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拜将
三月三,上巳节,风乎舞雩,咏而归。
齐云风自三日前便开始斋戒,每日焚香沐浴,净身思己。
三月三日,卯正时刻,天色泛起微光,百官身穿朝服已聚在太庙阶下,文武官员分立在中轴路两侧,相对而站,肃穆恭敬,鸦雀无声。
台阶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一人半高的大鼓,到了钦天监算好的吉时,两位勇士身穿玄色铠甲,高举起手中的木棒,将大鼓敲得震天响。
随着鼓点渐渐加重,声音逐渐向四周扩散,待触及墙壁后,又从四面八方折返传来,仿佛天地都要跟着这些鼓声颤抖。
专门负责此次拜将礼之事的执礼太监打着拂尘从侧面楼梯走至正中偏侧之处,高声道:
“吉时已到!行拜将礼!”
声音绵长又尖锐,甚至盖过了这阵阵鼓声,传至每个人的耳朵中。
从为官几载的到为官几十载的,人人都心思各异,他们都知道,等今日的礼成之后,国家的局势定然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这变化不知道是好是坏。
天光又亮了一些,太阳渐渐冒出了一丝轮廓。
圣上头戴冕旒,身穿明黄色朝服,自正中大道缓缓走过,面上庄严,旒珠随着步幅轻轻摇动,垂下的阴影遮住了圣上的眼睛,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帝王的威严此刻尽显无虞。
毫无预兆的,鼓声在此时戛然而止,众人在一瞬间屏住了呼吸。
百官纷纷跪下,黑压压的一片,与平日上朝时的“高呼万岁”不同,此刻极为寂静,几百个人连成一片,却连粗声的喘气声都听不到。
圣上踏上白玉阶,走到太庙门前,合手虔诚拜了一下,而后转过身,扫视了一圈他的臣民,沉默半晌后挥手道:
“众卿平身。”
声音不大,却极有威严。
跪拜的臣子纷纷站起身来,躬身退后两步。
此时众人的眼神都集中在了又一位踏上正中大道的人身上。
他虽然也是朝臣,但今日却并未穿朝服,而是身着一身靛青色明光铠甲,朝阳打在上面,反射出磅礴的朝气和生命力,亦如穿着它的人一样,极富少年气息。
此人正是齐云风。
他目不斜视,迎着君王威严的目光仍然脊背坚挺,昂首阔步的走到圣上面前,将边疆将士的勇猛和肃杀之气体现的淋漓尽致。
圣上的眸中暗暗流露出欣赏和赞叹之色。
待齐云风站定后,执礼太监深躬着身子,引二人至太庙内。
此刻,站在阶下的众人已看不见太庙内部的情形。
在太庙内部,圣上站在东面,面向西方。
齐云风则是站在南面,面向北面,即北向称臣之意。
在二人身旁,早已准备好了一张黄檀木桌子,其上摆放一把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由玄铁铸成的钺,寒光闪闪,锋利异常。
钺即代表着将军的权柄,历来拜将都会由圣上亲手将钺递交给将军,意味着至高无上的信任和绝对的权利。
此刻也是如此,齐云风虽多次上战场拼杀,事先已经有礼官对他说过全部流程,但今日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时刻,他心中仍然有些紧张。
圣上伸出手,拿起钺的头部,把柄的方向递到了齐云风的手上,不怒自威道: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这是在授权,明确授予将军生杀大权。
而后圣上再次拿起钺的柄部,将刀刃递给了齐云风,又道: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刀刃向着将军说出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主将,圣上永远掌握着最高的权利,主将需自重自省,方可行得长远。
圣上接着道:
“勿因虚而进,勿因实而止,勿持身而重不见人焉,勿扰于是非困尔耳也,勿独断而专行,勿狡言而巧辩,随士而行,随民而食,然也,则心必归矣!”
虽然自古以来已有无数的将领听过这话,然而每一次的重复都带着无尽的期盼,字字句句都是对主将的嘱托。
不要冒进、不要轻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贵重就不待见其他的人、也不要被底下那些流言蜚语扰乱了心境,不可以一意孤行、不可以巧言令色,要跟随自己的士兵和境内的百姓共同起居劳作,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收服众心。
短短的一段话,大部分都在告诫齐云风不可以做的事情,然而却是一位长辈对晚辈、一位国君对臣子、一位被守护者对守护者的殷切。
齐云风单膝跪地,垂头,双手抬起,掌心向上,接过圣上递来的钺,洪声答道:
“末将定不辱使命!”
至此,拜将礼成。
圣上微微躬身,双手扶住齐云风的小臂,声音温和了许多:
“爱卿请起。”
能让圣上亲自扶起是臣子的荣幸,齐云风控制力度,随着圣上的幅度慢慢起身,双手仍捧着钺,这是等到回家需要收起来的。
执礼太监已经走到外边嘹亮宣布了一声“礼成”。
圣上道:
“你祖父在前朝就是名猛将,你父亲为朕守边关多载,齐家在朕心中早已超越君臣,如今你也成为了将军,今后的路且行且长。”
君臣就是君臣,所谓的“超越君臣”这话圣上可以说,但他齐云风却不能认。
“微臣一家世世代代为圣上收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次是郑重地表忠心,齐家一脉所有的权利都是由圣上赋予的,对圣上保有绝对忠心,绝不背叛!
圣上心中听着满意,走出太庙,齐云风紧随其后。
此刻太阳已经全部升在半空之中,撒下一地的灿烂。
“安西将军年少有成,为本朝第一例十七岁封为将军之人,众卿今后应鼎力相助,佐其镇守边疆,为本朝永保太平,共创盛世!”
圣上的声音传至每个人的耳中,这些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都知道,这些话圣上在为这位新将军保驾护航,防止被资历老的人欺辱。
“臣等遵旨!”
众人跪伏在地,高喊道:
“国有此将才,必万世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