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特点
其中的公理为找到控制局势的顶层关键要素,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要素的性质不变,经济的谋生之力与取财之力,和人才团队与驾驭人才。
战略即为获胜的顶层要素之间的趋势是一直保持稳定的。
没钱很难打仗,钱来源于两个方面,自己的和敌人的,孙子还说了,要取用于敌。当然,经济上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要有稳固的大后方。
在人才问题上,作为领导者,对下属是什么样的秉性一定要心中有数,要能够控制下面人,没点手段是不行的。
任何手段,不外乎赏和罚,要实事求是。
更重要的还是要具备点英雄气概,天生有那一股子英雄气概,能让人倾心相随。
在判断和下决心方面,不能由别人代劳,别人的选择不一定对自己最有利,形成依赖之后还有被取代的危险。
同样也不能犹豫不选择,宁愿结果错了都不能给人优柔寡断的印象,那样便会拖延时机,最坏的影响便是失去威信。
能够正确做决断的基础,当然是掌握信息,所以建立直控的信息系统就很重要。
对自己,对和自己有关的其他事情,必须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从中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处理办法。
千万不能无动于衷或者托付给他人,包括你最亲近的人。
最难得的是信息的收集和掌握,所以说圈子的重要性。
首先要考虑人员层次结构,什么时间点可能空出的位置,空出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自己能否达到,或者自己的条件到什么时间点才可能够到什么位置。
谁具有决定权,应该在他身上如何用力,竞争对手是谁,对他,要防止什么,什么话不能说等等。
基本门道要弄清楚,重要人员来往,时不时吹吹牛,收集收集信息等等。
总的一点,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定下决心,集中火力,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还有一点,任何生存,都是斗争得来的。
如果没有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是很难生存的。
当然,根据形势,有的时候处于战略守势,有的时候处于战略攻势,守时积蓄力量,攻时谋定后动,所谓庙算而后胜。
用孙子的一句话说就是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求胜。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能对自己掌握之外的人或事抱有任何幻想。
任何自我说服或者自我安慰的,”应该会,应该不会”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历代英明帝王无不如此,妇人之仁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特别体现在做决定上,一定要善谋善断,任何决定都是基于所掌握的信息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
通观中国历史,每个朝代建立者都值得研究,在他们身上都有很多相同的君主特质。
每个君王都是靠战争起家,而在战争中,对形势的判断极为重要,用孙子的话说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就是要研究敌方情况,我方情况,还有地形友邻等外部情况,将整个态势了然于胸,并根据态势做出决断。
但是对于老大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正确的战略方向,战略正确了,个别战役战斗失败才不会影响到整个局势的发展,当然,这里还要涉及到基本盘的问题,基本盘必须稳固。
先说战略的选择。
简单说说秦统一六国,秦朝的统一,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的。
对于秦朝来说,有一个优势就是打垮西边少数民族之后,主要战略方向就在东方,而当时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很好的分化了山东六国。
使其每次合纵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东方,前期主要压力在于三晋和楚,当时要取得对三晋的战略优势,就得先解决楚国,把楚国的势力压缩到东边,使其不能轻易的和三晋联合在一起。
要对楚国取得优势,就得拿下巴蜀,对楚国形成了西、南包围之势。
解决楚国之后再腾出手来解决韩国,长平一战,几乎倾全国之力拿下上党地区,从此对东方诸国特别是赵国取得了战略优势,后面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后期,楚汉争霸,刘邦的战略就是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
不过项羽打仗实在太过于逆天,在那个时代无一是其对手,刘邦是屡战屡败,最后僵持在荥阳一带。
好在项羽政治不行,也就是战略还是差刘邦一截,树敌太多,被刘邦逐一拉拢。
此时刘邦的战略主要是主力粘住项羽,韩信北上突围,英布、彭越游击于项羽后方,项羽手下无人,不得不亲自出马解决后方。
可惜曹无咎不听节度,被刘邦突破了正面。
光武帝时期亦然,先打下河北和河东,先向南最后向西。战略的选择不一而足,也不可完全照搬,每次都有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