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纷争话三国 > 第27章 刘备入蜀

第27章 刘备入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赤壁之战过后,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孙刘联盟倾斜。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县,并以此作为根据地,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准备进军益州地区。

    此时此刻,益州牧刘璋正陷入困境之中。一方面,他受到来自汉中张鲁的压力和限制;另一方面,曹操虎视眈眈,意图攻占汉中,这无疑给地处蜀地的刘璋带来巨大威胁。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刘璋深知单凭自己目前的力量难以与之抗衡。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刘璋决定采取行动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就在这时,刘璋手下谋士张松向其献策:“主公啊!如今之计唯有结交外援方可保益州无虞。那刘玄德乃汉室宗亲且素有威名若能得其相助必能共抗强敌!”刘璋闻听此言觉得甚有道理遂派遣张松前往荆州邀请刘备入川相助。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春末夏初之际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刘备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从荆州江陵出发踏上征途。他们沿着长江北岸一路西行先抵达荆州的秭归然后穿越崎岖险峻的江北古栈道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益州的鱼复县稍作休整后继续沿着古老的驿道向西南进发最终抵达益州的江州县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上溯涪江水路逆流而上一直航行到益州的涪县城随后军队弃舟登岸转而改走陆路朝着东北方向前进经过数日艰苦跋涉终于抵达益州北部边境的葭萌县并顺利通过了重要关隘——葭萌关。

    刘璋得知曹操将要出兵征讨张鲁之后,心中惶恐不安,生怕战火会牵连到自己的领地。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刘备处求援,希望借助刘备之力抵御曹军入侵。而这位肩负重任的使者正是足智多谋的法正。

    法正奉命来到刘备营地后,与刘备会面交谈。一番接触下来,法正深感刘备乃是雄才大略之人,有着非凡的气度和远见卓识,必能成就一番伟业。这次会面让法正坚信,只有跟随这样的明主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怀着满心欢喜回到家中的法正,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对刘备的赞赏分享给挚友张松,并开始暗中谋划投靠刘备之事。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备初次入蜀”事件。在此次行动中,刘备亲自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卓膺等一众猛将贤臣进入益州地区。刘璋对于刘备的到来表示欢迎,不仅调拨大批士兵交由刘备统领,还任命他监督管理白水军,负责讨伐张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刘备大军抵达葭萌关后,却突然按兵不动,停滞不前。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事情还是败露了出去,张松也因此丢了性命。刘璋知晓了刘备的真正打算之后,怒不可遏!盛怒之下的他不仅处死了张松,更是直接命令驻守在涪水关的将领杨怀想办法干掉刘备。

    杨怀领命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当刘备抵达涪水关时,他假装好心地送来了羊群和美酒,表示要犒劳刘备及其军队。实际上呢,这只是一个幌子罢了,其目的就是想要找机会混进刘备的营帐里,然后伺机动手。可惜啊,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因为刘备对此早有警觉。所以当杨怀刚踏进营帐,就立刻被刘备识破了计谋,当场将其斩杀。

    刘璋见此情形,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失败,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公然调集兵马,对刘备展开追击。于是在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的十二月,刘备和刘璋彻底决裂,双方正式宣战。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这场战争中最为关键且惊心动魄的一战便是雒城之战,可以说是刘备和刘璋之间的生死对决,其胜负结果将对整个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刘备与刘璋彻底决裂,战火纷飞。此后,刘备麾下军力日益强盛,他们兵分多路,一路凯歌高奏,平定益州各地郡县。刘璋眼见形势不妙,紧急派遣多位部将如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人率军抵御,但这些将领无一不是败北而归,只能退守至绵竹。然而,面对势不可挡的刘备大军,吴懿选择率众投降。紧接着,刘璋又派出护军李严、费观统领驻守在绵竹的各路军马,但李严、费观二人亦深知大势已去,于是毅然带领所部投向刘备一方。至此,刘备军队愈发强大,声威大振,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张。而后,刘备派遣诸位将领分头出击,迅速攻占周边各县。

