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不动明王 > 第二卷一统江山第三十九节冶炼

第二卷一统江山第三十九节冶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几天以后,军营靶场就已经人满为患了。特训营的战士们全部都在场,看着杨玉郎实验新枪。

    燧发枪的木质枪身散发着柔和的气息,金属部件闪烁着冷硬的光芒。燧发枪的扳机犹如沉睡的巨兽,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刻。

    枪管笔直修长,黑洞洞的枪口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杨玉郎仔细地装填着火药和弹丸,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谨慎和专注。

    当燧石与火镰猛烈撞击,迸发出火花的瞬间,火药被点燃,伴随着一声巨响,弹丸如闪电般射出。

    靶场上弥漫着硝烟的味道,让人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只见二百米左右的距离,报靶的战士很高兴的喊着:“中靶心”。

    特训营的战士们都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每个人吃惊的表情都不一样。有的张开了大嘴直愣愣的看着,有的眼睛瞪的大大的。

    除了沈小西,场地上其余的人都愣住了。猎枪散弹才打出去60--70米,没有想到,这个新武器居然打出去有二百多米。

    众人日了狗一样的表情,好半天才缓了过来,没有想到,远程武器太厉害了,居然可以打这么远。

    杨玉郎更是喜不自胜,手里捏着那杆枪死活都不放手,刚刚小神医教给他瞄准的方法,还真是特别好用。

    拿得新枪心里特痒痒,想看看打中奴国倭寇小鬼子是什么结果。于是就缠着沈小西,让他给自己多一些子弹,好让他去好好戏弄一下敌人。

    燧发枪的子弹,通常是一颗小巧而致命的金属弹丸。它的外表光滑,闪烁着冷硬的光芒,仿佛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子弹的头部呈尖锐的锥形,为了突破空气的阻力,能够在射击时迅速穿透目标。

    弹丸的直径通常只有几毫米,但其内部却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当燧发枪的扳机被扣动,火药在枪膛中迅速燃烧,产生的巨大压力将子弹推送出去。

    这颗小小的子弹,在离开枪口的瞬间,便以惊人的速度飞驰,带着射手的意志和目标,冲向远方。

    燧发枪子弹的制造工艺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精细加工。工匠们用心打造每一颗子弹,确保其质量和精度。

    这些子弹不仅是武器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在战场上,燧发枪的子弹代表着生死的抉择。它们可以是保护自己和战友的工具,也可以是夺取敌人生命的凶器。

    每一颗子弹的发射都意味着一个决定,一个可能改变战局的瞬间。

    目前的燧发枪子弹数量比较少 ,沈小西正在想办法,看看怎么样才能提高生产量。

    目前衢州府城里,大量的散弹猎枪正在大量制造,虽说距离近一点,可以打五六十米开外,但是针对目前的冷兵器,却是不错的武器装备了。

    沈小西集中了好几个地方的铁匠师傅们,让他们集思广益,看看能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打造出自己需要的东西。

    主要还是需要他们的冶炼技术,目前冶炼的方法不对,出产的钢材比较少,这个问题需要赶紧解决。

    而冶炼金属的煤炭,则是才完成的钢炭炉子,现在的高炉还需要改进一下,一环扣一环,都需要沈小西自己解决。

    现在除了培训专业人员,沈小西基本上都是足不出户了,潜心研究目前技术下冶炼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在附近的的钢铁冶炼场,炉火熊熊,火星四溅。工匠们忙碌地操作着,将矿石和木炭投入炉中。

    炉内温度极高,矿石逐渐融化,流出炽热的铁水。工匠们用长柄的坩埚舀起铁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铸成铁块。

    接着,他们将铁块放入锻造炉中,反复锤打,使其变得更加坚硬。在这个过程中,火星飞舞,汗水滴落,工匠们的技艺和耐心展现无遗。

    经过多次的冶炼和锻造,最终制成的钢铁坚固而耐用,成为获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材料。

    目前,沈小西教给一众工匠师傅们的是后世比较先进的生铁冶炼技术。只要有了好材料,才有了新式武器的可能。

    生铁冶炼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块炼铁的冶炼与加工都较费工费时的状况,炼炉可连续使用,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

    使得大量提炼铁矿石和铸造出器形比较复杂的铁器成为可能。这就为当下炼铁技术的发展开拓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现有的炼钢技术,大致兴起于春秋晚期。

    1976年在湖南省长沙出土了一把春秋末期的钢剑,通长384厘米。用放大镜观察剑身断面,可以看出反复锻打的层次,中部可以看出7至9层的叠打层。

    离剑锋约8厘米处取样分析,金相组织为含有球状碳化铁的铁素体组织,组织较均匀,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为0003毫米。由碳化物的数量估计,原件系含碳量为05左右的退火中碳钢。

    春秋战国时期的炼钢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把块炼铁直接放在炽热的木炭中长期加热,表面渗碳,再经反复锻打,使之成为渗碳钢。

    另一种是把块炼铁配合渗碳剂和催化剂,密封加热,使之渗碳成钢,俗称“焖钢”。这是我国流传很久的一种炼钢方法。

    此外,长期流传在河南、湖北、江苏等地的“焖钢”冶炼法,把熟铁块放在陶制或铁制容器中,除了按一定配方加入渗碳剂以外,还使用含有磷质的骨粉作为主要催化剂,然后密封加热,使之渗碳成为钢材。

    从已经出土的古代钢制品的金相考察结果来看,我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广泛使用淬火工艺。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墓出土的战国锻钢件大都经过淬火处理,如长钢剑、钢戟和矛,就是把薄钢片经过反复折叠锻打成型之后,再经过淬火的。

    这说明当时除淬火工艺之外,还掌握了正火工艺,已能依据不同的需求,对钢材进行不同的热处理,以改善其机械性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