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内讧之争
谁能料到,诸葛亮的离世竟然成为了魏延命运走向尽头的导火索呢?连诸葛亮本人恐怕也未曾预见到,自己会在第五次北伐时病倒于军营之中。蜀汉大军已然在前线展开屯田,原本计划将北伐持久战进行到底,但随着诸葛亮病情加重,所有美好愿景皆如过眼云烟般消散殆尽。
在弥留之际,诸葛亮精心谋划,将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向刘禅明确指定了蒋琬与费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对接下来军队的行动做出了详尽部署。诸葛亮将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杨仪,同时任命魏延负责断后工作,姜维紧随其后。此外,诸葛亮还特意叮嘱道:倘若魏延胆敢违抗军令,大可不必理会他,只需让军队自行撤退即可。
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离世了,杨仪带领着大部队准备撤退返程。但杨仪心里实在没底儿,完全猜不到魏延接下来会有什么举动,所以便派遣费祎前去魏延那边打探情况。
魏延听了费祎转达的话之后,非常不屑地说道:“丞相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还有我魏延在此!怎能够因为一个人的离去,就废弃国家大事呢?况且,我魏延算得上是什么人物,又怎么可能甘愿听从杨仪的差遣,去做断后的将领呢?”
魏延这番话明摆着就是不打算服从命令的意思,他的语气充满了轻蔑和不屑。别说是杨仪了,就算是诸葛亮在世时,多数时候魏延也是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只不过碍于诸葛亮崇高的威望和出众的才能,魏延才一直敢怒不敢言而已。
然而,现在诸葛亮已经离世,魏延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了。他认为自己比杨仪更适合领导军队,而杨仪只是一个无能之辈,根本不配指挥大军。
杨仪在收到费祎带回来的报告以后,心中暗自思忖道:“魏延果然如我所料,不肯承担断后的重任。既然如此,我也不能让大军陷入危险之中。”于是,他果断地下令带领大部队撤退,并安排姜维负责垫后事宜。
杨仪深知魏延的个性,如果强行让他执行断后的任务,恐怕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因此,他决定采取灵活的策略,先保证大军的安全撤离,再想办法应对魏延的问题。
与此同时,魏延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他知道自己拒绝断后可能会引起杨仪的不满,但他并不在意。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任何局面,只要给他足够的权力和自由,他一定能够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就在双方各自盘算的时候,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临近魏延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愤怒得如同火山爆发一般!他毫不犹豫地率领着自己手下的士兵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终于成功地超越了杨仪的军队,并赶到了他们的前方。
当自己的队伍全部安全通过之后,魏延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放火烧毁了栈道!
魏延到底想要干什么呢?私自烧毁友军的栈道,这无疑是一种极其恶劣的攻击行为啊!而魏延这样做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发泄出心中熊熊燃烧的怒火,让杨仪陷入难堪的境地。然而对于杨仪来说,魏延此举简直就是对自己的直接攻击,而且还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栈道已经被烧毁,无法再继续通行,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去寻找其他可行的道路才行。
值得庆幸的是,司马懿并没有追击上来。否则,如果他们真的追来了,那么杨仪所率领的蜀汉军主力恐怕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杨仪深知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立刻向朝廷上报,指控魏延谋反;而魏延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同样向朝廷告发杨仪谋反。一时间,整个局势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充满了紧张和悬疑的气氛。
后主刘禅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看着手中的两份奏书,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大臣们,问道:“这两份奏书都说对方谋反,究竟是谁在图谋不轨呢?”
董允和蒋琬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陛下,依臣等之见,魏延谋反的可能性较大,而杨仪绝无反意。”他们的语气坚定,似乎对这个判断胸有成竹。
与此同时,魏延率领着大军抵达了南谷口。他摆好阵势,磨刀霍霍,准备对杨仪的军队发动攻击。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完全可以被视为谋反。
就在这时,杨仪派出了王平率领军队迎战。王平望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他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人自相残杀,但又不能违抗军令。于是,他站在魏延的阵前,大声呼喊道:“丞相刚刚离世,他的尸骨尚未寒透,你们怎能如此轻易地背叛他的意志?难道你们忘记了丞相的恩情吗?”
