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8章 改变从这里开始
§0008§ 改变从这里开始
《世语》:……董阿虎年八岁,尝道旁戏,邮马迅捷,骤失控御,群子失措,唯有阿虎,直面危险,了无遽容。后赵青岭谈及此事,语左右云:“董阿虎乃天授将材,勇而多智,临危不惧,见义必为,由此可知。”……
董先让董玉珠把农庄匠人召集起来,突然感觉有些懵圈。
今生的记忆中,几乎没有关于族中匠户的相关信息。
也是,董建与莫瑶成亲后,便从北平官矿弃职返家,然后全心扑在探矿开矿的事业上。
而董先自出生后,一直住在后宅,养在亲祖母燕氏膝下。
直到六岁,董建事业基本稳定,这才将董先接到太那水矿上,作为实习生,进行少矿主的磨砺课程。
所以太那水矿上的人比较熟悉,甚至是可老水矿也还行,但农庄的事就比较茫然了。
趁着人未集齐,董先开启冰鉴之眼,只见白点周边,除了替自己召集人的董玉珠是红色点外,聚集而来的基本是绿色和蓝色的点,大多是暗的,有个别点比较亮。
但从方位上看,正在整理牛车的相里器已升至亮紫色的点了,他周边有几个蓝色点,那应该是相里器的弟子。
这时有一个亮蓝色的点向自己靠近。
原来是董固看见董先没有说话,作为右匠头就不好意思继续站着不动。
虽然他像上学时只对放学有好感的学生,也想赶紧散会放学回家吃饭休息,但是内心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坐看董先出丑的时候。
于是他快步上前,拱手道:
“左匠头,固在此,听候左匠头差遣。”
董固这开场,便以职位相称,明面上,一是表示自己完全服从族长的决定,二是表示自己没有因为董先年纪小而看轻对方。
暗中还有一层意思,我董固是受族长所托,先提任管事,然后再以管事的级别来任职右匠头。
就是在提醒董先及诸位匠人,这匠头分左右,我也有一些权力,不要任意妄为。
董先回过神,原来这就是我的右匠头呀,没什么印象。
不愧是被族长选中的人,难怪光鉴之眼显示他为亮蓝点。
如果光鉴之眼的主人是董畯,那么董固该显示为亮红点吧?!
于是董先回礼示意,表示感谢:
“敬安兄,你年长我十岁有余,我当以兄事之,只管唤我阿虎即可,显得亲切。”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看来董先家教还是挺严的。
“左匠头,固有些许话语,不知当不当讲?”
“敬安兄,有话便讲,与我说话,不必忌讳!往后还请多多教我!”
董固听了,心中有些许温暖,看来左匠头年纪虽小,却也知道礼贤下士,孺子可教。
“小郎君,眼下你与匠户匠人之间,正如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之时,不宜草率决定!”
虽然人家让叫小名,但你还真的不能一下就蹬鼻子上脸,给点阳光就灿烂,分寸还是要把握一下的。
董固有这个觉悟的,所以并没有改称呼,他还需要观察董先性情。
说实话,本来以为自己会辅佐嫡孙董富的,也就没对这个分家出去的庶孙有过多关注。
但如今族长已经下令,自然还是要尽心办事的。
董固的这个提醒相当中肯,不愧为老成之言。
“我本意是想趁着这个集合的机会,跟大家见个面,互相了解一下。敬安兄,要不然,你也把知道的跟我说说吧?”
