用久了还是有些伤眼。”
朱棣的眼中放着光芒。
“无妨无妨。如今,鞑靼屡犯我边境,掳我子民,朕必亲征之,若是我大明斥候有此神器,何愁找不到鞑靼主力啊!”
“陛下高见。”
“李晋,这望远镜,月内你可能制造一百具?”
一个月一百副,臣妾做不到啊……
“回陛下,臣正为此事而来。陛下请看,此物为镜头,是臣花了十日,用无色琉璃磨制,是望远镜的关键部件。”
李晋顿了顿,希望朱棣能够明白他想说什么。见朱棣面无表情,只好继续说道:“陛下……臣分身乏力啊!”
朱棣恍然大悟,脸上晴转阴,“宋礼可是不配合给人?真是大胆,小桂子!”
“陛下且慢,臣的工作所需,宋尚书无有不允。只是……”
“只是什么?”
“陛下,正如臣当日在殿上与各位尚书大人辩论所言,发展科学技术,人才很关键。臣想着,可否在工部下新设立一个机构,臣想招些聪敏正直之人传帮带,也好分身出来多为大明做更多实事。”
朱棣阴转多云,“具体说说。”
李晋见朱棣并不反对,便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计划:
“陛下,微臣建议在工部之下设立一个名为‘科学院’的新机构。”
“哦?”
“陛下,成立科学院乃国家发展之必需。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大兴文教、广纳贤才之时。科学院可汇聚天下英才,研究天文、地理、算术、医学等各门学问,为大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朱棣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科学院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培养科技人才,选拔有潜力的年轻学子,通过系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领域的专家;二是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三是进行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如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增强军事装备等。至于器械的制造,臣打算在科技院下设立专门的工作坊,选拔合适的工匠,传授关键技术,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军事上的急需,还能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的工匠。”
李晋顿了顿,继续说道:“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科技院需要陛下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投入、人才的选拔以及政策的扶持。此外,科技院还需要与其他部门如兵部、户部、礼部等通力合作,以确保科技成果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的各个方面。”
朱瞻基在一旁兴奋地说道:“皇祖父,孙儿以为李大人的提议极好。科技院的成立,不仅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科技事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朱棣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李晋,你所言甚是有理。你回去准备个详细的方案,明日早朝讨论。”
李晋闻言,连忙拜倒:“微臣领旨。”
“好了,你们退下吧。李晋,好好准备。”
“微臣(孙儿)告退。”
“啊等等!”
“陛下还有何事?”
“明日下朝之后,记得带朕再飞上一圈,朕要在天上用望远镜看看朕的大好江山。”
“……微臣遵旨。”
出了御书房,朱瞻基一脸坏笑。
“老李啊,恭喜高升哈!”
老李?什么鬼……
“谢殿下。不是,陛下都还没同意呢,怎么就高升了,而且这科学院的品级,臣的意思是暂时和工部四司一致呢,没升官,顶多算是副职挂常务了。”
“常务……这词不错。放心吧,明日朝堂上,我全力支持你。”
“那就多谢殿下了。”
“哎呀,客气客气,下朝之后,多带我飞两圈就行。”
“……”
“老李啊,晚饭还没吃呢吧?要不去我府上将就将就?哎对了,你玩斗蛐蛐不?晚上咱俩来一盘。”
“殿下,臣晚上还要加班呢……”
“对哈,也是。皇祖父的交待,可不能忘呢。那就下次吧。”
“没问题,下次一定。”
“对了,你的方案,有何具体思路?”
