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 章 林悦讲课2
林悦站在讲台前,手中拿着一支粉笔,她的眼神专注地盯着黑板,仿佛在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内容简化,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她的头发整洁地扎在脑后,一身简约的的职业装显得干练又专业。
&34;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34;林悦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
&34;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像一部复杂而精致的机器,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位置。就像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咬合,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机器的运作。&34;林悦解释道。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有的不时点头表示理解。林悦看在眼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34;那么,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呢?&34;一个学生,林岳举手提问。
林悦微微一笑,她喜欢这种积极的互动。&34;生产力可以比喻为一个人的双手,生产关系可以比喻为这个人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经济基础就像是这个人的身体状况,而上层建筑就像是这个人的思想和意识。&34;
林岳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林悦继续讲解,她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们都沉浸在她构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框架之中。
30何谓“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前1046~前771年),并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
沿用信守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
周礼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周礼对于贵族的身份等级进行了划分和确认,即荀子所说的“明份”;第二,周礼规定了不同身份和等级的贵族应当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应当承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三,周礼对贵族们在各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日常个人生活中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大全。
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
“送达天听&34;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之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苟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34;和”。
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能够延续275年,在一定意义上,依赖的就是这套礼乐制度。
东周时代(前770-前256年)也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一个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礼乐制度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称“礼坏乐崩”。但另一方面,恰恰就在此时,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2000多年而不衰。中国因此铸就了礼仪之邦的世界形象。
31如何评价春秋时期大国的争霸战争
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公、晋文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具有维护奴隶制秩序的含义。不过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要利用这一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争霸和兼并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也有积极意义:
(1)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大大密切了华夏族与其它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以“攘夷”为号召,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3)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4)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行某些改革,尽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土地私有等某些社会变化,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结果是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2如何认识战国时期“七国争雄”
(1)根源:1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的必要性,也增强了人类扩大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能力。2政治根源,一是由于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二是战国时期大国均势局面的出现。由于春秋时期的争霸争,使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兼并,保留下来的诸侯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各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增强了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导至一阶段的战争激烈而持久,直至均势局面被打破。
(2)战国七维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1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2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国家或割据政权胜败存亡的关键因素。3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就会延缓历史发展。4在人类历史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
政治格局也会出现剧烈的动荡。
(3)启示:1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3重用人才,继续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
33如何认识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各种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历史在动荡中前进。当时历史发展有三条主线:一是从分裂到统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前者为争霸而战,后者为统一而战。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诸侯国的数目由多变少,其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国统一全国。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的差异和隔阂,客观上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动荡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和为之斗争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这三条主线互相交织在一起,又相互促进,互相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上述三条主线就是对秦朝&34;统一的&34;“多民族的&34;“封建”这三个定语来历的解释。
34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其表现如下:
(1)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交换密切,出现各种货币,形成了商业中心。
(2)政治方面:春秋时出现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形势;一些诸侯国的大臣掌握了大权,呈现了上下相克、天下大乱的现象。宗法制被打乱。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通过一系列变法,以国王为中心的专制主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世卿世禄制;西周那种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特权的时代改变了。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发展。
(4)军事方面:战争频繁,争霸战争连绵,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
(5)民族关系方面: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发生了社会大变革,到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统一的形势,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心所向。
35秦能够统一中国的条件有哪些
(1)从客观上看,结束诸侯割据,完成封建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2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变法,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局部实行中央集权制,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3从民族关系方面看,在战争中和经济交往中,各族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4广大人民渴望结束动新 济 荡。统一国家,人心所向。5长期诸侯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局部统一局面。 必修一 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月 (2)从主观上看,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1法家思想为统一提供了理论准备,秦国社
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关中富饶,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商鞅变法使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3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4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从以上可以看出,秦国已经具备了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36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秦朝统一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刚刚统一的国家。主要有:
(1)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
(3)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及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34;书同文字”,以整理后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
(4)在南攻百越时,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长33千米),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5)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6)进行大规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将全国富豪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后,在其定设南海等三郡,并迁50万内定居民到岭南定居;北击匈奴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迁中原三万户屯垦实边。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37关于皇帝制度(1)皇帝称号的由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决定称号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34;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皇帝制度的创立
