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64章 至关重要的真理

第64章 至关重要的真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混沌的时空中,朱元璋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

    当人们摆脱生存之忧,繁衍之力便会如洪荒般狂暴!

    初建的大明帝国,这宗藩制度得以严密实行,因人丁稀少,对国库压力尚小。

    然而,数百年后,宗族人数犹如星辰点点,增长至天文数字,国家的负担也随之变得不可承受!

    嘉靖三十一载,全国税粮总计两千二百八十五万石,而宗亲年俸消耗高达八百五十三万石,占据了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有余!

    更令人扼腕的是,朱元璋当年为防止皇族内斗,明令后裔不得涉猎农商,只准安居家中生育子嗣。

    此初衷虽良善,却在明末时,造成了朝廷财力捉襟见肘,难以维系庞大的宗族群体。

    地方上遵照先帝遗训,无数底层宗亲终因无处谋生,竟落得饿殍遍野的悲剧。

    既无法他顾,朝廷又养不起,他们唯有坐以待毙。

    萧然大致向朱元璋阐明了其中症结。

    “大姨父,您当初的规定本为子孙福祉,可后来宗族人口膨胀,朝廷负担过重。”

    “这也加速了大明的陨落。”

    “另一方面,宗亲不能从事工商业,不能另寻出路,只知沉迷逸乐。”

    “数代之后,他们堕落成庸碌之辈,无所作为。”

    朱元璋点头认同,衣食无忧,没有晋升之路,懈怠之心滋生是人之常情。

    崇祯年间,许多人并不愿伸出援手,反而继续吸食国家的血髓。

    有人想助国,却碍于祖训,无法插手。

    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明王朝崩溃,宗族之人沦为百姓发泄愤怒的靶子。

    长久安逸,胸怀壮志者少,能力不足者众。

    他们只能任人鱼肉!

    刘秀家境尚可,算得上大地主,刘备尚能编织草鞋。

    而他们自己并无特殊才能,祖祖辈辈皆是如此。

    因此,明末的许多宗族即便想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可悲的是,寥寥几位脱颖而出者,却成了世人的笑柄。

    南明的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或昏庸无能,或空有大志而才不配位。

    总之,无一人能成为真正的中流砥柱。

    “确实!这个问题后期弊端显现,影响巨大!”朱元璋揉着额头感叹。

    “李自成攻陷京城,朱由检身亡之际,南方大明的形势还算不错,比赵构的情况强多了。”

    “若那时有位合法合理的继承者,大明或许能像东汉、南宋那样,实现复兴。”

    南明的情况若交予刘备、刘秀,两人恐怕做梦都会笑醒。

    南明其实有很大的运作空间,只可惜无人能担大任。

    清军入关后,虽然攻占了北京,但大明在南方的根基依旧稳固。

    南明弘光帝即位之初,其境遇远胜南宋赵构之时。

    然而,弘光帝一登基,便沉溺声色犬马,彻底熄灭了大明复兴的希望。

    两百多年的积弊,已成习惯,即便国破,他们仍不思进取。

    “可惜啊!大明未能再出一位汉光武帝,或是汉昭烈帝。”萧然摇头道:“安逸的生活只会滋养蛀虫!无竞争,无晋升机会,关键时刻难当大任。”

    朱棣登上皇位后,对藩王制度进行了改革。

    他严禁藩王干预地方政治军事,禁止随意离开封地,不允许与地方官员结交。

    自此,出现了“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后人戏称朱棣是在养“猪”,只不过这“猪圈”广阔,设在王府之内。

    大明末年宗亲无用,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和朱棣所立的规矩。

    “后世子孙不知变通,如此庞大的群体,出问题很正常!”朱元璋叹了口气。

    “大姨父,这是您和老爷子定下的,他们若说不再供奉宗亲,宗亲们恐怕要联合起来翻天。”萧然摇了摇头。

    “除非后代的皇帝中有您和老爷子那样的英明果断,雄才大略。”

    “能狠下心来彻底改革,这种改革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坚持。”

    遇上万历皇帝那样,前任做得很好,一去世就把改革废了,也是徒劳。

    就如同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若非秦惠文王嬴驷顶住压力,未因旧贵族压力废除商鞅之法,秦始皇能否一统六国,还属未知。

    春秋战国的乱世,或许会更加漫长。

    朱元璋点头,“是啊!几代人的坚持,根深蒂固才行!”

    “穷则思变!时代在进步,发展是必然,故步自封,岂有不亡之理!”

    朱棣赞同地点点头,“他们的思维与你不同,祖训对他们束缚极深。”

    萧然这样的现代人,与这些皇帝的想法截然不同。

    “任何改革无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此时压力必然巨大,需与既得利益者为敌。”

    历史上改革者往往下场凄凉,树敌太多。

    “咱到崇祯一朝首要之事,便是取消对宗亲的供给,取消老四给予宗亲的特权。”

    朱元璋思索片刻,继续说道:“想得到什么,让他们自己去争取,去奋斗。”

    朱棣的做法并无错误,至少初期是正确的。

    朱棣之后,大明除宁王作乱外,鲜有此类事情发生。

    朱棣的决策初期利大于弊。

    “任何制度不可能永远适用。”

    “胖虎,土地兼并的问题呢?”朱元璋问:“崇祯一朝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大姨父,这在过去不是问题,让他们拿出土地,分给百姓。”

    朱元璋降临崇祯一朝,又有其他平行世界的物资和军事援助,他真

    在古老的神话世界里,内阁成员皆为天选之子。

    “拜见太祖,太宗,国师大人!”