董先稍微解释了一下自己仓促之间集合大家的原因,然后也想借这个机会让董固给自己补一下课。
想想也对,在这个相对闭塞的年代,出一趟门不容易,尤其像这种星罗棋布,点多面广的山城,既使是同一个家族能聚焦在一起的机会也不多见。
董固也没有矜持,他已经跟在父亲董忠身边多年。
家主董畯年高,所以凡事都是让其父代劳,这灵丘董氏的方方面面,还真是没几个人比他熟悉的了。
于是董固一板一眼地向董先讲述。
董先听了,也是一愣一愣的,原来灵丘董氏这么复杂:
首先是宗族这块,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大宗仍是以南北水路董氏农庄为主体的本家。
大宗家主,顺其自然也将成为灵丘董氏的宗主和族长。
大宗现任家主是董畯,下一任则是董畯的嫡长子董凯,再下一任大概率还是由董凯的嫡长子董富。
另外还有六个已经出五服的小宗,比如常山关北嘉牙亭的董轸;滋水畔的董畴;兴豆亭的董畡;太那水的董宾,可老水的董畦,莎泉水的董畸等等。
董建的两处私矿,就是与董宾和董畦的小宗农庄相连接,矿上需求也多从这两个小宗处购买。
其次是徙附门客佃农这块,作为大宗给族内各小宗的福利而存在。
主要都是由大宗管理,并因其功能不同,比如:有为赵武灵王守陵的陵户,有为族人营建维护房屋、打造修理工具和鞣制皮毛的匠户,有提供果蔬的菜户,有提供木头烧炭取暖的林户,还有提供肉食的牧户等等。
再来是土地,灵丘董氏控制千余顷农田,但大宗只控制七百余顷,主要分布在滱水两岸,和嵬白山南麓至滱水。
南北水路的董氏农庄是良田所在,也是灵丘董氏发家之处,所以始终处于大宗控制。
其它小宗有的在耕种大宗土地之余自己也组织开荒垦田,所以才有灵丘董氏如今的局面。
最后是人口,灵丘董氏虽然地位不如赵氏和刘氏,但人口却是最多的,董氏大小宗共编户近二百户,人口近千人,还有户下奴婢门客佃农徙附七百余人,隐匿人口也有近二百人,总人口接近二千人。
要知道,整个灵丘现有编户也才七百余户,人口六千余人,而董氏自己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另外农田才不足四千顷,而董氏就占一千余顷。
按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
按灵丘的农田的亩产,一季不足三斗,良田最多五斗。
这四千顷农田最多也只能养活四千人。
而灵丘董氏仅以四分之一的土地就养活了三分之一的人。
虽说这里有像董武那样加入军伍或像董建以百工为业的人,并不一定以耕植为生,但人总要吃,而吃的不够,只能买,要买就要有钱,想有钱就要有赚钱的路子,所以想想还是挺厉害的。
提起这一连串数字,董固不禁面带笑脸,一脸自豪。
就好比前世能到全球五百强企业上班的小白领一样。
而董先接手的匠户并不在董氏编户之内,属于门客徙附,当然里面有不乏像相里器那样与主家奴婢成婚的人。
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为维持保持家族的力量,家主还会将与奴婢结婚的外来庶民,也纳入家族中,给予一定土地,并承担一定职责。
一来可以招揽人心,二来可以照顾奴婢的家庭,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将来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会成为像规一样的户下奴产子。
当然表现好的人,也有概率会像董固的父亲董忠那样,被赐姓后除去奴婢身份,为董氏继续做事。
前提就是,家族实力足够,养得起!
现在董氏农庄的匠户有十家,包含弟子家人在内,约六十余人。
董畯给他们的待遇是:
每家二十亩地,作为留下他们为董氏服务的基础。
这二十亩地并不需要向董氏交租,但向官府交纳的税赋要自理。
匠户子弟不愿从事匠户,可向农庄租田耕种,亦可到市集内的董氏商铺任职。
另外,如族内有任务,主家需按天计酬,根据工期付给大匠每天二十钱。
此外,匠户可自行接活,也可出售手工成品,但需在灵丘董氏统一的商铺出售,并需扣下二成利润。
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也足够了。
“然后呢?”
董先在一脸懵逼后问道。
我现在把这群人集合在一起,除了听你讲述背景和历史之外,我还想听听你有什么看法。
董固有些嫌弃董先了。
这么猴急!
“左匠头,固以为可以先从互相熟悉开始。只有将知兵,兵知将,将来才好共事。”
董固说得没错,董先不仅是要知兵知将,还要知道匠务流程,知道成本,知道项目,知道利润等等。
“敬安兄,你说得对,我心中有个想法,想麻烦你帮我参详进退。”
董先的想法是:
模仿前世招聘入职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填写个人简历。
然后就是根据个人简历来安排对方的工作。
最后就根据对方的工作情况来决定是否签合同。
董固听了,大概也能理解。
只是,按董先所说,这个人简历中,不仅有传统身籍名数中的内容外,还需要有个人兴趣爱好和志向。
这就是不是一根木牍能够写完的了,至少也要三五根。
六十人就要数百根木牍。
果然新官上任都要烧把火。
只是这钱从哪出?
董固有些头痛了。
但董先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
甚至还放下话:
改变就是要从这里开始。
开玩笑,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只是董固头痛的理由也是充足的,即使不考虑木牍的费用,但这么多也是很重的。
看来,这造纸要提上日程了。
发明适合书写的纸张,这可以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便利,也能显著提高效率。
按天工开物记载,好一点的竹纸,光杀青就要浸至百日,煮烂还需十余日,最主要是原料之一的竹子,北方较少。
看来只能用次一点的皮纸了,原料主要是树皮和草,再以烤热青石烘干糜料之法,可能会比较快。
当然漂白原理也要让负责的人了解。
眼下自己掌控匠户,只要董固不反对,想必祖父董畯也不会反对。
应该不会太难。
不得不说,只要上面领导把工作想法沟通好,下面就问题不大了。
再往下的匠户集会上,董先大大方方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现场指定由董固负责。
同时还请与自己合作改犁的相里器配合。
说白了,就是让相里器以身作则,来支持自己。
事情交代完后,董先拄着拐杖就当了甩手掌柜。
自己才八岁,你还想让我怎么样?
