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对比
后面的事情大家显而易见,要不是朱元璋有个大发神威的侄子以及陈友谅极其低下的军事能力。
陈友谅捅刀子成功的话,朱元璋连同韩林儿刘福通一起彻底灭亡。元末一共两个最重要的抗元政权,天完和韩宋,将在陈友谅的手里实现双杀。
如此这般丰功伟业,脱脱、孛罗、察罕、王保保这些大元忠臣都做不到的事情,被陈友谅轻松拿下。
所以陈友谅并无一丝一毫的抗元情节。
后世一直有一种观点,说如果朱元璋失败了,那还有陈友谅站出来北伐推翻元朝,理由是早年朱元璋跟陈友谅打得有来有回。
并一直以此观点来降低朱元璋驱逐鞑虏光复中华的意义,反正总有人能驱,只不过是你正好轮上了而已。事实是这样么?
天完政权早年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在陈友谅残酷的血洗中,不是被他杀了,就是被逼走了,或者就是出走投奔了朱元璋。
他手下能战的也就张定边而已,至于陈友谅自己,丝毫没有展现出军事才华,在龙湾实力碾压骑脸输出的情况下被朱元璋翻盘。
倾国之力几个月攻不下一个洪都,背后捅刀子被人反倒以弱势兵力给宰了,这样的军事表现他打得过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纳哈出?
不是早点遇见了冠军被淘汰,就代表一定比亚军强。陈友谅窃取的天完军事实力比朱元璋强大多了结果被反杀,跟朱元璋的对战表现还不如张士诚。
明军一直在成长,陈友谅只是在他们还是少年的时候遇见了而已,就这样还打个优势兵力被平推。
同样,元军也是,早年红巾军对着元朝政府军摧枯拉朽,结果孛罗、察罕、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这些地主武装起来后,反过来对着红巾军摧枯拉朽。
南方红巾军在整合后再次北伐,遇见的还是刘福通北伐时代的元军吗?那是把刘福通逼进安丰城差点逼死的元军。
怎么得出陈友谅就能驱逐元朝的结果?推演一下,也许陈友谅打到大都城下,几十万大军八十天拿不下来,最后被王保保和各路元军在城下围歼?毕竟洪都还没有大都难守。
最后说朱元璋。
首先也是强调一个非常不值得强调但是很神奇一直在被人反复造谣的事情。
朱元璋没有投降过元朝,也没有做过元朝的臣子,哪怕一天。
某些给他起名大元忠臣朱八八的人,把称号不妨送给张太尉或者起义政权毁灭者陈友谅。
朱元璋在从军后基本都是在跟元军作战,并且是以比较弱小的实力。
早期朱元璋的地盘都是从元朝手里打下来的,后来也是背靠韩宋这个安全的后方稳定向南以及张士诚的地盘发展,当时的张士诚已经是大元太尉了。
经常有人说朱元璋之前猥琐发育从不打元军,难道集庆这个根据地是刘福通送的吗?
一直以来朱元璋在抗元上的黑点有两个,首先是张士诚在高邮的时候,有一支元军部队来打朱元璋。
朱元璋有覆灭的危险,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差不多跟水浒里的一个山头差不多吧。
所以朱元璋就想办法买通了这个元军的首领们,让他们放自己一马去打别人吧,比如高邮那边有那么多呢。
这种早期保存自己的行为在抗元大义上虽然不甚光彩但是站在他当时的实力水平上确实无奈为之,算是抗元的扣分项。
第二个黑点是跟察罕的往来。这件事情被很多文人过度意淫了,已经直接引申成了朱元璋直接要想投降。
朱元璋在南方作战的时候,是一直非常关注元朝廷和北方战事的进展的,他曾经通过两面派方国珍刺探大都的情报。
对于抓住的元朝中央官员一直留在身边分析元朝廷的进展,所以在察罕在中原做大以后,他派杨宪跟察罕保持一种使者沟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这样的使者在张士诚和陈友谅的阵营都有,尤其是张士诚。
朱元璋肯定思考过察罕如果真的灭掉韩宋,自己是跟韩宋一起走到底,还是与察罕媾和。
而站在察罕的立场上,他非常希望朱元璋也能跟张士诚一样,接受招安,自然会先伸出橄榄枝,但是朱元璋没有接。
朱元璋是怎么对待招安的呢,元廷派出封官的使者,通过方国珍来给朱元璋封官,朱元璋没有接受,而是把这个使者扣了关押起来,没事就问问他大都的内情。
朱元璋从来不是道德完人,也不是抗元路上的圣人。
但是在招安的事情上,虽然没有做到断然拒绝,但是行为上也没有接受。
说他在保存自己上有一些想法可以,但黑他想要投降,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事实可以证明。当元朝统一了北方,韩宋政权接近灭亡,朱元璋是投降还是跟韩宋一起走到底。
最后朱元璋的选择很明确,他在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夹缝中,不顾下属的反对,不顾陈友谅可能的背后偷袭,不顾可能因此身死国灭,选择了去安丰救韩宋。
这样明明白白的事情,打了认为万一韩宋要灭亡了,元朝统一北方了朱元璋就会投降的人的脸。
按照好多人的想法,这个时候朱元璋应该赶紧跟王保保投降了。
所以就靠朱元璋前期在元朝的土地上建立根据地,后期敢冒置自己的危险于不顾,拯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韩宋。
即便有以上两个黑点,在至正二十七年之前,朱元璋也绝对对得起抗元义军领袖这个称呼。
这是张士诚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和陈友谅这种毁灭天完的人不能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