    刘璝、张任以及刘璋之子刘循见势不妙,只得连连败退,最终据守雒城,企图负隅顽抗。而刘备则乘胜追击,直逼雒城城下,将其重重包围,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春,刘备率领大军围困雒城,雒城守将张任率军出城迎战。双方在雁桥上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刀光剑影交错,喊杀声震耳欲聋。然而,张任所率军队终究不敌刘备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之师,经过一番激战,张任军败下阵来。张任本人也身陷重围,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刘备乘胜追击,轻松夺取了涪关,并马不停蹄地向雒城进军。得知刘备来袭,刘璋紧急调遣四位大将率领五万兵马前往雒城增援,企图阻止刘备的攻势。面对敌军的严密防御,刘备的军队遭遇顽强抵抗,进攻一度陷入僵局。

    此时,远在成都的刘璋听闻前线战报,心急如焚。他当机立断,再度派遣两万精兵驰援雒城,甚至派出自己的儿子亲自领军上阵。得到增援后的雒城守军士气大振,使得刘备的攻城行动愈发艰难。

    在此关键时刻,庞统身先士卒,率众攻城。不幸的是,一支冷箭突然射来,正中庞统要害。这位才智过人的军师身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庞统的离去对刘备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指挥战斗。

    另一边,刘备旗下足智多谋的谋士法正谨遵主公之命,精心撰写了一封致刘璋的书信。字里行间,情真意切,苦口婆心地劝说刘璋放弃对雒城的顽强防守。信中详细阐述了其中的利弊关系,并极力强调归顺才是顺应时势之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安全无恙,同时也能让益州百姓过上太平日子。然而,当刘璋接到来信后,内心却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始终无法果断作出决定,对于这封信的回应也是一拖再拖。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刘备与刘璋之间的僵持局面愈发严峻,双方难分胜负。更为不幸的是,在此期间,庞统于战场上身故。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刘备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将荆州的精锐部队调往益州支援。而此次率军前来增援的领军人物正是诸葛亮、张飞以及赵云三位大将。他们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如钢铁洪流般奔赴益州前线,决心打破眼前的困局。

    关于这支军队的主将人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是诸葛亮担此重任,毕竟他身兼军师中郎将要职,平日里全权负责打理军中各项事务。然而持反对意见者则指出,彼时的诸葛亮更侧重于军队的日常治理与建设工作,而在军事指挥才能方面略有欠缺;况且从现存史料来看,并无确凿证据显示诸葛亮曾亲自领兵征战沙场。

    除此之外,还有人将目光投向了赵云,但赵云无论身份还是资历均略显单薄,似乎难以胜任统领数万雄师之责。

    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相信张飞才是这支军队真正意义上的主将。原因显而易见:一来张飞乃是刘备麾下名震天下的猛将,久经战阵,战功赫赫;二来《三国志》等诸多史籍对此均有明文记载——比如说法正在写给刘璋的劝降信里就明白无误地点出,此番入蜀增援的数万荆州军正是由张飞统率。如此看来,这种说法确实更为可信一些。增援的荆州军在江州一分为三:

    赵云率领军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路西进攻打江阳郡和犍为郡。他们不畏艰险,奋勇前行,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成都城脚下,给刘璋带来巨大的威慑力。当赵云大军到达江阳(现今四川泸州)城下时,江阳太守程畿派遣使者前来慰劳军队,并下令放行赵云军队通过。此后,程畿成为了刘备的一名从事祭酒(即幕僚),他尽心尽力地工作着。

    赵云军队继续向北挺进,进入岷江流域后,如疾风般迅速抵达了犍为郡的首府——武阳。犍为太守何宗也像程畿一样,热情地款待了赵云军队。不久之后,何宗被任命为刘备的从事祭酒,并升迁至大鸿胪(九卿之一,官居二品)之位。