“殿下,臣计划……”
巴拉巴拉……
少顷,朱瞻基满意而去。
望着朱瞻基远去的身影,李晋暗道,斗蛐蛐?大明的皇帝这都什么爱好?不行,得找个机会把这个不良爱好纠正过来……
……
晨光初破,紫禁城沉浸在一片庄严而神秘的氛围之中,早朝的钟声悠远而深沉,穿透了薄雾,唤醒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心脏。
奉天殿内,龙椅上的朱棣,眼神锐利如鹰,威严中透着一股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
李晋则站在殿内众大臣的末尾,豁嗨连天。这大早上的上朝,真是着不住啊,而且昨晚搞策划,还弄得挺晚。
李晋一眼瞟到了朱瞻基,他正站在身宽体胖的太子朱高炽身旁,边给他老爹耳语,边给他使眼色。
“吾皇万岁万万岁!”随着朝臣们的齐声高呼,早朝正式开始,群臣开始奏事。
好些政事李晋都不感兴趣,听得昏昏欲睡。当皇帝也不容易啊!自从撤了宰相,屁事一堆,都得管。
眼看其他事讨论得差不多了,李晋整理了一下精神,出列行礼道,“陛下,微臣有本奏!”
此话一出,朝廷上响起了细细碎碎的议论。毕竟皇帝虽给了李晋随时面圣之权,但按照惯例,李晋这个品级是不够入殿上朝的。
李晋声音高昂,响彻大殿,“陛下,臣奏请成立科学院!”
朱棣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细细阅读起小桂子转呈上来的奏折。
“李晋,你这折子写得有意思啊,字这么细,练的什么字帖?”
李晋满脸黑线,陛下,这不是重点吧?昨晚写废了两根鹅毛呢,写毕业论文都没这么拼命。
“臣……惶恐。”
“不过写得还是不错的。小桂子,给各位尚书大人看看。李晋,你简单说说。”
在奏折中,李晋详细论述了成立科学院的必要性、组织架构、运作模式等等,各部尚书正在传阅。
李晋看了眼眉头紧皱的各部尚书,开始简短介绍。
“陛下,诸位大人,臣以为,成立科学院,乃我大明图强之基,兴邦之道。昔日西洋诸国因科技而强,今我大明欲屹立于世界之巅,不可不重视此道。科学院,当集天下英才,研习天文地理、机械制造、医学药理,乃至种种奇技能巧,以期富国强兵,泽被苍生。”
“科学院将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他顿了顿,环视四周,见群臣皆侧耳倾听,目光中或有期待,或有疑惑,更有老成持重者面露沉思。李晋继续言道:
“至于组织架构,臣建议科学院挂于工部之下,与工部四司并列,设首席科学官一名,总领全局,科学官若干,负责具体运作,下设数个研究院及工作坊,各司其职,相互协作。运作模式上,宜鼓励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广开言路,接纳民间智慧,形成官民共襄盛举之局。”
此言一出,殿内一时议论纷纷。朱棣听罢,眼眸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对此构想颇感兴趣。他缓缓开口,声音浑厚有力:“李晋此议,各部有何看法?”
吏部尚书蹇义首先提出质疑:“李大人,科学院虽好,但人才选拔乃是我吏部的职责。若科学院自行选拔人才,岂不是与我吏部职能重叠?”
李晋微微一笑,解释道:“王大人所言极是。科学院的人才选拔将主要面向已有功名的学子和官员,以及民间有特殊才能之士。我们不会与吏部抢夺人才资源,而是为已有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户部尚书夏原吉紧随其后:“李大人,科学院的经费如何保障?国家财政已经十分紧张,恐怕难以再拨出大量资金来支持科学院。工部宋大人想必也没有多余经费吧?”
这些年,朱棣建新都,通运河,北征漠北,南下西洋,确实花费不少。也就是夏原吉,要是换了其他人,怕真搞不出这些钱来。
宋礼闻言,两眼朝天,不敢多言。
李晋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张大人的担忧。他回答道:“张大人放心,科学院的经费,将主要来源于自筹,朝廷拨款很少。”
夏原吉来了兴趣,“噢?如何自筹?”
