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遭劫
即便如此,但道衍听席应真悄咪咪地说过,龙虎山上确实有一群高人,是当年道统之争的胜者,不尊真仙,只敬三祖。
道教以始源于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
始祖黄帝,复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与黄帝同时的蚩尤,暴虐无道,恶性好战,使天下生灵涂炭,诸侯共愤。
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战蚩尤于涿鹿,终擒而诛之,使天下太平。
之后,他推算历法,教人养蚕织布,播种五谷,造作文字,定干支,创医疗,被誉为人文初祖。
当天下大治之后,黄帝便生寻仙求道之心,遂往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
据《仙鉴》卷二载,黄帝问以治身之道,广成子言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以长生。
并授以《自然经》一卷。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并修炼的圣贤,故被道教尊为始祖。
后来所说的道历,就是以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时为纪元的。
道祖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阳,春秋时人也。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军事、宗教、养生等等影响巨大。
故司马迁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东汉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中说,老子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由上可见,老子及其提出的道,是合而为一的,即老子就是道,道就是老子。
东汉末期,道教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正式形成宗教组织后,即奉《道德经》为圣典,尊老子为道祖,亦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教祖,张道陵,沛国人。
据载,张道陵曾任东汉的江州令,终觉无益于年寿性命,于是弃官归隐,修炼长生之道。
在繁阳山他得到了《黄帝九鼎神丹经》,后又率弟子赴云锦山修炼,三年丹成,龙虎齐现。
他预知天命将移,遂又率弟子赴民风淳朴、巫风盛行的四川传道。
至蜀后,巫术之士常来破坏坛场,后张道陵在一次次的斗法中,降龙伏虎,终于在东汉顺帝时创立正一盟威道,亦称为天师道。
张道陵亲著《老子想尔注》阐明教义,并另著道书二十四篇,作为教徒的行动纲领。
之后,张道陵将数万信徒分为二十四治,并下设祭酒等职,分管各地。
陆修静《道门科律》说,五斗米道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
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诛符伐庙,杀鬼生人,荡涤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复有淫邪之鬼。
罢诸禁心,请约治民,神不饮食,师不受钱。使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
据传张天师在一百二十三岁时与他的两位得意弟子王长、赵升三人白日冲天而去。后世尊张天师为道教创教教祖,降魔护道天尊。
道衍正想着,行至大都靠近直隶境内,眼前突然出现一伙山贼。
为首之人满脸横肉、凶神恶煞,连鬓络腮的胡子更是增添几分凶狠之相。
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二三十号喽啰。
“小和尚,你从哪里来?”为首的流寇大声喝问。
“贫僧自大都而来。”道衍合十回答。
“原来是京城里的和尚,怪不得看着溜光水滑的。”
头目下马贪婪地盯着道衍,“瞧你这包裹鼓鼓囊囊的,里面肯定有不少宝贝,识相的话就赶紧交出来,老子可以饶你一命。”
因为道衍住的那户人家急着逃命,倒也真送给了道衍不少黄白之物,道衍眼睛转了转,装作气愤的样子。
“你们这群土匪,竟然连出家人都不放过,简直就是蛮横无理!”道衍说道。
“哼!少废话!”
流寇头目不屑地说,“在这荒郊野外,谁管你是不是出家人?今天你要是不交出财物,就别想活着离开!”
道衍脸上毫无惧色:“这样吧,遇见你们算我认栽,但是你们这么多人我心中不服,要是你真有本事,咱俩单练,你要是赢了,别说钱,就是要命也是你的。”
流寇头目见道衍身形瘦削,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好啊,小秃驴,既然你这么有种,那就让大爷来教训教训你。你是想赤手空拳跟我打呢,还是拿武器?”
“出家人慈悲为怀,不宜见血,贫僧就空手与你过招吧。”道衍平静地回答。
流寇头目听了哈哈大笑:“真是个不知死活的家伙!”说罢,他慢悠悠地挥出一拳,浑然没把道衍当回事。
道衍灵活地侧身闪过,紧接着使出一招撩阴脚,直攻对方下三路。那流寇头目吓了一跳,连忙后退两步。
道衍趁机一个箭步冲上去,双手抓住马缰,用力一扯,马匹受惊嘶鸣起来。
趁此机会,道衍飞身跃上马背,以手代鞭,狠狠地抽打在马背上。
啪的一声脆响,马儿吃痛狂奔起来,载着道衍迅速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