这个道理相当充分。
董固也无力反驳。
匠户们听完,除了相里器心中有所准备外,其余一个个目瞪口呆。
“啥,要填写个人简历,怎么填?”
“用笔墨填呗!”
“我是问填什么?”
“有身籍名数上的内容,姓甚名谁,哪里人,哪年生,长相特征,家住哪……”
“填这个作甚?”
“说是八岁左匠头不知道我们的情况,所以通过这个来了解我们。”
“以后会改变吗?该不会不好的人,就要把地收走吧?”
“不会吧!?”
这下把大家搞得人心惶惶。
这时现场有个身高八尺,有如巨塔的匠人,一脸不屑:
“龆齿小儿罢了,还真需要把他当回事。走该干啥干啥去,莫要在此与小儿嬉戏!”
周边数个壮实的小伙,紧围着他,簇拥着一起离开。
见有人带头了,大伙也就跟着逐渐散去。
只有相里器还想帮助挽留,他拉着要走的匠人,努力劝说。
董先见状,暗自叹息;
果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他打开冰鉴之眼,只觉原本就不多的蓝色点,此时更少了。
看来光凭一张新犁,还是不足已说服他们,好在来日方长,咱走着瞧吧!
上一秒,匠户们对董先的改变新法头痛不已。
下一秒,就轮到董固董敬安双眉紧锁了。
仅仅是一顿饭的工夫,董先让父亲支援的木牍就送到董固面前了。
面对着一堆木牍,董固再也忍不了了:
“胡闹,这就是在胡闹,这几百片木牍,说是让我给族中匠人制作个人简历,这还不叫胡闹,那什么才叫胡闹?”
这可是珍贵的木牍呀。
董固虽没当面反驳董先,但背地里可没少在心里抱怨。
如今终于爆发了。
虽说灵丘土著以农为先,不喜商贾。
但木牍代表学习经书,仅次于务农呀。
还有,这木牍也是要钱买的呀。
用这么珍贵的木牍就这么记录这些不相关的内容,真的好吗?
算了,这次你有个好父亲。
可将来人手变多,你父亲还能这么赞助吗?
按董先的说法。
这叫档案,不能做假。
既要包括个人信息,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奖惩经历,还要有联络人,经历证明人及他们的联络地址等。
他想要为每个匠人建立档案。
将来可以的话,还要给所有奴婢建立档案。
每个人的档案还要单独装一个盒子。
有档案的人,才可以签契约,享受福利待遇。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早一些了解匠人的情况,所以让他们写个人简历。
每个人的简历格式都一样。
识字的可以自己按顺序填写。
但其中有些项目,却只能让董固亲自去了解,并填写的。
比如:兴趣爱好!志向!
珍贵的木牍,怎么能用来记这些东西呢?
董固百思不得其解。
另外,董先还透露了自己身为左匠头,开展下一步工作的想法:
比如:
百工联合,协作创新,建百工堂,开工讲堂;
行项目制,新学徒制,签约用人,考核上岗;
重新编组,一正四辅,伍为基础,多拆少补;
定度量衡,推标准化,流水生产,质量检验。
等等,这些自己从没听过,他从哪知道的,这还是一个未蒙孩童吗?
就如同改犁的技术一样!他怎么知道相里器不会外传呢?
他如何确定自己不会透露出去呢?
虽说互相了解,互相熟悉是自己给他的建议,而这填个人简历的方法也着实不错。
但他怎么真的把我当成秘书了?!
按董先说法,自己这个秘书有点类似主簿加功曹的意思。
一是要书写记录,二是要从中选拔人才,三是要论功劳,行奖惩。
这是十分重要的岗位,而且要为实现下一步工作想法打基础。
比如,个人简历有内容造假了,那这个人的信用就有问题,不堪大用。
同样的,要提拔一个人时,就要根据里面的联络人,去走访询问虚实。
只有前期的努力到位了,后期的工作才能水到渠成。
而这一切都要靠自己这个秘书来运作。
虽说权力大了,但意味着以后的工作都要围着他转。
自己好歹是个右匠头,怎么成了左匠头秘书呢?
另外,钱钱从哪里出?
没有经费,我怎么干活?
这些可都是额外增加的费用,老家主必然不肯!
董固感觉自己有些跟不上了。
对此,董先也给出理由。
我才八岁,没读过书,是文盲,爷爷让你担任右匠头,其实就是让你来帮我的!
朴实,简单,粗暴!
话糙理不糙,也确实如此!
哈,但你还知道自己没读过书,那为啥要抢着当匠头呢?
