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青春回眸(1)
那时父亲的胃出血经常发作,一发作就要住院。父亲在太和堂紫云桥中学教书时,母亲为了给父亲加强营养,每个月都要炖一二个猪肚子给父亲送去。有时叫我去送,有时叫姐姐去送,来回要走三四十公里。
还记得当时五贵塘老祖屋年久失修,悬皮、木梁、瓦都需要更换。父亲所在的紫云桥中学靠近四明山林场,木材比较便宜,所以父亲就在学校林场附近购买一些木材用来修缮祖屋。我们每次送了炖猪肚后,顺便还要背些木材送到祖屋。那时我也只有十三四岁,肩上背 一根四五十斤重的杉木,走三四十公里,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一般中午吃过午饭出发,下午天黑前才能将木材送到祖屋,再从祖屋返回肥塘冲家里。小小年纪就要承担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想起来还真不容易。
那时的初中只读两年,1973年冬天我和姐姐一同初中毕 业。当时还在“文革”当中,也没有什么升学考试,基本上是学校、公社选拔推荐。由于我们家里出身不好,我与姐都没有被推荐上高中,这对父母亲打击很大。父母心里为此很难过。心想孩子年龄还这么小就没书读了,以后怎么得了。 于是就去找公社领导,要求安排我和姐姐其中一人上高中,但都被拒绝了。此时,父亲母亲在我和姐姐上学这件事上非常绝望。为了我们的前途,父母亲决定无论如何要离开太和堂,这地方太欺负人了。于是就找到当年在白地市附中工作时的老领导邓振邦,邓当时已调县教育局,请他帮忙,将父母亲从太和堂调到外地任教。
于是,1974 年在邓振邦的帮助下, 母亲被调到步云桥区乔木堂中学,父亲被调到步云桥择善中学。更可喜的是,这次父亲还恢复了被撤销的中学校长职务。 就在这一年我们举家又从太和堂肥塘冲迁到了步云桥 乔木堂,开始了新的生活。
全家迁到步云桥乔木堂后,姐姐去了步云桥农校学习, 我先在母亲所在的乔木堂附中插班重新读初二第一学期,记得当时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叫王春吉,还是远房叔伯兄弟, 对我还是很友善。随后再转到父亲所在的择善中学插班读初中二年级毕业班。那时候父亲已是择善中学校长,我依然感 觉到了六七年前在白地市附中作为校长孩子的优越感。那个时候学校有个叫肖仲仰的教导主任,为人十分友善,也和蔼可亲,他有个侄子与我同班,我们常在一起玩。在择善中学 读了一个学年,1975 年 9 月我顺利升入步云桥区中学,现在的祁东六中高中部学习。记得开学报到时,还闹出一个笑话, 在分宿舍时,老师将我的名字“王友林”误写成“王友玲”, 导致我在男生宿舍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床位,后来听一女生说,她的上铺就是住的一个叫“王友玲”的,原来是将我分配到了女生宿舍。老师发现“王友玲”是个男生后就把我改回到了男生宿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