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修仙有没有搞头 > 第28章 不知秋风是何意

第28章 不知秋风是何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最后一种果树,柿子树上的完全成熟的果子被吃尽了后,这一年的深秋来临了。

    虽然,今年发了大洪水,但是在王易丰的眼里,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

    长兴堂里教了什么,已经完全忆不起来了,因为小孩子们总是蜷缩着身子,无时无刻不在抵抗着寒意的突袭。

    倒是课间休息那时,能追忆起来许多事情,大抵是同学们玩的很开心,尤其是叫跳房子、摔大宝和姥姥姥姥几点了,这三个游戏,总是乐此不疲地玩着。

    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娘和义龙的母亲三婶和四海的母亲大婶一同坐在床上,捂被窝,一边聊家常一边织毛衣。

    家里到处摆满了红薯和南瓜,红薯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烤着吃,可以煮着吃,还可以炸着吃,无论哪种做法,都是十分好吃的。

    因为红薯的含淀粉量和含糖分量都十分的高。

    至于,南瓜,也可以用白砂糖煮南瓜泥吃。

    还有一种当地的美食,就是称作粉折的一样东西。

    粉折的制作过程,当地叫做摊粉折,直到现在,王易丰还完全清晰地记得它的整个制作过程。

    第一步,精挑细选原材料,大米或面粉适量,黄豆或绿豆适量,根据口味还可以随意添加各类蔬菜。

    第二步,混合浸泡大概十二个小时,轻微发酵即可。然后,淘洗,用石磨磨出浆来备用。

    第三步,是调浆,这一步比较重要,面浆调稀了,摊出来的粉折面饼不易成型;调浓了,摊出来的粉折面饼就厚而不脆。

    第四步,煎原先农村大铁锅烧热,放入少量猪油抹匀称,不仅增加口感,也能防止沾锅。

    第五步,凉透了,折叠切条。

    第六步,选晴朗的日头,将折叠切条的粉折晒干。

    粉折有许多吃法,可以煮着吃,涮火锅,炒着吃,凉拌吃。

    王易丰的奶奶桂珍和王义龙的母亲三婶,是村里出了名的摊粉折好手,所以,到了这个季节,总是被村民盛情邀请去家里制作粉折。

    有时候一天要跑上好几个自然郢。

    还有就是豆腐、千张,成为餐桌上的常见菜。

    坡上头只有一家,就是长兴堂阚老师的汉子,专门制作豆腐和千张售卖以此谋生。

    在这个季节,他的生意很好。

    一副担子挑着,在村子里没有走多远,用不了吆喝几声,他制作的豆腐和千张就会售卖一空。

    爷爷王满仓老汉就喜欢吃滚豆腐锅就着小酒,当然,这锅里也可以加蔬菜和肉类,蔬菜大致是香菜、菠菜、卷心菜,肉类不限。

    甚至有时候除了豆腐、千张,只再加入咸菜或咸鸭油汤,爷爷王满仓老汉也能吃的滋滋有味,快活起来。

    至于肉食,除了各类咸货,就是鱼了。

    村子里每个生产队都有公鱼塘,赶着好天气,生产队的老少爷们齐心协力,把公鱼塘里的鱼打捞上来,然后挨家挨户按人头分了。

    由于,爷爷王满仓老汉是第九生产队的队长,家里就会每年多分出来一些大鱼。

    记得的是,家里做出来的鱼冻和黄豆咸鸭爪冻也是十分好吃的样子。

    每个下午放学后,村子里的孩子就无比期盼挑货郎的出现,他们总是手里摇晃着波浪鼓,货架中各类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有吃的,也有玩的,可以用钱买,也可以拿鸡、鸭、鹅的毛或整张的狗皮来换取。

    而大人们,尤其是汉子们就会耐心地等待剃头匠的到来,这是一对父子,父亲大概六十多,儿子大概三十出头,父亲是老师傅,儿子是学徒,父亲剃头,儿子修面。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这对父子总能出现,为周边每个村子,有需求理发、修面的客户,带来满意的服务。

    通常这对父子出现忙活起来,周边总是围绕着一大群汉子排队等待。

    如果说,那个时代周边村子谁最被各个村子里的人熟识,准是这对父子。

    正平叔和正飞叔的父亲王中汉,能做的一手好糕点,就同一起做出来的豆沙包子,酸豆角包一起拿出来卖。

    二叔王校奖就会在这一阵干出来一件蠢事!

