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章 古代县衙有多少事业编?
随后朱常洵和王德庆来到外面,指点了一番,将跟火枪和手榴弹有关的材料工具全部单独划分一个区域。
安排的差不多了朱常洵带着王德庆和十来个护卫出府,准备去洛阳县衙看看,按说一地藩王到任早应该去县衙看看的。
王府典簿在前领路,来到洛阳县衙时有衙役远远认出了王府典簿。
“速去通报洛阳县,王爷驾临”典簿是一个四十岁的当地人,三年前皇帝下令修建福王府时被推荐为王府建造司录员。
随后朱常洵等人打马来到县衙门口。正欲下马时,衙内传来一阵急促且杂乱的脚步声。
“洛阳知县洛康码携本县、县丞、主簿三班六房等前来恭迎殿下”洛康码带着身后十余人,有老有少行跪拜礼。
“各位免礼,都请起吧”朱常洵待礼毕后伸手虚扶众人。
洛康码带领众人起身,躬身请朱常洵进大堂,高堂之上,明镜高悬,四个大字,格外的显眼。
来到大堂朱常洵按礼仪坐在主位上,王府护卫也理所当然的占据了皂班衙役的位置(皂班就是电视里升堂时褚着棍子喊 威…武 那帮人)
说到这里就说一下明朝县衙的官员构成,一个县衙最大的官依次是-七品知县 —然后就是正八品的县丞—正九品主簿—从九品巡检司巡检大使—从九品税课局大使—从九品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最后这两个朝廷只给官职不给禄禄)
也就是说一个县衙的正式官员就是这七人,其他都是不入流的役,衙役衙役,在衙门服役,所以叫衙役。
三班六房里的三班就是指衙门的武装力量,分为快班—壮班—皂班这三班。快班负责出外勤查案(后期快班里又分出一个捕班负责抓捕所以叫捕快)。壮班负责衙门站岗和看守罪犯。皂班负责仪仗和行刑。 这三班就是一个县衙执政一方的底气所在。
六房就好理解了,就是朝廷六部具体到一个县的缩小部门,除了户房和刑房其他几房在历史中的记载很少,作用也不大。
朱常洵坐定后,第一反应就是扫了一眼桌面,除了已经发黄的几张状纸外就剩下一方砚台,一个笔筒。并没有朱常洵想找的惊堂木。这玩意在电视里看多了,现在坐在这里就特别想拍一下。
“王爷,你是要找何物?”洛康码见朱常洵似乎在桌上找什么忙问道。
“哦,没什么,就看看你洛阳县有没有偷懒,有没有积压不办的民政之事”朱常洵闻言抬头正襟危坐扫了一眼下面众人说道。
“回王爷,下官自到任以来无一日敢忘朝廷嘱托,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差错,不曾有一日懈怠”洛康码忙侧步居中跪下字正腔圆的说道。
“回王爷,洛大人勤政爱民,不曾懈怠过公务,请王爷明察”下面几名入得流的八九品官员也行礼为洛康码站台道。
“这是做什么??快起来,本王不就开一玩笑嘛,快起来”朱常洵见台下众人跪倒一片忙示意大家起身。
朱常洵坐在台上,自然坐的高看得远,只看后边一白发老头起身时战战兢兢差点摔倒。
“快,扶着”朱常洵忙站起来指着老头对王德庆。
“哎呀,先生,不是让你不要出来嘛”洛康码见朱常洵的视线越过自己到了后方忙转头看见自己的老师正在后面行礼忙奔过去扶着老头。
“这是……”朱常洵疑惑的看着台下众人问道。
“回王爷,这是下官的老先生,也是本县的师爷”洛康码躬身说道。
“哦,你的先生!既已年老为何不放先生回乡享福?”朱常洵看着洛康码有些责怪道,他朱常洵最讨厌不孝之人了。
“回福王殿下,是草民不放心解顺(姓洛-名康码—字-解顺),硬是厚着脸皮留下来的,请福王殿下恕罪”那老头又跪下说道。
“老先生,快快请起,你年事已高,本王准你今后不必行跪拜礼”朱常洵伸手虚指说道。
这时有县衙典史,又有王府典簿在,此时不树立福王的正面形象更待何时!
“洛知县,本王今日前来其实有一件好事要告诉你”朱常洵坐下笑看洛康码说道。
“啊…请王爷解惑,不知是何好事?”洛康码也配合的恭维道。
大堂内一众官役也好奇的盯着高堂之上的朱常洵。
“是这样,本王府上之前才发明的新人力打麦机现在已经正式实验完成,证实有效,确能大大加快小麦收获效率,如此好的农具本王自然不能藏私,本王决定将新造的五十台打麦机全部交给洛知县,并将制作方法一并交给洛阳百姓”朱常洵高声说道。
“王爷高义!”洛康码闻言毫不犹豫喊道。
“哈哈哈,无妨,这是本王应该做的”朱常洵客气的说道。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洛阳百姓有福,河南百姓有福,哈哈哈”被洛康码扶着的老先生也放声大笑道
“多谢王爷”一众官役也跟着杂七杂八的恭维起来。
“好了,都安静,本王一直以来秉承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所以一直以来对于那些中伤本王的谣言从不在意,也希望大家不要相信,本王只看做了什么实际的事,不听那些拍出花来的马屁,各位以后为官要多做对百姓好的事”朱常洵赶紧趁机为自己洗白。
“下官等谨记王爷教诲,亦绝不再使中伤王爷的谣言在洛阳传播”洛康码带着一群官役躬身道。
朱常洵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道:“本王还有事,就不久留了。打麦机的交接事宜,就由王典簿同你们沟通吧。”说罢,他便起身离开了县衙。
洛康码等人赶忙相送,望着朱常洵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而那位老先生则喃喃自语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此乃明君之兆啊。”
一众官役回头盯着老先生,却没有一个人阻止,实在是因为朱常洵和朱常洛的储君之争已经在大明斗了十几年了,早已不是什么不能说的避讳字了。
万历皇帝朱珝钧一辈子小时候跟张居正斗气,长大了想打仗又和武将争权,有孩子了立太子又和东林党争祖制 。
万历三大征倒不如说是万历三大争更能贯穿万历皇帝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