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这个皇帝朕不当也罢 > 第14章 指条明路

第14章 指条明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拍卖会结束后,几个商会交了银票,拿到了船只的令牌和文书,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梦龙心算了一下这一次光是拍卖名额就收入了十九万五千两白银,这还不算民用船只的定金。

    这个定金是按照货物总价值十分之一来缴纳,还不允许超载和出口违禁品,而且还对登船人员做了要求。

    尽管要求多得要命,十艘民用船的名额也都迅速被瓜分了。

    许老爷靠着前期大肆买船的举动,一举拿到了六艘船的资格,而豫商因为缺乏条件,这一次竟然什么都没有得到,十分郁闷。

    孙教谕离开苏州前一天,几个豫商求见了孙教谕。

    大老远来了一趟苏州,结果什么都没捞到,不郁闷才怪。

    孙教谕沉吟了一下:“让他们进来吧,正好我也有些事情要和他们说。”

    几位豫商带着几分沮丧进来了,孙教谕招呼他们喝茶,自己坐在首位,苏州的茶水醇且回甘,很是不错。

    “孙大人,俺们几个素日里都是和庄户农夫打交道,没啥大见识,先前看到政令说开放海禁就来了,银钱准备不够,也没有人熟悉水性,所以这一次就当做是涨见识了,下次俺们一定准备充分了,再来竞拍。”

    孙教谕斜了他一眼,说道:“出海贸易是一个机遇,可是难道只有出海才是机遇吗?”

    几位豫商茫然对视,难道不是吗?

    “豫省盛产粮食,素来是我大明朝的粮产强省,现在辽东战事又起,稳住粮食的产量和价格,才是豫省最重要的事。”

    “这一次没有拿到出海的机会,准备不够充分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市场在哪。”

    “你们的机遇不在海外,就在大明朝内。”

    几位豫商都低头沉默了,他们的机遇在大明朝内?

    最近几条政令的推行,让他们种田都少了人手,就算是要保证粮食产量,那也得有人在种田地才行啊!

    等等!豫地的人口本来就够,只是他们自己释放了不少人出去,就以为人口不足了,说到底就是能不能下定决心及时聘请人来打理田地,甚至将种田视作一种能够发展的事业。

    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授粉,什么时候收割,要是有人专门研究这些,粮食的产量会不会进一步提升?

    伺候庄稼不比伺候人轻松。

    还有水利的问题,一旦水灾或者是旱灾,基本就是颗粒无收,是不是可以通过和当地官府合作建设水利,稳定粮食产出?

    最后就是价格问题。

    粮食价格的波动一是因为供不应求,二是因为哄抬物价,要是他们能够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加上在各地形成运输网络,不仅能把粮食运输到辽东甚至运输到任何一个需要粮食的地方

    不敢细想!

    到时候豫省人也能挺直腰背,好好看一看远处的风景,吹一吹平原上的微风。

    几位豫商开始讨论,他们都是实干派,之前从政令推行中得出海上贸易的机会的时候,他们就组团前来了。

    如今孙大人指了一条明路,自然要立刻分析分析,一回去就推行下去,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来开展。

    “粮仓的地理位置确实十分重要,而且粮食保存也很重要。”

    “对,陈粮的价格低廉,新粮的价格贵一些,如此下去,陈粮如何消耗就是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鼓励养家禽家畜啊,还可以考虑将粮食做简单的加工。”

    “怎么加工?”

    众人面面相觑,只好将视线看向孙教谕。

    孙教谕思索了一下,说道:“这的确是个好问题,此番出海,本官会让人留意其他地方的粮食加工保存是怎么做的,让人把技法带回来。”

    几位豫商神色一振,虽然这一次出不了海,可要是官府能够出面去寻找,那成功率大大提升了啊。

    被指了一条明路的豫商十分高兴,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一旁的孙教谕也不打扰他们,等他们商议得差不多,饭点也快到了。

    “诸位商议得如何?”

    几位豫商意识到天色已暗,连忙作揖告辞,他们要是继续留在衙门,孙教谕恐怕还得管饭,他们倒是想请孙教谕吃饭,可孙教谕谁的宴请都不参加,明晃晃地告诉他们此路不通。

    那就只能嘴上多说几句多谢,再回去将事情都落到实处,也便算是成了孙教谕一番美意。

    等几位豫商离开后,梦龙来找孙教谕吃饭。

    孙教谕来苏州不到十天,就让这里的行商大户都激动了起来,原本因为户籍而渐渐生出怨气的民声也被消解了,这些政令若真能推行下去,大明朝或许真能换一个样子,焕发出新的生机。

    “孙大人,一道用饭?”

    “如此甚好,梦大人请。”

    两人在案桌前落座,衙门的伙食不算太差,孙教谕也是寒门出身,对于吃这一方面要求不高,梦龙则不然,他出身世族,自小吃过的好东西多了去了,是以衙门里还有他的小灶。

    今日小灶做了几道直隶的官府菜,孙教谕吃不惯苏杭菜的甜口,今日吃到家乡菜胃口大开,尤其是一道锅包肘子,简直让他想起了当年考举子的时候。

    那时候他家里尚且有余资,只是他在进士门前徘徊了太久,等到他中了进士等待候补官职的时候,父母却相继离世,等他丁忧回来,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

    为了生计,孙教谕选择了当时大多数进士都不会选择的官职,给当时还是皇子的光宗讲课。

    因为万历帝晚年追求丹道,对于儿子的教育简直毫不上心,导致光宗已经三十好几好大字不识几个,别说先帝熹宗和现今陛下了。

    放一只羊是放,放三只羊也是放,孙教谕就这样领着俸禄给这倒霉的父子三人讲课。

    后来光宗继位,不到一年就仙逝,接着便是熹宗继位,在位不到十年,他从风光到看透了党争,从此隐居在南阳,打算就这样过完这辈子。

    什么朝局,谁当政,与他何干。

    可后来,朝中老友叶阁老的信多了起来,一方面在央他出山,一方面以陛下的改变来做说客,他最后还是心软了,答应了去京城和陛下见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