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至宝
听完老者的讲述,道衍佩服道:“您这一生真是波澜壮阔,精彩至极。但现在窝在这么个小地方,心中可曾郁郁?”
老者笑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今天碰到你愿意听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已经很满足了。老头子活到今天,什么都看的开了。”
两人正说着话,天空乌云密布,看情况雨势甚急。
茶摊老板急忙着收拾东西准备收摊。
老者站起身来问道衍:“小师父,如若不是急着赶路,跟我回家躲躲吧,看这样没个一天这雨是下不完的。”
道衍点点头跟老者回到家中,老者的家里收拾的很干净,屋中摆设也很简单。
“小师父,家中只有我一人,不嫌弃的话随便坐吧,老头子我送你样东西。”老者说完从柜中拿出了一本书,递给道衍。
道衍接过,只见上写几个古朴的大字——《玄微子真解》
道衍惊讶问道:“这可是谋圣所著?不行不行,这太贵重了。”
老者说道:“小师父,老头子我半截身子都入土了,要这些还有什么用,我见你对此道颇有悟性,就当结个善缘好了,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道衍推却不过,便拿在手中翻看起来。
要说这玄微子,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但他另外一个名字,可谓是大名鼎鼎,那就是鬼谷子。
春秋战国之际,周王朝已经失去了对各方的控制,王室衰微。
战国时期更是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局势激烈变动,社会和思想文化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旧有社会秩序的瓦解,传统的等级秩序也在逐渐解体,士阶级开始兴起,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活跃的思想传播主体。
这一时期诸侯致力于争霸称王,从各地征集人才,士人游说活动异常盛行。
由此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重要学派的思想家们,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纷纷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由于他们的立场和政治主张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纵横家正是这一思想纷争下的产物。纵横家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巨大,曾经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的影响力。
纵横家的活动足以影响到天下的统一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鬼谷子便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鬼谷子,相传战国时楚人,姓名传说不一,隐居鬼谷,因此自号。
长于养性持家和纵横捭阖之术。
传说中他姓王名诩,民间又传说他姓王名禅,尊称其为王禅老祖。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相传亦为兵家孙膑和庞涓的老师。
历史上对于鬼谷子有无其人存在诸多争议。
魏晋南北朝时鬼神观念盛行,鬼谷先生其人被逐渐抹上神秘色彩,围绕鬼谷先生的描述越来越离奇飘渺。
由此,出现了怀疑鬼谷子是否存在的论调。典籍中最早记录鬼谷子的是《史记》。
《苏秦列传》记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于齐而习师于鬼谷先生。《张仪列传》记张仪者,魏人也,与苏秦俱师于鬼谷先生。
西汉末年的杨雄在《法言》中说鬼谷子诈人也,圣人恶诸。
可知在汉代人的眼中,战国大纵横家苏秦、张仪的纵横术出自鬼谷先生,鬼谷先生确有其人,是战国纵横家的鼻祖。
老者送给道衍的这本书,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六篇有同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捭阖,具体是在阴阳开合理论的基础上立论的,《捭阖》是这六篇的总章。
所谓捭阖,即大开大合,大启大闭,此乃纵横家理论的基本概念。
《捭阖》篇是将谋略和游说这两个主题纳入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体系中,从而为它们寻找理论依据。
捭阖是谋略和游说的根本方法。
制定计谋或者想要成功游说对方,都需要知己知彼,而《反应》篇则讲述了知己知彼的手段,即捭阖。
《反应》篇针对的是敌方,而说客自己要学会得情,得君王的情,如何得情,就是《内揵》篇的内容。
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都遵循着合和离这两个规律,而要掌握这个规律,就要以捭阖为指导,此为抵巇。
在具体的游说过程中,要学会运用飞箝之术。飞箝指的是在游说时要先夸赞对方,使其暴露缺点,从而钳制对方。
《忤合》讲述说客如何择禽而栖,选择君主也要遵循捭阖的开合之道。
第二部分的五篇另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揣情。
《揣》是这五篇的总纲。《揣》篇讲了揣情和量权的含义,揣情就是揣摩君主的情绪和想法,量权就是了解诸侯国的实力。
而《谋》篇则是对《揣》篇补充。《权》篇则是对《揣》篇中的游说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
《摩》篇则讲述了揣摩的方法。在揣摩了敌人的实情之后,用摩的方法,让对方的想法暴露出来。
《决》篇讲究如何决断。决断的方法就是善诱,陶弘景注文中说善诱其实就是揣情。
第三部分只有《符言》一篇,因为这一篇与其他篇目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是内容上的不同。《符言》的观点更接近黄老学派,第二是结构上的不同。
《符言》篇共由九小节组成,每个小节都讨论了一个问题,分别是:主位、主明、主德、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
《符言》的结构和它讨论的主题和其他篇章都是不同的,第三是文体的不同。
《符言》九小节都是短小精悍,文体类似格言,与其他篇章不同,第四是流传上的不同。
《符言》的不同小节又见于《管子》《邓析子》《六韬·文韬·大礼》中,这证明《符言》篇在先秦时期被广泛流传过。
第四部分为《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
陶弘景注《中经》篇云:此总言本经、持枢、中经之义。言本经纪事,但纪道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