    众人迅速施礼,敬畏之心溢于言表。

    朱元璋轻轻点头,微笑着说:“无需多礼,瞻基,你有何事禀告?”

    “太爷爷,国师提供的名册已填补了朝廷空缺的职位,记得太爷爷和国师曾提及变革之法。”

    朱瞻基回应道:“现在正是改革的时刻了!”

    萧然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卷轴,“这就是改革内容,诸位过目吧!”

    朱瞻基恭敬地接过宣纸,尽管他身为帝王,但在这庄重的场合对萧然仍充满敬意。因为朱元璋曾言,萧然是仅次于他的存在。

    “感谢国师赐教!”

    “有些方法未必适用于当前,需因时制宜,不可一味照搬。”

    萧然忍不住叮嘱一声,他知道这个时代的思想与后来不同。

    祖训如同神旨,不可轻视。

    “感激国师指点迷津!”

    朱瞻基展开宣纸,与杨慎、张璁等人共同研读。

    萧然并非通晓大明现状的行家,他提供的只是张居正未来变革的内容,相当于让大明提前进入变革时代。

    变革的主导者不再是张居正,而是朱瞻基,他打算倚重王阳明、杨慎、张璁等人辅助改革。

    他们都是洞悉大明问题,懂得变革之道的智者。

    首要任务是整治官场。

    整治官场不仅是改革的关键,更是推动整体变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张居正坚信,治理国家,首要之事便是安定民生。

    安定民生的关键在于核查吏治,明确了核查吏治在安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他从“尊皇权、考核官职、赏罚分明、统一令行”等方面大刀阔斧地整顿。

    以扫除“纪律松弛,法令不执行,上下敷衍,万事皆妥协,模棱两可谓之调停,委曲求全谓之妥善处理”的颓风。

    唯有强化中央集权,严明诏令,整顿法纪,方能“彰显法纪以整肃百官,把握权纲以修正百事”,改革法令方能顺利推进。

    朱瞻基连连点头,“确应如此!”

    “照此执行,政局必将焕然一新,朝廷风气将彻底改变。”张璁激动不已。

    张璁、杨慎等人皆胸怀政治抱负。

    “正是如此!”杨慎预见到了变革的效果。

    萧然微笑着点头,“改革旨在以法治理天下,以法制政,赏罚公正,公道行事。”

    “以振作风纪,让天下信服。”

    “严厉整顿的成果,必让万民诚惶诚恐,谨遵法纪,懈怠的官员也将畏惧法规。”

    “提升行政效率,政令即出,务必速行,这也是整治官场的重要内容。”

    “国师才智非凡,臣心生敬佩……”张璁急忙说道。

    萧然摆手,“你们误会了,这不是我之策,乃是他人所提,我只是拿来供你们参考。”

    “不论如何,这是国师的功绩,没有国师,我们无法获得如此契合当下朝廷改革的方案。”朱瞻基笑着说道。

    “确实,这都是国师的功劳。”朱棣也认可道。

    为了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创设并颁布考成法,考成法的核心在于“立限考核”、“以事责人”。

    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加强了内阁权力,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皆受内阁管辖,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改革的核心。

    为防止宦官干预政事,张居正特别告诫冯保抑制其党羽,勿涉六部事务,从组织结构上保障新政的畅通。

    这种三机构相互监督、定期审查官员政绩、实行赏罚的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办事效率。

    朱瞻基、杨慎等人越看越是惊喜,他们是识货之人,明白改革内容的深远意义。

    接下来是军事与边防问题。

    为了提升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实力,在战略要地增修双重城墙,甚至多道防线,加固辽东边墙,强化侧翼、纵深及外围空隙地带的防御。

    隆庆年间,张居正虽非首辅,但实际上主持了北方边务。

    除了奏请任命有功之臣担任边疆将领外,鉴于明朝自永乐以后,军事与政事主要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且边防军政受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与制约。

    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军队,防止了割据,但同时也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特别是监察官员的限制过多,导致带兵的武将无法施展手脚。

    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必须赋予将领“专断”的权力。

    于是张居正请求明穆宗赋予边将更大的自主权,极大地提升了战守能力。

    张居正在增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与异族的关系。

    张居正的“外示羁縻”策略,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求改善汉蒙关系,积极推动友好往来。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更加注重“内修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项事务督促边境官员,务求边防工作落实到位,产生实效。

    另一方面,他善于用人,大胆任用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戚继光的戚家军能够崭露头角,张居正功不可没。

    没有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难以达到那样的成就。

    戚家军的训练和装备需要大量的资源。

    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税制度,逆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核心。

    明代中期,由于土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