按现在的教育的方针:
凡子生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则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所以学幼仪也。
也就是从六岁开始就要接触数字了。
你左匠头都八岁了,说自己是文盲,好意思吗?
你身为匠头,说自己不识数,是文盲,那对得起百工这个身份吗?
要知道,百工虽然排名在士农之后,仅比列为七科谪的商要高一些。
但是,百工没人是省油的灯,尤其是计算能力那可不是盖的。
比如车有六等差数。
第一等,车厢底部的边框离地四尺;第二等,长六尺六寸的戈斜插车上,要比车底框高四尺……
瞧瞧,哪一等不需要量,不需要计算?
再比如对轮人的要求:可规、可矩、可水、可悬、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
说人话就是:
轮人制作的车轮要可以经得起圆规、曲尺、水、垂线、黍、称的检验,能做到的工匠才可以称为国家级技术工。
其它的也是如此。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名称之为国家工匠的背后,都是经过师傅带领,岁月打熬,汗水浇灌,知识积累,动手实践,个人领悟。
这样的人还能容易吗?!
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但董固没有办法,只能以管事的职称就任右匠头做左匠头的秘书。
这左和右还是有差的,况且老家主也不想看到自己刚上任就出幺蛾子!
没办法,上面一句话,下面忙到挂。
这边匠户在董固的带领下忙着填写个人简历,那边也没闲着。
试犁后,董氏农庄内,高朋满座。
席间虽有山珍美酒,但大家都志不在此。
纷纷恭维家主董畯。
这个说:
“南亩公老当益壮,不知能否出让新犁?”
那个说:
“南亩公老骥伏枥,不知能否让匠人指导改犁?”
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董先和相里器的新犁。
董畯也不急于开口,笑容满面,但却不动声色。
这款新犁,全大汉只有这张,我自己用都不够了,怎么还能照顾你们呢?
众人觉得这只老狐狸是在坐等出价,让价高者得。
于是,祈干怂恿束显先出手:
“德彰,南亩公待价而沽,不如由你试试深浅?”
束显不以为意,挺身而出:
“南亩公,我愿出价十万钱,雇请改犁大匠入河间一年。为帝乡增彩。”
大匠一天才二十钱,一年三百六十天,也才七千二百钱。
这束显一口气出价十万,够请十三年了,可只请一年。
用十三年的钱,只请一年,这本下得够大的。
祈干听了,急忙接上:
“南亩公,我虽无帝乡之利,但也愿意以千钱买犁。”
这一张犁一千钱,一百张犁就十万了。
不要说家家户户都有一张犁,就算是五家合用一张犁,那万户的大县,也需要二千张呀。
关键在于,原来二人抬犁,效率差,三牛二人耦耕,又浪费牛力人力。
现在用这种改犁,一下就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解放人力牛力。
这背后的价值可不仅仅是十万这么简单的。
赵峰相对比较聪明,他把目标对准董氏庶孙董先:
“南亩公,依我看来,灵丘董氏前有庶孙阿虎,临危不惧,后有天降神犁,可知董氏当兴矣。不知可否让庶孙出来相见?”
这边外人急着想要攻破董畯这座堡垒,那边自己人也不闲着,他们也尽快用上新犁。
嘉牙亭的董畛开了口:
“老家主,有新犁可不要忘了嘉牙亭的族兄弟呀!出入常山关时,可要来我嘉牙亭农庄歇歇哦!”
那边兴豆亭、滋水、莎泉水的小宗也赶紧跟着附和:
“是呀,我兴豆亭农庄离温泉水不远哦!到时我董畡亲自陪你们去。”
“别忘了我滋水农庄(还有我莎泉水农庄),我们也不要多,先给一张新犁试用即可!”
太那水的董宾与可老水的董畦见大家都往老家主身边蹭,决定另辟蹊径。
说来他们跟董先的父亲更熟悉。
于是他们拿起酒觞一起向董建敬酒。
“孟律呀,作醢的肉够用吗?不够再到我们农庄来拿!”
瞅瞅,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有人急,自然也有人不急。
比如老神在在的老家主。
董畯场上没有直接拒绝,只是带着笑脸,淡淡地说道:
“诸位不要心急,单凭一上午的试犁,其好坏还未可知哩,就由我灵丘董氏先给大家试试水,请稍安勿躁!一年即可见分晓。”
不急的还有灵丘除了董氏外的四氏,他们虽然也闪烁着羡慕的目光。
但他们不急。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虽说代郡只有赵氏堪称世家,但其余五氏也是地方豪右,这灵丘董氏离不开灵丘。
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数百年来,各氏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你来我往,守望相助,已成为习惯。
虽说有时会有些许水源争斗,偷鸡摸狗的小事,但面子上总是和和气气的。
所以他们真的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