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一统江山第四十五节苏州
杨玉郎带领特训营的部分战士一直隐匿在山谷里面,直到太阳落山了才走了出来。白天战士们在山谷里面树荫下都好好睡了一觉。
出发的时候,所有的士兵们都是精神抖擞的,这一次他们准备晚上行军,一直往四百里以外的苏州进发。
湖州和苏州都在太湖的周边,只不过方位不同,去苏州基本都是沿着太湖边走,一路上凉风习习,十分的清爽。
夜幕降临,湖边一片宁静。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微弱的月光下默默行军。
他们的身影在湖面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仿佛与黑暗融为一体。湖水如镜,倒映着星空,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打破这片静谧。
风吹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在为士兵们伴奏。队伍中没有人说话,只有脚步声和呼吸声交织在一起。
士兵们神情专注,目视前方,心中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他们知道,这次行军任务艰巨,但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夜色笼罩下,他们是最坚定的守护者。
临近天亮的时候,一群人才找了一个水边芦苇荡跟前休息一下。一路上夜不观色的,行军比较慢。
走走停停的,反正不用赶时间,也需要留着体力应付半路上的突发事件。一晚上才走了五十里地,按照杨玉郎的计划,只要十天时间到苏州就行。
按照目前行军的进度,差不多也就是八天时间就会到了。一行人晓行夜宿,竟然顺利的走了不少的路程。
杨玉郎他们悄无声息的撤退后,湖州城跟前的汉奸走狗皇协军们疯了一样,到处搜捕外来的人。
收拾奴国倭寇小鬼子们和汉奸走狗皇协军们的人好像一夜间消失了。正当他们卖力的寻找时候,周边传来消息,竟然有好几处地方差不多同时受到攻击。
而且都是使用了爆炸的武器,各地的损失有大有小,对方都是一击就退,死伤都是奴国倭寇小鬼子和汉奸走狗皇协军,对方没有损失。
犬娘养得就知道,对方没有那么快的速度接连不断的袭击好几个地方,估计是分兵几路的结果。
现在比较头疼的是,对方就胡乱袭击,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可循。现在只能是收缩兵力,免得让对方有机可乘。
杭州城周边目前没有大的举动,只是小打小闹比较多。新补充的汉奸走狗皇协军,已经全部给奴国倭寇小鬼子们配备下去了。下来就等着他们的消息了。
苏州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水乡的大地上。这里水道纵横,桥梁密布,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
苏州府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中。
园林更是苏州府的一大特色,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城中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是各种小店和茶楼。人们在这里悠闲地品茶聊天,享受着慢节奏的生活。街边的小吃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夜幕降临,苏州府灯火辉煌。灯笼高高挂起,点亮了整个城市。
河水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点点波光,如梦如幻。此时的苏州府,更加充满了浪漫和神秘的气息。
苏州府,就是这样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
杨玉郎他们到达苏州府的时候,都已经是八天以后了,路上遇到两场大雨,耽搁了一点时间,其余时间差不多都是在赶路途中了。
这一次他们停留在苏州府的金鸡湖边,这里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
周围绿树成荫,花草繁盛,为湖景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湖畔高树木林立,园林建筑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展现出苏州城的繁荣与美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金鸡湖被璀璨的灯光所照亮,如同一颗闪耀的明珠。
杨玉郎路上顺便整理了地图,但是知道是地图,自己就是看不懂也看不明白,看来只有回去了找小神医问问了。
爷孙两个人已经让人送去杭州府了,现在他们来这里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还搞不明白那个老者的家住在哪里。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杨玉郎带了两人外出侦测敌情,刚刚走出金鸡湖不远的地方,就看见有人挑着柴火走过,看来是准备进城去卖的了。
于是就急急忙忙的赶上前去打了招呼,跟着那个人一起走。原来这个人固定的每天给苏州城里面送柴火,已经好多年了。
杨玉郎只说自己是外地来此游玩的,不料走到金鸡湖边迷路了,让对方指点一下道路。
说了老者所住的区域,才大概知道距离这里不近,而且对方说话有些听不懂,只能跟着那个人一起往前走。一路走一边看,记住周围的路况。
足足走了半个多时辰才到了城墙边,苏州城的城墙一丈多高,上面有汉奸走狗皇协军们巡逻。
门口有人盘查,杨玉郎怕对方有疑心,见状就让那两个战士回后方的一个路口等着他,他一个人便进了城。
按照卖柴火说的大致方位,杨玉郎还真的找到了老者的家门。大街上静悄悄的,也没有人走过。大白天的让人瘆得慌。
等了好半天才看见一个老太太从这里经过,问了一下确认是河南信阳老乡的新家,就转身离开了,他没有注意到,那老太太说完后,暗地里朝他的背影啐了一口。
走到城墙跟前,正准备出了城门,忽然看见左手边有人大车陷进了车辙里面,那个大车上面拉着不少厚重的条石。
杨玉郎赶紧上去帮忙,一问才知道,城墙边上的护城河正在修葺,拉的条石就是给护城河用的。为了便于大车到河边,城墙上还开了一个小洞。
刚刚好方便一个大车的出入,护城河已经差不多快要完工了,杨玉郎一看心里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