    就是挑着家伙事,在周边到处转悠,给人家婆娘磨剪子哦,戗菜刀喽。

    给钱也行,不给钱也行,纯属是为了跟广大妇女之友逗闷子。

    所以,二叔王校奖要是在夜里回来,不能多带回来一条打死的狗来,就是关门后,被他媳妇梅二婶教训。

    深秋,北方鸟儿开始不断往南方迁移,路过这地儿,也会飞下来做短暂的休整和觅食。

    大雁的叫声,低沉而急促,它们飞的很高,抬头有幸也只能勉强地看出模糊不清的影子,完全看不清它们到底长什么样子。

    但是圩区的水滩里可以经常看见几类纯白色羽毛的大鸟,脖子和腿都是很长。

    有白琵鹭,它全长约85厘米,为大型涉禽,全身羽毛白色。它的嘴长而直,扁阔似琵琶,所以人们才称它为白琵鹭。白琵鹭主要以鱼、虾、蟹、水生昆虫、蠕虫等为食,一般都在河边的浅水滩。它的喙尖可直接触到水底,当碰到猎物时,立即捉住觅食。

    还有小天鹅,有斑头雁,有幸的话还可以近距离看到东方白鹳和红脚隼。

    至于,各类的野鸭子,倒是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羽毛特别鲜艳亮丽,一般成群结队在一起。

    除了这些路过的迁移的鸟儿,除了在晴好的清晨,就很难再听见其他鸟儿的叫声了。

    如果在夜里,尤其是起风降温的夜里,要是听见像鸟一样的叫声,做娘的一定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听到没!准是寒号鸟这蠢家伙在叫,冻死活该。”

    寒号鸟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大致这个故事是这样说来的: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要说这个故事,就是当娘的在告诫你,不要得过且过,一切都要提前做长久打算。

    然而,这些当娘的不知道的是,其实寒号鸟并不是一种鸟,而是飞鼠,它在夜里的叫声也不这样,没多少人真正听过它的叫声。

    大人们总是喜欢对自己的娃娃讲寓言,说故事,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乐意接受,这背后要提到的道理。

    如果父母不是十分强势的那种,她们总是乐意为孩子们说上这些寓言故事,以此来分享和传授她们宝贵的人生经验,只要她们的孩子还愿意听,不论孩子年纪有多大。

    试想一下,当你也过了花甲之年,还能依偎在父母身旁,承欢膝下,听满头白发的她们说上一些寓言故事,那该是怎样的幸福。

    可惜,她们最终不可避免地要渡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像这萧瑟的秋风中,无力的黄叶,落入地下。

    这就是秋天给人带来的主观上的多愁善感,离不开的悲寂与惆怅。

    而孩童却没有这么细腻的感情,不管是人类或是其他全部动物,在这个阶段,只要父母在身边,尤其是母亲在身边的话,一切好像就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当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带来多一些感动回忆并教会他苦中作乐的本事。

    如果成年的人,打心里记恨自己父母的话,试想便知,他的父母一定少有或者没有多少能让他们孩子感动的回忆,而且是自己先放弃了,一直对生活没有希望,失去乐趣。

    在冬至这一天,族里有隆重的祭祖活动,要扫墓,烧纸钱,跪拜。

    然后,去王氏的宗祠里献祭品和祈福,长辈们领着先去庙宇,把祭坛打扫干净,准备祭品。准备工作完成后,供祭人要服装礼仪,先叩头后拜祖。此时,要设置祭坛,福袋,盆、竹枝、绳等,以及祭品集中摆放。此后,接着要洒清水,焚香,酌酒,致祭文,供祭品,朗读祭文,然后持拂、拜祭,朝祭仪式才算完毕。

    这是一场庄严肃穆的祭拜活动,反正孩子们跟着一路磕头便是。

    都是又兴奋地可以捡来许多未引燃的炮仗。

    腊八节的前二天,长兴堂举行了期末考试,不同于期中考试的是,只有文理的纸卷考试,没有修行的武斗比拼。

    这样的安排,一直是这样,想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寒风变得凛冽,雨雪过后,屋顶的瓦沿下在清晨总是能发现长长的尖尖的冰锥,要及时用竹棍把它们打下来,井水也不再容易打出来水来,因为已经结了厚厚的冰。

    食物和水,都要提前储备,所以这个季节才叫过冬。

    汉子们聚在一起喝酒烤火或是吹牛赌钱,女人们便研究和制作这种食物。

    孩子们便可以欢快的玩雪。

    总之,冰天雪地之下,屋子里和屋子外都是欢声笑语,而屋子顶的烟囱又时常冒着热腾腾的烟气。

    每隔几天,有时也只是仅仅隔了半天,那些常年在外谋生的乡人回村,总是在进村的第一时间,被外面玩耍的孩子们围住,然后跟着进入他们的家,向他们讨要零食礼包。

    由于这个季节可以说是一点农活也没有,走门串客变得十分频繁起来,人一旦闲下来在一起一通乱扯,便会也生回来许多事端。

    有兄弟俩打架的,婆媳矛盾的,妯娌对骂的,夫妻干仗的,有时候孩子之间闹腾,也能引发乱战。

    族里的长辈就会被挨家挨户地请去评理。

    爷爷王满仓老汉和他两个结拜兄弟小响马爷爷,小保守爷爷,就经常揣着茶叶杯一起去某个村民家里解决问题。

    但是,这三个老家伙,时常并没有很好的把问题麻溜地解决了,而是把问题扩大化了,复杂化,上升高度化。

    这样,就一时半会耗过去,便可以混顿饭吃,和混场酒喝。

    他们三个老兄弟秉持这样的态度原则,就是男人跟男人之间的问题,帮强不帮弱;女人和女人之间的问题,帮理不帮亲;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问题,帮弱不帮强。

    该说不说,都活成了人精!