魏延手下的士兵们听到这番话,心中顿时愧疚难当。他们原本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不妥,如今被王平这么一说,更是觉得无地自容。刹那间,他们的士气崩溃,纷纷四散奔逃。魏延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切。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计划竟然会因为王平的一番话而功亏一篑。
面对如此局面,魏延深知已无法再与杨仪一战。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亲信和亲人逃离现场,希望能够找到一线生机。然而,命运似乎早已注定,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悲剧……
杨仪派出马岱率军追击,马岱一路疾驰,终于追上了魏延,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斩杀。随后,马岱带着魏延的首级回到营地,献到了杨仪面前。
杨仪看着眼前魏延的首级,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这些年来,他一直受到魏延的欺压和排挤,如今终于得以报仇雪恨。他一脚踏在魏延的首级上,恶狠狠地说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勇冠三军的魏延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不仅如此,他的三族也遭到了杨仪的诛杀。这场变故让人不禁思考,魏延的死究竟是由谁造成的呢?
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他明知魏延与杨仪之间存在矛盾,也清楚魏延不会轻易听从杨仪的命令,但仍然将军权交予杨仪,这无疑是借刀杀人,利用杨仪之手除掉魏延。
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假如诸葛亮没有将军权交给杨仪,那又能交给谁呢?交给魏延吗?以魏延的性格,他必定不会服从撤军的命令。一旦得到兵权,他很可能会继续北伐,甚至会公然违背诸葛亮的旨意。暂且不论魏延北伐的结果如何,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军纪的严重挑衅。而且,若真将兵权交给魏延,杨仪等人恐怕也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内部纷争四起,后果不堪设想。
北伐蜀汉军的主将诸葛亮去世,继续北伐已经变得不再现实。尽管魏延勇猛无比,堪称军中翘楚,但从他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其智谋实在有限。他所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这种策略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揣测之上,同时还会迫使蜀汉过早地与曹魏展开战略决战。
诸葛亮离世之后,蜀汉朝廷上下的文臣武将们普遍期望能够暂停一段时间,进行休整。毕竟,在过去的六年里,诸葛亮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这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从不轻易涉险,五次北伐也并未遭受重大损失。然而,如果将兵权交予魏延,让他发动大规模北伐,那么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此外,魏延将要面对的敌手乃是司马懿。无论从能力、智慧还是谋略等方面来看,魏延都远非司马懿的对手。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只得采取守势,龟缩不出。若是换作魏延北伐,恐怕90以上的机率会被司马懿打得全军覆没,而且魏延喜欢冒险,冒险的成本是巨大的,蜀汉没有实力承担失败的后果,只要魏延出现一次失败,那么蜀汉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若是魏延一意孤行地坚持北伐,并公然违抗命令,这无疑等同于将蜀汉从内部撕裂开来。如此一来,北伐派和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将会变得异常激烈,整个蜀汉都将被魏延所挟持。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动荡,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危机。
诸葛亮对于魏延的了解已经深入骨髓,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将军权交给魏延。虽然魏延确实是军队中最有能力、资格最老的将领之一,但这绝不是让他掌握兵权的理由。
那么,把兵权交给姜维行得通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姜维投降蜀汉才仅仅六年时间,而且他的地位相对较低,实在难以承担这样重要的责任,怎么能放心地将军权交给他呢?
