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晋国公子
方叔:“申侯说的是宗周六师的常规组建方式,但是这种建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严苛的战争形势。各家诸侯进贡的丁口良莠不齐,大多数缺乏训练,千亩之战的战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直接将这样的兵卒拉上战场不过是徒增伤亡。”
“臣下以为,改革军制和征兵制度迫在眉睫,否则亡国灭种近在眼前!”
召穆公:“诸位,征发兵员、编练新军之事乃是当务之急,我等争论之事大可等到度过这次危机之后再慢慢料理,不能够尽快重新组建强大军队,我周人将拿什么抵抗犬戎各部的侵袭?又拿什么镇抚楚国和淮夷各部?”
众大臣一时无人敢言。
宣王看讨论的差不多了,必须要及时将这件事定论,便站了起来,道:“召公所言有理,朕意已决。明春开始,全面开始宗周之地各诸侯封国的丁口盘查,谁家不配合,私自隐匿丁口的,夺爵去封!”
当下众大臣更加不敢再说反对之言,召穆公领衔在前,宣王定调在后,这件事基本上就不可能有转圜的余地。
申国侯看着虢文公欲言又止,有些愤恨的表情,心中也有些宽慰,这一刀虽然已经落下,但是着急的还是这些畿内诸侯啊!有他们在前面顶着,新政改革的烈火暂时还烧不到自己这些王畿之外的诸侯。
宣王于是命召穆公总领丁口盘查诸事,方叔负责宗周六师的重建及战后抚恤事宜。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湿软的东风吹开冰冻的田土,带给人们一年的好时光。
晋穆侯带着世子姬仇,公子姬成师一起驰行在南下的官道上。
姬仇今年十七岁,从小礼乐诗书样样精通,更兼智虑深远,颇有人君之态。
姬成师今年才十四岁,生性聪敏,性情豁达而有成见。
晋穆侯对两位儿子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将晋国的基业发扬光大。
所以趁着今年朝见之期,便把国政托付给弟弟,自己带着两个儿子来朝见周天子。
晋穆侯一行人进了镐京,便打发随从去王宫报道,然后等着宣王召见。
晋穆侯自从去年秋天千亩之战跟随宣王战败,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晋国主力损失不大,但也让晋穆侯这个冬天好一阵子忙活。
晋穆侯独自在驿馆房间内休憩,思量等到见了宣王该怎么应对。
却不想世子姬仇和公子姬成师少年心性,耐不住寂寞,早已跑了出去,想看看传说中的镐京城是怎样的繁华。
两位少年骑着骏马在镐京城的大街上慢慢踱步,后面尾随着数名身着便装的彪悍卫士,晋国公室特有的纹饰给两位公子无形中增加了高贵的气势。
镐京城的国人虽然天子脚下,眼高过顶,但是对于强大的外藩诸侯还是知道避让的。
姬成师毕竟年少一些,对路边的什么东西都很好奇,看看这个要买,看看那个也很想要,不知不觉就买了一大堆零碎玩意,吃的用的玩的,只要没见过的都买了一份。
不一会儿,姬成师手里就拿满了,看着这么多东西连马都不方便骑了,索性将买好的东西全部交给后面的便衣卫士先送回驿馆,自己再次空手而行。
姬仇摇了摇头,自己这个弟弟真的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
忽然街上喧哗声四起,行人商贾纷纷往路边闪避,一名官员领着几名吏员正在张贴告示。
姬仇和姬成师跳下马,一把缰绳交给身后的卫士,二人便随着人流凑上前去观看,只见告示上龙飞凤舞的写着数行大字。
大周天子昭告:即日起,有司将对宗周之地户籍丁口信息重新盘查,凡大周子民均需配合上报自家信息,违令抗拒者扭送有司治罪!
众人听着官员将告示的内容宣讲完毕,不禁议论纷纷。
有老人家问道:“敢问上官,我等国人之家,清清白白,上官年前就来盘查过一次,怎么开春了还要再查一次吗?”
为首的官员道:“尔等不必在意,已经登记造册的不会重复盘查,去年的盘查是对已有户籍的国人进行复核查验。今年的盘查主要是针对各位封君和野人的,尔等该干嘛还是去干嘛。让开吧,我等还要去下一处张贴告示。”
姬成师看了一会儿,道:“王上此举真是明君之相啊!制定籍册,上行下效,公平而有效。”
姬仇皱了皱眉,道:“告示并没有明确说明怎么运作此事,恐怕最终效果还是要看具体负责实施的臣子如何施行,我听说召公是德行最好的臣子,若是由召公主持此事,必然事半功倍。”
“哈哈,我当时谁年纪轻轻就能对朝政如此熟稔,原来是晋国公子。”
姬宫湦站在金车上,一眼看见了晋国公室的纹饰,又听见两个年轻人旁若无人的讨论国政,再看两位公子如此年轻,转瞬间就想到该是晋穆侯的两个儿子,于是主动打招呼起来。
姬仇和姬成师二人转身看到太子仪仗,慌忙下拜,齐声道:“小臣见过太子!”
姬仇:“小臣妄议国政,还望太子恕罪!”
姬宫湦:“世子多虑了,王上本次正是让召公主持宗周之地丁口盘查事宜。你们二人起来吧,王上召命晋侯明日朝见,孤正好无事便随着礼仪官走这一趟。”说完姬宫湦多看了眼姬成师,暗想此子如此年纪竟然能将国政看的真切?
姬仇姬成师二人赶忙起身,随后二人不敢再闲逛,随着太子姬宫湦前去驿馆传旨。
姬宫湦不是正式的礼仪官,倒是和姬仇、姬成师二人相谈甚欢,并嘱咐晋穆侯明日的朝见一定带上二位公子。
待太子离去,晋穆侯把两个儿子叫过来询问今天与太子交往的事宜。
二人如实说了,并且一同告知了王上在镐京城广布告示的内容。
晋穆侯良久不语,未再多言,只是嘱咐二人小心在意,天子脚下,应当注重礼仪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