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坏了,我成和尚了 > 第84章 战略

第84章 战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由于发生在江东内部的战事极少,北方由于战乱所致的流民大量涌入江东,使得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越来越发达。

    江南鱼米之乡,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所在。

    关中、河北,居高临下,为天下之上游,西北、东北之边患,泰半源于两地。

    山西又为关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难,如高欢之并尔朱,则追亡逐北之余也。

    刘秀之入河东,则所对皆乌合之众也。山西的优点是形式完固,自成一国,应有尽有,春秋时晋以此立国争霸,缺点是出击不如关中、河北平坦方便。

    山西吕梁、太行包住的中间类似于一个葫芦,葫芦腰容易被切断。

    山东似一小关中,故齐之地,东有大海,西有大河,南有穆陵关,亦非全无险要可守,且擅渔盐之富,也是根据地的一选,后期运河发达,更是掐死北方咽喉。

    若取大都,则先定山东,断其运道,不过确实是利攻不利守。

    洛阳西有崎山、函谷,东有荣阳、虎牢,北有黄河、孟津,南有龙门、伊阙,看似天险,实为天牢。

    因为从四处险固进至洛阳城下,都只需一天,战略纵深狭小,所以张良反对在此建都。

    后来李世民灭王世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占洛阳周围的据点上,等到占领四处险要,反而方便唐军阻断救援,王世充空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得做了瓮中之鳖。

    就连来救的窦建德也屯兵虎牢关下,被李世民寻机一并灭了。唐军河阳之溃后,李光弼弃洛阳守河阳,就是把史思明关进了天牢,任自己揉捏。可见洛阳看似天险的迷惑性确实是害人不浅。

    此外,方城山似在伏牛山与桐柏山交界之处,南阳盆地北端,而非南端。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比喻说法,二地貌似相距甚远。

    楚灭申、邓,得方城,强则从此进取中原,宰割陈蔡郑宋,弱则退入方城,据此自守,晋人悬师在外,束手无策,且由于山西南下不易,晋人行动常比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献子之策筑城虎牢,取得战略前沿。

    历史上的汉唐都是从关中统一天下的,关中山河四塞,东有肴函之固,潼关是天下第一险关,又有黄河之险,蒲坂津是其重镇。

    南有秦岭,秦岭的东边有武关通向南阳,秦岭的西边有散关通向巴蜀,西边是陇山,有萧关,北边是黄土高原,中间是渭河平原,沃野千里,退而自守足以称霸,进而东扩,足以夺取天下。

    关中欲统一天下,需要先占领汉中、巴蜀,然后东进,出蒲坂津占领山西,出武关占领南阳、荆州,完全占有了第二阶梯地势,中原各个势力就无险可守,形成席卷天下之势。

    从中原进取关中,有武关、潼关、蒲坂津三条路,刘邦入关中走武关,曹操入关中,走蒲坂津,安禄山入关中走潼关。而关中的安全,还需要防守西北之敌,先固守陇西,有能力固守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如此关中才能无忧。

    再说河北,河北统一天下开创于刘秀,河北分三个层次,北部以北京为中心,有燕山、太行山为其外围屏障,居庸关、山海关是最重要的关口。

    东北的少数民族入侵,都是走居庸关,东北的少数民族入侵,都是走山海关,但是只要坚守北京城,就算失去了外围的关口,少数民族也无法占领河北。

    中部以石家庄为中心,背靠太行山,宋朝在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经营大名重镇,与山西的晋阳连成一线,也能勉强抵挡少数民族的入侵。

    南部是邯郸,也是背靠太行山,又有漳水之便。邯郸、邺城、多是河北政权建都的地方。

    五胡十六国时,燕国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辽东的燕国,从山海关进军,一战北京城,二战拿下常山,三战攻取邯郸,拿下整个河北,层次非常清晰。

    少数民族入侵,只要占领了河北,再向中原进军,几乎就是畅行无阻。

    江南形胜,利于防御,长江上有两个重镇,一是京口,一是当涂,南京在中间统筹两镇。

    江南要是有能力,还可以经营江淮地区,战略进攻,重要的是淮北南岸的重镇。

    淮河上游主要是寿春和钟离,寿春针对着颍河入淮的颖口,钟离正对着涡河入淮的涡口,颍河和涡河是淮河最大的两条支流,直通中原。

    江淮富足,袁术就是在寿春称帝。淮河也有两个重镇,一是盱眙,一是淮安,盱眙在洪泽湖边,淮安正对着是泗水入淮的泗口。

    如果江南有实力,还可以经营彭城,威胁中原。由此也可以看到河流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江南政权北伐多是失败,主要原因一是偏安的政权,不肯北伐,二是北伐不彻底,很多北伐都是达到黄河,但是很多就被北方的骑兵打败。

    北伐要成功,就要先去山东,再进河北,最后进军西北。

    四川也是很有能力取得天下的,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中间有长江、嘉陵江、岷江联通,对外交通不便,对内确实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号称天府之国。

    四川有两个出口,东边是重庆向东,有长江山峡,通向荆州,北边是成都,向北有阴平、金牛道和米仓道,阴平是小道,通向汉中。

    历史上夺取四川,都是走的东、北两路,或者两路并进,刘备入蜀,就是走三峡,到重庆,然后进去成都。

    邓艾伐蜀就是走的阴平小道,金牛道是正道,有剑阁险要可守,易守难攻,阴平小道虽然道路崎岖,不利于大军通行,但是又出其不意的效果。米仓道是汉中通三巴的道路,只是辅助路线。

    四川欲争夺天下,需要集中兵力在东和北两面,一有机会,就东占领荆州、北占领了汉中关中,如此则能取天下,这也是隆中对的战略。

    但是最先提出这个战略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东汉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的部下,名叫荆邯。

    荆邯在公孙述手下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是见识却非凡,当时光武帝刘秀从从河北进军中原,已经有了夺取天下之势,荆邯就劝说公孙述,如果能接好刘秀,那是上策,否则就要和刘秀争夺天下。

    当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这段话出自《后汉书·公孙述传》。后世的诸葛亮的隆中对,完全就是照搬这个战略,甚至,蜀汉失去荆州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占领凉州,也能看到照搬这段话的影子。

    但是荆邯却比诸葛亮更有谋略,荆邯的建议和韩信的建议一样,都是直接占领关中,而诸葛亮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反而用下策,先去凉州,再取关中,错失良机。

    这样一来,天下大势,确实清晰明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