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坏了,我成和尚了 > 第91章 缘故

第91章 缘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元代开始,中国人口就表现出明显的南移趋势。就算经过后来明王朝的两百多年的经营,北方人口比例也没有恢复过来。

    金朝巅峰时期人口大约五千万,而南宋巅峰时期人口大约六千万,所以金宋对峙之时南北人口差距尚不明显。

    为什么经过元朝之后,人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就彻底奠定呢?

    除了蒙古人对于中国北方的屠戮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蒙古人还广泛捕捉汉人到蒙古高原当奴隶或者农奴。

    人口锐减的原因一是因为蒙古人的屠杀。

    蒙古人在北方作战时极为残暴,攻打南宋时则渐渐多有招抚之举,因此战争对南方的破坏比不上北方。

    后世有说法认为从公元一二零七年到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人口从五千万锐减到四百七十五万余人,损失超过九成。

    《中国人口史》则认为元太宗窝阔台八年,原金朝和西夏统治区的人口为一千零五十三万人左右。

    这两种说法对于北方人口损失的估计都过于夸大,没有计算或低估了因为战乱而躲避流亡无法统计,被豪强地主隐瞒,以及被蒙古贵族和汉军世侯强占为驱口的人口。

    从蒙古人凭借北方可以在国力上胜过南宋来看,即便考虑到南宋行政系统低效的因素,蒙古灭金战争造成的残酷破坏确实很可能使得人口减半甚至更多,但剩余的人口应不至于低到千万以下。

    第二则是蒙古人掠夺人口北上。

    蒙古入侵中原之初,就有掠夺人口的传统,如一二一四年入侵金朝时,在北方三省席卷金帛子女牛马羊群而去,由于蒙古人的奴隶制特性,这些俘虏基本都沦为奴隶。

    元王朝建立之后,这种掠夺也并未停止。岭北行省作为大元龙兴之地,在元代有着特殊的地位,有大蒙古国时代的都城哈拉和林。

    中书省也有很一部分位于蒙古草原之上,元王朝的上都开平、中都隆兴及重镇应昌都位于其中。

    显然蒙古高原脆弱的游牧经济维持不了这些大城市,蒙古人必须要从汉地吸取人力物力,发展农业,才能使得这些城市的繁华得到维持。

    因此元代有穷极江南,富夸塞北的说法。但实际上,直接被蒙古高原吸血的还是与之相邻的中国北方。

    蒙古高原降水稀少,气候恶劣,适宜农耕的地区分散,屯垦成本大,收益小。

    而蒙古人本族又往往不愿意从事农业,且农业技术也低下。因此元代蒙古高原的农业,主要依靠的还是被迁移来的汉人。

    元成宗年间,仅岭北行省的人口就多达二百余万,而清朝末年外蒙古的人口不过百万出头,足可见元王朝对蒙古草原输血的强度。

    而岭北行省的财政回报率却极为低下,天历元年全国商税总额为九十多万锭,岭北行省商税额数为四百多锭,简单计算一下,岭北缴纳的税金仅仅只占全国税额的千分之一不到。

    在蒙古草原耕作的汉人,有一些是自由民,也有被要求在此屯垦的汉军军户,地位如同农奴。

    如元成宗年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称海屯田,元武宗年间以汉军万人屯田和林,民屯同样如此,屯户没有离开土地的自由,实质上是国家的农奴。

    至于蒙古诸王贵族麾下作为投下的汉人,实与奴隶无异。

    元代佃户地位也很低下,可以被地主或典或卖,不立身份,与买卖牲口无异,从中可见,被蒙古统治者掠至蒙古高原的汉人,大多身份如同农奴、奴隶,而疯狂的人口掠夺也对北方的人口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损害。

    随着元朝日渐衰朽,蒙古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败坏,因为自然灾害和剥削压迫,高原上的汉人大量死亡逃散,而蒙古统治者又从北方迁移新的汉人进行奴役,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是农业的废弛。

    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之后,元朝的农业衰败是很明显的。落后的蒙古人,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汉人,也轻视政府调控对于发展农业的作用。

    元成宗大德七年时大小劝农官司已,率多废弛,殊失敦本裕民之意。

    元武宗至大十一年元月,中书省臣言, 天下屯田二十余所,由所用者多非其人, 以致废弛。

    对于元代农业荒废的类似记载,史不绝书,窥斑见豹,即可知元代在农业发展上的失败。

    以熟制论之,中国北方的农业条件不如南方,更依赖官方的调控,以及水利建设。元代政府对基层控制力低下,官方水利建设自然薄弱。

    而且元王朝在北方广泛兴建马场,这是源于蒙古人残留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修建的马场往往会侵占民田为牧地,食践田禾的事所在多有,屡禁不止。

    显然在北方更适于放牧,使得游牧经济在北方对于农业的侵害远比南方严重。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元代人口大量从北方流向农业条件较好,更容易生存的南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