再看蒋琬,他远在成都,并没有身处前线,所以也不适合接手兵权。
那费祎怎么样呢?还是不行。现在的费祎还太年轻,资历不够。虽然他是继蒋琬之后的第二顺位继承者,但目前蒋琬仍然健在,还没轮到费祎掌权的时候。
还能交给谁呢?实在是找不到其他人了啊!也只能将如此重任交付给杨仪了,诸葛亮心中也是充满了无奈和苦涩。尽管他深知杨仪与魏延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大多都是由魏延挑起事端所导致的,而杨仪往往只是个受尽委屈的角色罢了。只要魏延不再滋事生非,杨仪也无法轻易对魏延下手。
对于让魏延负责断后的这个安排,其实也是出于无奈。若是让魏延充当先锋,一旦他选择退缩逃跑,那岂不是会对整个军队造成极大的影响吗?所以让魏延殿后,就算他偶尔会有些轻率冒进的举动,也不会对整支军队产生太大的干扰。
在诸葛亮尚且在世之时,他对待魏延可谓是关怀备至。除了刘备以外,可以说诸葛亮就是最为关心照顾魏延的人了。每当魏延与杨仪发生争执时,魏延总是喜欢拔刀相向,在杨仪面前挥舞比划。这种已经动用到武器的行为,显然是魏延的过错无疑了。然而,诸葛亮却并未因此责怪魏延,反而从中调解劝和,这无异于变相对魏延进行袒护纵容。
魏延与刘琰之间存在矛盾,诸葛亮得知后责备了刘琰,并要求他向魏延书面致歉。然而,考虑到魏延倔强的性格,他显然不会轻易妥协或吃亏。相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刘琰会处于劣势地位。但尽管如此,诸葛亮却坚持逼迫刘琰道歉,这似乎暗示着他对魏延有所偏袒。
事实上,诸葛亮一直以来都对魏延非常好。那么,他为何要包庇魏延呢?答案其实很明显:魏延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尤其在军事方面更是出类拔萃。自从蜀汉的第一代将领离世以后,魏延便成为了难得一见的将才。凭借其卓越的能力,魏延堪称第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样一位孤立无援的人才,诸葛亮自然舍不得放弃。魏延时常在诸葛亮背后抱怨,若换成别人,恐怕早已遭受惩罚。然而,由于诸葛亮十分珍视人才,他不仅没有责罚魏延,反而一直宽容地对待他的过失。这种忍耐和包容或许也是因为他深知魏延的价值所在吧。
诸葛亮本人与魏延无怨无仇,根本没有必要在军队安排上故意陷害魏延,魏延的最终结局也是诸葛亮始料未及的。
魏延和杨仪互相指控对方谋反的时候,朝廷里的大臣们一致认为杨仪不可能谋反,而魏延则有谋反的嫌疑,这等于让魏延直接站在了整个朝廷的对立面。那么,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其中的缘由呢?
蜀汉朝廷之所以认定魏延谋反,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魏延这个人性情高傲,目中无人,难以与他人相处融洽。此外,由于诸葛亮对他的袒护,使得魏延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在诸葛亮在世时还能被压制下去,但当诸葛亮离世后,便如决堤之水般迅速蔓延开来,最终导致魏延被朝廷所抛弃。
就算杨仪不去斩杀魏延,等魏延抵达成都之后,大概率也是要被抓捕入狱的。因为他在撤退途中攻击自己人,这可是实打实的谋反之罪啊!刘禅或许会看在魏延往昔的功绩上留他一命,但若是朝廷中的大臣们心怀不满,在一旁煽风点火甚至蓄意诬陷魏延,那魏延恐怕就很难活命了。毕竟他树敌众多,仇家遍地都是呀!