李晋朝朱棣行了一礼,“如蒙陛下恩准,臣准备让科学院拥有经营之权。”
此话一出,朝堂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朱棣。
朱棣见状,作闭眼沉思状,并无反应。
李晋暗道,陛下好手段呐,这锅还暂时扔不出去。
“科学院的民用项目,在进行技术转化时,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自营等方式参与经营,获取收益,扣掉运营费用和适当的利润、扩展基金等,剩余部分一律上缴户部。”
李晋看到夏原吉眼里冒出了光。
“部分合适的项目还可以独家经营。涉及到军用项目或者更为重大的项目,无条件为大明作贡献。”
李晋顿了顿,面露谄媚之色。
“当然,这前期启动经费,还得夏大人多支持一下。至于这日常账务,自然请夏大人派人支援支援。另外,希望俸禄能够允许科学院在同级标准上允许适当上浮,最高不超过两倍。”
“如若科学院自行解决经费问题,俸禄上浮本官不反对。敢问李大人,需要多少启动经费?”
李晋略微一沉思,“如若允许经营,一万两即可。只是这前期筹备期间还望能从各部派几个帮手给下官。”
夏原吉抚着下巴,慢慢说道,“一万两户部倒也挤得出来。经营之事,科学院如不涉及断案审批一类事务,似乎倒也不无不妥。至于用人之事,得吏部蹇义大人和陛下定夺。”
李晋赶忙附和道,“那是自然。”
蹇义问道,“李大人,敢问需要几个人?”
李晋答道,“四人即可,外加一位户部主事协助管账。”
蹇义脸上微微一笑,道,“本官无异议。”空出了五个名额可以操作,不多也不少,他自然无意见。
夏原吉也点了点头。
礼部尚书刘观略微思考,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李大人,科学院的研究内容是否会受到限制?若涉及敏感领域,恐怕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李晋郑重地回应道:“刘大人提醒得对。科学院的研究将遵循大明道德规范,不会涉及任何敏感领域。所有项目,自然接受陛下和各位大人监督。”
朱棣扫了一圈,见工部尚书宋礼并未发言,开始点名。
“宋礼,这科学院暂设在工部管辖,你可有意见?”
宋礼心里开心,脸上却波澜不惊:“回陛下,臣定当竭心尽力。”
既不用多花钱,也不大出人力就能扩大工部的职权,出了成绩他作为尚书脸上也有光,何乐而不为。
“太子,你可有什么建议意见?”
朱高炽挪动了一下宽大的上身,尽力行了一礼。
“回父皇,&34;父皇,儿臣以为,成立科学院乃是顺应天时、培养人才、推动我大明进步之大计。&34;朱高炽缓缓开口,语气恭敬而坚定。
&34;儿臣有几点建议,还望父皇圣裁。&34;朱高炽继续说道。
&34;第一,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官,宜选贤任能,不拘一格。李晋此人,博学广闻,才思敏捷,此职位儿臣推荐李晋担任。&34;
说罢,旁边的朱瞻基笑着看了李晋一眼。
&34;第二,科学院下各研究院,宜各司其职,协同研究,这协同二字,更为关键。应鼓励各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知识的融通与创新。&34;朱高炽又提出了第二点建议。
&34;第三,科学院应注重实践,鼓励学者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多与工部、户部、兵部等相关部门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造福百姓。&34;朱高炽接着说道。
&34;第四,科学院还应重视人才培养。可开设讲学,选拔年轻才俊入院深造。同时,也应鼓励学者们著书立说,传播知识,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34;朱高炽提出了最后一点建议。
&34;儿臣愚见,还请父皇圣裁。&34;朱高炽说完,又行了一礼,神色恭敬。
李晋暗暗赞叹,朱瞻基和他爹,果然一个口出气。
朱棣听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34;太子之言,甚是有理。国家大事,太子还需多上心啊!”
朱高炽听后,心中一喜,再次行礼谢恩。
&34;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34;朱高炽语气坚定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对科学院美好前景的憧憬。”
朱棣站起身,脸上挂着微笑。
“既如此,此事就此议定,着内阁即刻拟旨。”
“退~朝~!”小桂子磁性的声音响起。
群臣谢恩,慢慢退出大殿。李晋听到议论纷纷,时不时有人投过来复杂的眼神,而工部同僚则纷纷过来祝贺。
李晋步出大殿,心中已绘就一幅宏伟蓝图。他深知,这一路上必是荆棘满布,但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科学之光能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他愿意成为那第一个披荆斩棘之人。而大明,也正悄然迈开了走向科技兴盛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