    与此同时,诸葛亮则选择了另一条路线,他率军北上沿着涪江前进。在到达德阳西部地区后,诸葛亮改变策略,转而登陆上岸,改为陆地行军,径直朝着成都的方向进发。面对来自荆州军的两面夹击,形成“双鬼拍门”之势,刘璋却毫不畏惧,镇定自若。

    张飞率领大军沿着嘉陵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巴西郡。他渡过垫江之后,并没有改变行军路线,依旧沿着嘉陵江前进,其目标明确——巴西郡的首府阆中。此次出征,张飞志在必得,欲凭借雷霆之势逼迫刘璋屈服,将这位益州牧视为手中的一张王牌。

    张飞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将江州团团围住,守城的将领正是严颜。只见严颜面沉似水,毫无惧色地下令出城迎战敌军。一番激战过后,严颜最终败下阵来,不幸沦为张飞的阶下囚。

    张飞见严颜如此英勇善战,心中暗自钦佩,便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归顺自己。严颜本就是个忠义之士,如今感受到张飞的诚意和仁德,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投靠张飞。从此以后,严颜成为了张飞的座上宾,两人一同并肩作战。

    话说这严颜可是刘璋麾下赫赫有名的猛将,之前一直镇守巴郡,顽强抵抗着张飞的猛烈攻势。只可惜一时疏忽大意,竟落入了张飞精心布下的陷阱之中,惨遭生擒。面对张飞的质问,严颜义正言辞地答道:“我主刘璋与你井水不犯河水,你却无端领兵侵犯我江州之地,实在是欺人太甚!我身为江州守将,唯有以死明志,断无投降之理!”

    张飞闻言顿时怒火中烧,喝令左右将严颜推出辕门斩首示众。然而严颜却面不改色心不跳,镇定自若地回应道:“要杀便杀,何须动怒?”张飞见状不禁为之动容,对严颜的过人胆识深感钦佩,于是当即将其赦免,并以上宾之礼相待。

    严颜被张飞的宽宏大量深深打动,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顺刘备。有了严颜这位得力干将相助,张飞如虎添翼,势如破竹般接连攻克了巴西、德阳等多座城池,最后如愿以偿地与刘备胜利会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璋的亲家、巴西太守庞羲竟然派遣功曹龚谌出城迎接并犒劳张飞所率军队。面对如此情形,张飞并未强求进城,而是在了解到对方的态度后,当机立断,率领部队继续向雒城进军。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在荆州援军强有力的支援下,刘备终于成功攻陷雒城。眼见大势已去,刘循只得率领残兵败将拼死突围,仓皇逃回成都。至此,刘璋彻底丧失斗志,无奈选择打开城门投降,刘备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就这样,刘备的军队对雒城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前后耗时将近一年之久。在此期间,双方交战无数次,战况异常惨烈。每一次交锋都充满着血腥与杀戮,战士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在全体将士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雒城坚固的城墙轰然倒塌。城内守军顿时乱作一团,惊恐万分。刘循见势不妙,趁机带领残余部下杀出一条血路,狼狈不堪地逃回成都。随着雒城这座军事重镇的沦陷,成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眼见大势已去,刘璋心知无法再与刘备抗衡。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下武器,打开城门向刘备投降。至此,这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益州之战画上句号,刘备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长途奔袭,粮食和经济问题怎么解决呢?

    刘备在入川之际遭遇了棘手难题——粮食与军饷双双匮乏。在此困境下,他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应对。

    甫一入川,刘备便推行了一项大胆之举:铸造并发行一种全新的货币,名曰&34;直百钱&34;。此币面值惊人,竟等同于旧有货币的百倍!凭借着大规模地发行这种高面额货币,刘备得以在短时间内积聚起巨额财富,成功缓解了燃眉之急的军饷压力。然而,这一举措却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恶性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般肆虐开来,致使民众手中持有的货币大幅贬值,而物价则一路飙升至天文数字。