归根结底,魏延之死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自己作茧自缚。倘若他当初能够听从号令,服从管理,结局又会如何呢?毫无疑问,他肯定不会死。即便杨仪手握重兵,只要魏延没有犯下过错,杨仪也绝对不敢对他怎样。
然而,魏延这样的悲剧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自身性格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于刘备和诸葛亮的纵容。魏延简直就是关羽的翻版,不仅继承了关羽的本事,连关羽的脾气性格也一并承袭了下来。
魏延这个人啊,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刘备虽然没有曹操那么财大气粗,能够轻易地封官许愿,但他有的是兄弟情义。正是凭借这份情义,刘备才得以留住关羽和张飞这样的猛将。他的政权就像是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待遇比同行低得多。在尚未取得成功之前,他只能靠着给员工们画大饼,或者容忍一些特殊行为来留住人才。
就拿关羽来说吧,除了刘备,他谁都不放在眼里。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难道不是刘备纵容出来的吗?再看看曹操和孙权手底下的人,有谁敢如此轻视他人呢?一旦犯法,必然会受到严厉惩罚。可关羽却不用担心受罚,因为刘备为了留住他,竟然默许了他的这种行为。长此以往,关羽自然变得越发高傲自大起来。
魏延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刘备直接将魏延从一个小小的牙门将军提拔为汉中太守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可是连升五级啊!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一方封疆大吏,与关羽平起平坐。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高位,换作任何人都会飘飘然的。
听一下魏延对刘备说的话,你就知道他有多么狂妄了!当刘备询问魏延成为汉中太守之后有何想法时,魏延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如果曹操倾尽全国之力前来冒犯,那么我愿意为大王抵挡住他;但若是一名偏将率领十万大军来袭,那我则请求为大王一举吞并他们。”
这番言论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这已经不仅仅是自信满满,而是近乎于极度自负和傲慢无礼了。没错,这便是魏延——一个在受到领导重用与提拔后变得心高气傲至极之人。人总是容易在得意忘形之时自我膨胀起来,而魏延也不例外。
等到诸葛亮执政时期,魏延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收敛。刘备对待魏延的态度被诸葛亮所沿袭,但却在无形之中助长了魏延的高傲气焰。正是这种纵容,使得魏延最终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他完全不顾及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因为一直以来都有人对他百般庇护。从这个角度来看,若说诸葛亮间接害死了魏延,我倒是深信不疑。
诸葛亮可以容忍魏延,杨仪就容忍不了魏延,杨仪因为善于筹措粮饷而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他“性狷狭”,和魏延不和,时常闹矛盾。不过魏延性格强势,还是武将,甚至要拔刀要杀了杨仪,这让他和杨仪的较量中,占据强势地位。不过诸葛亮因为爱惜两人其才,不愿惩罚其中一人,只是让费祎从中调和,尽可能化解两人的矛盾,但这为魏延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活着时,他可以压制魏延、杨仪,使他们不敢有出格举动,但诸葛亮病逝后,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
诸葛亮去世前,将费祎、杨仪、姜维等人叫到身边,安排后事,但是魏延没有参加,诸葛亮却安排让魏延率军断后。魏延是蜀汉的鹰派,他得知诸葛亮去世后,依然要求费祎联合签署军令,继续北伐,但是费祎却出卖了魏延,他安抚魏延,说去给杨仪做思想工作,让他同意北伐,但回去后,却和杨仪立马执行丞相的撤军计划。魏延得知后,一怒之下,抢先南归,还烧掉了栈道。
魏延和杨仪彻底决裂,魏延和杨仪纷纷上书,指责对方起兵造反。魏延因为性格因素,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文官都偏向杨仪,但刘禅派去查看情况的蒋琬,还未赶到,魏延就因“谋反”而被士兵抛弃,最终被蜀汉大将马岱斩杀了。
魏延从无谋反之心,即使他和杨仪不和,遭人排挤,也没想过背叛蜀汉,反而杨仪,在被蒋琬和费祎架空后,说出了早日今日,他应该在丞相去世后,率兵投靠曹魏的话,导致他被刘禅处死,所以魏延之死,是一个冤案。魏延去世后,杨仪也没有成为赢家,他不久后也被杀了,这让蜀汉元气大伤,陷入了“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只剩姜维独木难支,最终走向了灭亡。
魏延之死,虽然是拜马岱和杨仪所为,马岱杀了魏延,指示者是杨仪,但如果费祎不欺骗魏延,而是极力调和两人矛盾,或者诸葛亮在世时,解决好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或者临死前安排撤军事宜时,让魏延参加,或许可以改变一切,缓解魏延杨仪的矛盾,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魏延之死,虽然杀魏延的是马岱,但罪魁祸首是杨仪,而诸葛亮和费祎,也要负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