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皇帝的御印称“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34;诏&34;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
了皇权专制的特色。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下令取消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3)皇帝制度的本质
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4)皇帝制度的影响
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8关于秦朝的中央官制(1)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内史等。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9关于郡县制度
(1)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的推行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
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
(3)郡县制的作用和影响
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和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40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2)作用: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41正确认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1)理论基础:韩非总结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历史教训,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政治理论,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形式:一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二是封建国有土地制度,三是农民小土地私有制。
(3)职能:主要是镇压百姓,同时兼有抵御外部侵扰、兴建大型工程、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冲突、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职能。
(4)权力核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下设中央政府,由“三公”和“九卿”组成。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军事、经济大权于一身。为了保证皇权,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5)调控:中央集权制度的调控在于皇帝对于法(法律、法令)、术(策略、权术)、势(权势、权威)、度(限度)的驾驭能力。在“人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如果皇帝能够驾驭群臣、控制地方、管辖好百姓,中央集权制就巩固和强大,反之就相反。秦末,中央集权制运用失度,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超过了农民的承受限度,引发农民战争而亡秦。
(6)完善与发展: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日益完善,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7)评价: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它也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用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反抗。这一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人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
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42“中朝&34;与“外朝&34;是怎么回事
(1)出现: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待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内朝”也就是“中朝”,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组构成,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34;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2)原因:1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2内朝官多是皇帝宠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43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1)在楚汉战争和汉初,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不久,异姓王被刘邦消灭。(2)刘邦把以长安为中心的周围广大地区划分为15个郡,由中央直接控制。
(3)刘邦错误的接受了“惩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而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侯王控制封国内收租、造币、任免官吏等一切大权,随着诸侯势力的膨胀,与皇帝矛盾扩大,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4)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中央派官吏到地方统治,加强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进一步削夺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肢解王国,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进而削夺王侯爵位、封地,解除其对中央的威胁,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
44秦汉政治领域有何突出特点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秦汉时期政治领域里的突出特点有: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巩固。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刘邦行分封出现王国问题,景帝“削藩”和武帝的推恩令巩固了中央集权;西汉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秦统一全国的推动,其次是秦汉加强了同周边的匈奴、西域及越族之间的联系。
(3)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中西交流的关键所在;甘英出使大秦未成,但大秦安使臣成功来汉,这是中西最早的政治交往的史实;两汉频繁同东亚朝鲜、日本进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广泛交流,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4)农民阶级反抗斗争出现高潮。秦末农民起义和东汉末黄巾大起义分别推翻秦朝统治和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5)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特权阶层。东汉初豪强地主因东汉政府扶植而形成,它的存在不利于东汉政治统治,但也同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6)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吏治腐败是最突出的体现。45何谓三省六部制度(1)三省制度
1三省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三省是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各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隋朝时正式确立三省同为相府,作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的格局。唐朝时进一步完善,形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权力运行方式,确立了三省相互制约的政府体制。宋初虽置三省,但形同虚设,行政中枢为别置于禁中的中书省。宋神宗元丰改制,又复唐三省之制,至南,三省长官互兼,以尚书省相府,实际上取代了中书、门下二省。辽和金初亦仿唐制置三省,金朝不久即行尚书省一省制,元和明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亦被废。
2三省制度的影响: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2)六部制度
1六部制度的演变:六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六个行政管理机关的合称。秦汉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以丞相指挥九卿执行,自尚书台上升为综理政务的中枢机关以后,其下分曹治事,至晋时,尚书台已备六曹,为六部之前身。隋确立三省六部制,以工、礼、兵、民、刑、工六部为尚书省之下的政务执行机关。唐沿置,惟为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民部为户部。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附比《周礼》六官,排六部之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至清不改。迨及元代无尚书省之设,六部隶于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后,六部分别直接向皇帝负责。但自内阁权重后,六部行政,实受内阁变相指挥。六部首长均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2六部制度的影响: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已趋详备,故得延续达千余年,至清末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下才予以改变。
46如何看待北宋中央集权制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于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的低下,而中央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不管是政治还是历史,题干说什么重要影响重要原因,结果重要,反正所有前面带重要的都不重要,它是没有别的修辞了,只要带就说明它只是原因之一。只有前面带唯一,根本,核心,首要那才是最核心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
核心因素找经济,没有经济找政治。都没有的话,找思想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永远是经济,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和思想反过来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可以比喻为一个人的双手,生产关系可以比喻为这个人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经济基础可以比喻为这个人生活的房屋,而上层建筑可以比喻为房屋内装饰和家具。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了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
林悦讲完课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她微笑着鞠了一躬,然后突然诗兴大发,灵感如泉涌般涌现。她走到黑板前,轻轻地放下粉笔,目光迷离地凝视着远方。
她双手叉腰,眉头微微皱起,仿佛在搜索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她内心的满足。她的嘴唇微微张开,一口洁白的牙齿露出,她低声吟诵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教室里的学生都好奇地望着林悦,他们被她的才华所吸引。林悦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得意。她挥动手中的粉笔,犹如挥舞着笔墨,诗篇在她的笔下诞生。
“风华绝代,才子佳人共舞。”林悦的目光投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仰。她微笑着,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未来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林悦转身走向讲台,她的步伐轻盈而自信。她望着讲台下的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她知道,她的学生们会记住这一刻,记住这首诗,更记住她这位充满激情的老师。
教室里的气氛变得轻松而愉快,学生们纷纷鼓掌,为林悦的才华所折服。林悦微笑着,她知道,这是她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
《落下的不是》
泪落下的不是泪,而为露珠晶莹,
映照晨光里,自然之精灵。
晨风轻拂面,细微感受生的气息,
绿叶承甘露,颗颗如珍珠跳跃。
天地间交融,万物生长的源泉,
阳光渐渐醒,温暖每一个角落。
何须哀伤泪,生活充满希望与梦想,
如同这露珠,即便短暂也璀璨。
把握每一个瞬间,让心灵沐浴光辉,
落下的不是泪,而是生命之美。
《玫瑰不用长高》
玫瑰不用长高,
繁华落尽依然娇。
岁月匆匆,
不减芳华丝毫。
绿叶衬托红颜,
脉脉含情眼波娇。
春风拂面,
花香醉人心梢。
朝露润泽花瓣,
夕阳余晖染霞衣。
无需繁盛,
自有一番风华。
玫瑰不用长高,
味道浓烈入心扉。
平平凡凡,
亦能诠释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