    腊八节过后又几天,父亲王佑能带着四叔爷王三思回来了,最后由父亲王佑能接洽,三个爷爷小旋风、小响马、小保守共同出面,终于把四叔爷王三思和未来亲四婶王爱梧的婚事定了下来。

    一行人开开心心地回家后,爷爷王满仓老汉就邀请他的两个族兄弟也是结拜兄弟来家里喝酒,今天他本来是没好意思耍酒疯的。

    可是,他的老兄弟俩在酒后一起提议说,终于是又等到你老小子的儿子结婚了,啥也别说,这婚房的头一天晚上,婚床要我老哥俩先睡一晚。

    娘希匹!这成何体统!

    于是,那个下午,小旋风王满仓老汉一对二,和他两个老兄弟打了一下午。

    停了后,他越想越气又找上门去打。

    停了后,他俩又越想越气又找上门来打。

    左右邻居就纷纷急忙来劝架,挂在嘴边常说的就是:“三个大爷,你们都这把年纪了,不至于,没必要……”

    四叔爷和四婶的婚宴不知道是彻底忘记了还是压根就没有办,总之想不起来。

    说起来,第一年回乡的第一个年关,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已经忘却了,只记得白茫茫一片铺着大雪的旷野和吃食,从坡上头极目向下远眺望去,大自然的那种朴素的原始展示,十分令人心旷神怡和心生敬畏。

    如果从上空俯瞰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生养的子民,所建造的所有房屋,也不过是成点连线的零落散布,与整个浩瀚空际的星点一般。

    色调本应该就是冰冷空寂的,然而,人与人之间乡里情味,人与土地之间的那种乡土情味,带来了不可磨灭和不可忽视的温暖与悸动。

    印记,可以证明,这地儿的这些儿人,真真实实地曾经活过。

    可人类毕竟是个终极矛盾体,无比怀念过往又无比向往远方,就有去的,也有回的,终究是去不成,回不得,造就了无奈的遗憾事。

    这地儿不像别的地方,过年是过春节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而是过年过大年三十,旧年的最后一天。

    尤其注重大年三十的午饭,要一切全齐。

    初一早晨天不亮,各家各户孩子呼朋引伴出来带着口袋,只要是听着炮竹响开了门的甭管认识不认识亲不亲都可以上门拜年问好,然后张开袋子讨喜,从这家到那家,从这村到那村,只要你在中午吃饭前还跑的动,有喜糖有水果有糕点……当然也有香烟!

    那时八岁的王易丰,就在“龙爷”和“海爷夫斯基”的怂恿下,过年时偷藏着拜年得来的烟学着抽了。

    不用担心,他们只能在过年时侥幸尝上几根,那时农村生活过的艰苦,大人的烟都是数着数抽的,少一根也知道。

    这一年,由于发了洪水,几乎没有多少收成,五义村的汉子们在过完年后,就生出来许多烦心事,又听说,北边邻村南山村的汉子们在外面个个混的不错,都有收获的样子,就有些心动。

    开始认同,时代不一样了,靠完全种地已经是过时了,由于社会一下异常活跃起来,大人们也开始要做艰难的选择了,尽管地母依然那般仁慈宽厚,她孕育的子孙尤其是年轻力壮的却陆续向她别了。

    父亲很是得意,因为在拿着爷爷王满仓老汉的资助,这半年他也混的不错,和一个叫光头李的朋友,一起合伙在庐阳郡城开了个作坊,专门制作饮品一类,可以说做出来了一点成绩,这被乡里乡亲一致夸赞。

    爷爷王满仓老汉这阵也变得自豪起来。

    父亲王佑能逢人聊天,谈论最多的便是,来年如何要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

    他的亲兄弟老四王三思和老五王从武就坚决求着这亲大哥要带着自己混,只有二叔爷王校奖没有任何表示,他满心里盘算的是,自己的孩子玲儿和小鹤还太小了,但是也要努力上进,来年要把村子里没人种的田地多盘下来一些,用来种稻子。

    奖二叔来年也确实这么做了,他一下子盘了五十亩地用来自己种。

    嘶!五十亩田地!

    真是个牛人不嫌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