    不仅如此,刘备对于部下士卒抢夺百姓钱财的行径也是听之任之,甚至有意放纵。其目的显而易见,无非是想借此途径多捞些军饷罢了。然此举却激起了民愤,令百姓怨声载道,同时亦给当地的经济秩序及社会安定带来极大冲击。

    相比之下,曹操筹集军费的方式显得有些卑劣——盗墓。尽管这种做法备受非议且有悖伦理,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盗取古墓中的财宝,曹操获得了巨额资金,这笔财富对其军队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体来看,刘备在处理粮草与军饷事务时,使用了某些不光彩的策略。虽然这些方法能解燃眉之急,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它们给刘备本人的名誉及统治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刘备率领大军不断朝着成都进军,途中诸葛亮、张飞以及赵云等将领纷纷参战。然而,在行至雒城时,他们遭遇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顽强抵抗。更不幸的是,在此次战役中,庞统被敌军乱箭射死。

    值得一提的是,“锦马超”,他可是一员猛将,但命运多舛呐!之前跟曹操斗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的时候,不幸落败了。没办法只能到处流浪,最后跑到张鲁那边寻求庇护。可惜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尽管马超实力超群,但还是被张鲁猜忌打压,过得那叫一个憋屈!

    就在这时呢,刘备正琢磨着怎么把益州搞到手呢。要知道,这刘备可不是一般人呐,眼光好,早就听闻过马超的大名,心里痒痒得很呐!这不,立马就派出了能说会道的李恢出马,让他去说服马超投靠自己。

    这李恢也是个人才,嘴皮子厉害得很,三言两语就把马超说得心动不已。马超心想:“嗯……这刘备看上去挺有前途的样子,比张鲁强多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张鲁,投入刘备麾下。

    马超这一举动可不得了哇!他带着手下那帮兄弟们悄悄摸摸地往刘备这边靠过来。等他们突然出现在刘备军队面前的时候,那场面简直震撼极了!刘备军瞬间士气大振,感觉胜利在望;而刘璋那边则被吓得够呛,心里直发毛!

    马超的加盟犹如一针强心剂,让刘备如虎添翼,加快了夺取益州的步伐。可以说,如果没有马超的投降,刘备想要拿下益州恐怕还得费不少功夫呢!

    所以说啊,马超的归顺对于刘备来说绝对是捡到宝了!不仅多了一名勇猛善战的大将,自身实力也大大增强。而且,这对后来蜀汉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方面:马超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他的加入增强了蜀汉的军事力量。在马超的帮助下,刘备能够更加顺利地夺取益州,并在汉中之战中取得胜利。

    政治方面:马超出身名门,拥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他的加入为蜀汉政权增添了合法性和正统性,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支持者。

    民族关系方面:马超在西北地区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的加入有助于改善蜀汉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

    战略方面:马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蜀汉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建议和意见可能对蜀汉的军事行动和战略布局产生影响。

    马超知道张鲁不值得与其计议大事,又被张鲁的部将诋毁,心中忧郁。刘备派李恢游说马超,马超从武都逃到氐人部落,秘密写信给刘备请求归降。刘备派人制止了马超,但暗中派兵帮助他。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驻扎城北,成都城内的人非常震惊,心中恐惧。刘备包围成都数十天,派从事中郎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此时城中还有精兵三万人,粮食和丝帛可以支持一年,官吏和百姓都愿死战到底。刘璋说:“我们父子统领益州二十余年,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三年,暴尸荒野,实在是因为我刘璋的缘故,我怎能安心!”因此命令打开城门,和简雍同乘一辆车出来投降,部属无不伤心落泪。

    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五月,刘备才得以率军包围成都,并迫使刘璋出城投降。他把刘璋安置在公安这个地方,归还他的全部财物,让他佩戴振威将军印绶。至此,刘备顺利攻占益州之地,而这块土地日后也成为了蜀汉政权的根基所在。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进行了多次智谋的博弈,比拼了耐力,还展开了心理战。刘备通过缜密部署,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手段,最终实现了局部以少胜多的军事行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