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沉默?
自从与李勇晖谈完话后,彻底弄清了这些不及格的检验员是怎么混进品质部的。
但是处理起来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
李勇晖在这里这么久,提拔无望,凭心而论,确实心里有些不平衡,也是人之常情。
但话说回来,把这些检验员全部清退,势必会引起他们的推荐者的种种怨恨。
这是个得罪人的活!
怪不得李勇晖明知道他们不合格也避而不谈,消极应对。
而这对我来说,作为一个部门的经理,必须要清除这个定时炸弹。
这不仅关乎我的威信,也是部门团队建设的风向标,不能让这股歪风邪气搞乱我的部门。
我要的是人心所向,要的是气正风清!
品质部门是一个公司的标杆部门,这个部门一定是要有自己的底气!
不管是谁,我都不允许随意践踏品质部门!
现在这股歪风邪气势头,必须死死摁住。
拿定主意后,我开始计划起来。
第一步,要清退考试不合格的检验员。当然,不能一下子全部直接清退。因为一下子把人全部换掉,我们没法及时补充人员,目前生产线都开满在生产,我们的岗位是刚刚满足现在的生产检验需求。
如果冒然把这七个人全部换掉,也会激起这七个人背后的后台们集体攻击和报复!
这点我是非常清楚的。
当然李勇晖也是吃透了我这点,毕竟在公司,这些大佬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我该怎么办?
冥思中,突然间有了主意。
俗话说:"柿子往软的捏。"处理这个事不能心急。
毕竟里里外外的人都在看着我接下来会怎么处理。
我立即召开了各班组会议,宣布一个月后对这七名考试不及格的检验员将再次举行考试。
各班长要认真的指导这几名人员,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各位检验员也要调整心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补充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检验能力,让自己达标。
命令宣布下去后,立即让文员通知行政人事那边准备招聘人员候补。
一个月的时间,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
同时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看哪些检验员的自我转变的态度,如果有些人确实想在品质部做事,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掉身上的毛病,重新投入到部门中来,这样的人,我自然是欢迎的。
最后那种既不听话,又不学习,还仗着亲戚关系调皮捣蛋的人,带坏我部门风气的,是我清退的对象。
拿定主意后,两手准备!
我开始在日常的工作巡视中,观察起这些人的变化。
果然,在我开会宣布了会针对他们再次考试的决定后,一些人开始紧张学习起来。
其它考试合格的检验员也认为这是要清除队伍内的害群之马,他们也咸到高兴。毕竟以后的品质部,内部将更加的公平、公正。
这似乎是人心所向!
我的威信在部门内部越来越得到认可。
之前很多的班组长、检验员、工程师见到我,都是躲开,或故意绕开。工作汇报都是先向李勇晖报告,再由李勇晖向我呈报,部门内很多人和事有意无意瞒着我。
现在,很多班长、工程师都开始主动找我汇报工作、请示一些问题的看法,与我交流意见,渴望得到我的关注和赏识。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人人都是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团队需要一个灵魂,来把大家组织起来,朝着统一的目标和方向前进,这是我带团队的理念。
品质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它要求领导者具备清晰的战略视野、坚定的执行力和严格的纪律性。
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它是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达到甚至超越预期标准的基石。
正如军队需要详尽的作战计划,质量管理亦需一个精心设计的规矩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明确的质量目标、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可衡量的性能指标。
从产品设计的最初阶段到最终产品交付,每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透明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样,没有纪律性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无法保证长期的稳定和成功。
我们的部门,我们的团队必须培养一种质量文化,这种文化强调每个人的责任和在维护质量标准方面的作用。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成为规矩的执行者,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检验员,每个人都要对质量负责,并持续监督和维护既定流程。
传统的以个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公司对效率、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怎么让我们都团队高效运行,光靠我一个品质经理来管是不行,必须让制度去管理,而不是你去管理。
这是我在东莞那家公司工作时思考出的理念,并逐渐成为我在那家公司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转型的核心思想。
现在的公司,急需要这样的转变。
所以,我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覆盖了组织运作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人员、流程、标准、体系等各个环节。
在这个制度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班组和人员执行的特点及需求,确保制度能够贯穿于组织的每一个角落,形成闭环管理。
但是,仅有完善的制度还不够,关键在于执行力。
部门内还有需要有强大的监督机制,比如各班组长,他们是在生产一线,负责执行部门和公司的品质方针政策。
所以需要建立起一套奖惩机制,确保部门每个班组员工遵守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的惩处。
同时还要注重部门每个员工参与的品质文化的塑造。
品质检验员是我们制度实施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再好的制度都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我需要在内部大力倡导开放的沟通文化,鼓励我部门的员工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修订过程中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执行力。
这段时间,我欣喜的看到,很多的人开始主动在与我交流,大家对我越来越认可,我的信心倍增!
我将不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