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为官之道
崔源不敢怠慢,立刻拿起手中两份批文仔细比对,忽然间大惊失色,提起袖子擦了擦额头冒出的冷汗。
“确实如许公子所言,两份批文有日期差异。”
“月份差异这么明显,崔大人,亏你还是负责太府账簿的,掌管国家财政可不能如此马虎啊。这属于我许家名下将士的二十万白银我就取走了,还望崔大人切莫阻拦。”
许正青使了个眼色给章高谊,后者立刻派人再次检查了二十箱白银无误,准备装车运走。
“不敢不敢,许家的军饷,公子只管搬走就好。”崔源放低了姿态,赔笑道。
许正青目光再次落到了韩楼身上,嘴角上扬些许:“韩二公子,你再挡道,我要去就不是太学而是司会府了。拿着失效的批文领军饷,这罪责,不知你能不能担得起。”
韩楼攥紧了双拳,一双眸子狠狠盯着许正青,思虑片刻后,终究还是松了捏拳的手。
“都让开吧。”
闻言,韩楼带出来搬运军饷之人全部散开,给许正青让出一个道路来。韩楼则是去往了崔源身旁,一把夺过了那张批文。
许正青余光瞥了眼,轻声道:“别把自己想的太聪明,无知者无罪在冒领军饷这事上并不适用,更何况,你难道真的不知道手中的批文有异吗?”
韩楼涨红着脸,许久才憋出一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今日去太学,此事别告诉我哥。”
许正青闻言一愣,旋即点点头:“即便我不说,他今日也会知晓。”
“但我不希望是你告诉他。”韩楼近乎是吼着喊出这句。
许正青眉头一皱,他和韩楼之间,好似没有过节吧,懒得搭理他,没有继续接话,而是看向了地上的二十个木箱。
章高谊见许正青视线落到自己身上后,回应道:“公子,一分没少。”
“那就好,快些送到将士们手中吧,还有牺牲之人的家属要派人前去慰问,这些银两,也务必要确定送到他们家人手中。”
“还请公子放心,这些将军都交代过,我会照办的。”
“那就好,时间紧迫,我该去太学上课了,之后的事情就有劳先生了。”许正青交代一句后,如释重负,领着虞子晋朝着太学的方向走去。
眼见送走了许家,崔源小声对韩楼说道:“韩公子,韩家的那份军饷,我要不要派人抬出来?”
“你说呢,崔大人,这是你办的好事啊。”韩楼怒目瞪了一眼崔源,愤然离去。
他手中司会府的批文都没有,怎么领军饷,真要给他扣上一个冒领军饷的罪名不成?
“韩公子慢走。”崔源热情送别一句,待瞧不见韩楼身影后,他身形突然一正,全然没了之前低声下气的姿态,微眯双眼,冷哼一声。
韩家二公子真不要命了,以为撤掉了上一任管账簿的,觉得自己新官上任好欺负。
司会府的批文有没有问题他能不知晓?夹在两大世家间,行事他当然不能有自己的意愿,毕竟一切事情都是被迫所为,即便怪罪下来,也是无奈为之,最多明面上罚罚俸禄,再无其他。
今日他已经给足了韩楼面子,许家公子到来是个意外,这位公子让自己可能担有的一丝误发军饷的罪责烟消云散,反而给韩楼扣上了一个冒领军饷的罪名。
那位许家公子行事方才是世家公子典范,无形之中,他已对许正青多了些好感
太学路上。
虞子晋忽然出声道:“许哥儿,今日若不是你出面,崔大人即便知晓韩楼批文有异,恐怕也会让韩楼顺利取走二十万白银。”
“嗯?”许正青诧异了一声:“此话怎讲,章先生是知晓韩家手中有两份司会府批文的,新的批文军饷扣半,即便我不来,章先生也会揭穿才对。”
“但是章先生的态度许哥儿你见到了,他想把事情闹大,故而可能不会说。”
虞子晋继续分析道:“军饷之争,乃是许韩两家之争,崔大人一个内府中士完全没必要掺和进来。两份批文崔大人都见到了,但却是先搬出了韩家军饷,而且还刻意高声说话,实则已经是发现了批文的端倪,碍于韩楼背后韩家的身份地位不敢揭穿,好让在场之人做个见证自己是受威压所为。崔大人有脱身之法,韩楼也有,他在顺利取走军饷后完全可以拿错批文为由,非是冒领军饷减轻或是免除责罚。”
被虞子晋一提醒,许正青很快明白过来。
韩楼早已准备好了取走军饷后的说辞,不然他今日不会这么有恃无恐,章先生想把事情闹大的想法未必可以奏效。
由于自己的出现,让许家取走了军饷,韩楼计划落空,加之两家的人在太府前差点大打出手,完全可以给韩楼扣上一个冒领军饷不成恼羞成怒的帽子。这样主动权便来到了许家手中,在太学考核前的一月,韩家碍于此事,总该会消停些了。
崔源今日举措,怎么看都是在向韩家示好,两份相同的批文优先让韩家取军饷。在许家看来,崔源是受韩家威严所迫,但在将批文真假挑明后,军饷最终还是由许家领到,自然不会去追究崔源的麻烦。
好一个为官之道,妙啊。
“太府掌管国家财政的发放,我爹说了,那里的官员推太极的本事一绝,今日可算见识到了。”虞子晋不由感慨道,这些东西,书上可不会教。
“快些走吧,我们在太府耽搁了太久,去太学怕得迟到了。”许正青叮嘱一句,待两人气喘吁吁跑到太学前时,正巧遇见其余勋贵子弟入内。
虞子晋长舒一口气:“还好没有迟到,不然要被于先生用戒尺教训了。”
许正青微微一笑,这正是勋贵子弟最怕太学的一点,太学老师于先生教训人用的戒尺那是真打,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就算告到了大冢宰那里亦无济于事。
大学乃是大冢宰亲自下令开设,而且极为看重。勋贵子弟若非实在不适合读书,否则皆要在太学内读书三年。
待学业完成后,方有入朝为官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