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家乡也在悄悄地变化
金焕拿到奖金后改变了行程,直接坐车回家准备给父母一个大惊喜!
她拒绝了林少送她回家的好意,因为她觉得两个人才刚刚在一起,这个时候带他回去早了点,等感情稳定点再说吧!她给了林少一瓢凉水。
林少本来打算直接到她家里把未来岳父岳母大人收买的小心思被她扼杀在摇篮里了。他无奈地送她到车站看着她坐车离开。
他得尽快培养自己的得力助手,要不然两个人相隔两地,两个人一旦忙起事业灭都没黑没白的,他们的爱情什么时候才能修成正果?
回去他就找好友给他引荐人才,自己平时一个人自己安排工作自己完成,得找个人帮他分担一下,需要跑腿的工作和到现场处理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坐镇指导,统筹全局才是正道。否则自己非累死不可!
金焕在车上睡了一觉,车子才慢慢开进熟悉的家乡这个小县城——其实这个县城土地面积比地级市还要大,只是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只有一些零散分布在河流低处的地方形成了人们的集居地。所以市区看起来有点小,开摩托车一个小时可以把整个城市走完的那种。
但是它下辖的乡镇自然村有一百多个,分布在不同的聚居地,大多数是一个姓的人聚在一个村里。
金焕他们的老家全村人都姓张,隔壁标姓李,还有姓黄,姓邱,姓王,姓梁……
但是张姓和李姓的人数在这里是最多的。他们之所以住在山沟沟里,是因为爷爷的爷爷为了躲避战乱而带着家里人逃到了大山里。而他们只是张姓家族里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大多数人仍然留在市里和镇上。
车子一进入熟悉的街道,金焕就盯着窗外看,市区街道两边的商铺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周边多了一些新建的楼盘。
特别是他们家后面,爸妈说现在相关部门正在修环市路,还要建学校,盖商品房和高速路口等等,把家后面的农田和一大片连着的山坡都全部征收推平了。
很多行政单位也在旁边盖起了崭新的办公大楼,特别是交警大队大楼,建筑工地上的人和车辆进进出出,钩机和塔吊日夜开工作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拔地而起,并装修完工入驻了!听说第一天还向所有人免费开放参观,很多人都来看了这栋占地非常大有21层楼高的标志性建筑!
很多外地的司机到了这里,你跟他说在什么路口下车他们不懂,但是你跟他说在交警大队路口下车他准知道!后来坐车,大家都习惯了把这里当成地标性建筑。
风一吹树叶就会刷刷地响的后山全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她们经常去钓鱼的蛙场也没有了。
金焕回到家看着几年前自己还和好朋友在那里玩耍的稻田被夷为平地,心里有点不舍。这里几乎承载了她整个的童年时光。
父母带着她出去这里的时候她才5岁多一点,两年后盖了这栋挨着农田还有大山的房子,一直到她出来工作之前,她都住在这里。
人在房间里看外面的风景,除了一年两季的,稻田,山上四季如春,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
两年后,环市路顺利通车。后面的新学校也建起来了,一共有十几栋淡黄色的外墙的建筑,有多媒体教室,宽敞的食堂,室内泳池,图书馆,计算机房……
全部按照现代智能化的设计建造,教室窗明几净,还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空调。
每层教室都配了现代化的洗手间和老师办公室。学生们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跑到臭气熏天的公共厕所去解决生理需求了。
这是一个公办的小学,全部实行义务教育,还有免费的早餐可以吃,学校会开设免费的游泳课,教会学生们一些预防意外的基本技能。
当然操场有几个,分为了前中后三个操场,前面的操场上竖着一面国旗。每天早上学生们都站在这三个操场上跳绳做课间操。
于是,金焕他们现在住在这里,每天早上八点钟,能够准时听到学生做操的喇叭声。平时上下课的铃声也听得到。
估计华生夫妇俩也没有想到,自己十几年前盖的房子有一天会变成妥妥的学区房吧?
有了学校,这里的土地价格和房子价格都在飞速地上涨!
从十五年前的两万多能买到一块100平米的土地变成了现在要两千多块钱一平米!土价飙升的背后是城市的不断扩容,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城市化。
大型的房地产商开始在这里抢地盖商品房出售。光是金焕家后面就有三个大的在建工地。二三十层的高楼好像雨后春笋一样在这个小城市里遍地开花。
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么小的城市突然盖这么多大楼,一栋楼就一有百多套房,三大房产加起来有一百多栋,这么多套房能卖得出去吗?
更让人们觉得意外的是这些房子盖多少都不够卖,还越卖越贵,由原先的2000多块钱一平方后来卖到了七八千块钱一平方!依然还是有人入手!
这个奇怪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城市化的推手在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城市化进程就是通过把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优质资源集中在城里,让那些居住在乡镇的人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或者老年人的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放弃原来的居所到城里买房居住的过程。
这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偏远的小山村已经完全没有人居住了。
大家不是在外面买房就是在外面租房打工上班,乡村小学也在大量的撂荒。
很多地方花了大量金钱和人力物力翻修的小学现在空无一人,杂草丛生,像极了恐怖片里面的鬼屋。有的是和其他小学兼并了,有些则是因为招不到学生,人都走光了不得不关闭!
金娣他们以前上的小学现在也没几个人在读了,应该过不了几年,这间学校就会被完全丢弃。
华生夫妇两人现在也没有再回老家管理果子树了。
金焕猜得没错,今年的桔子已经多到收购商都不愿意过来收了。
大多数前几年尝到了甜头的人跟进的今年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赚回来。大量果子被倒进了收购站旁边的河里!黄澄澄的果子在河边十几米高的河坝旁堆成了一座小山。果农付出了几年的辛苦打理,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看得人们无不心酸叹气!
农民除了靠天吃饭,还得看市场的变化!就算这一年风调雨顺,你的果子也大丰收了,没有好的行情,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还会种得越多亏得越大,倒贴农药肥料人工采摘费!
他们拿着自己这几年卖果子积攒下来的钱和金焕中的奖金在刚刚推出的别墅群里买了一栋500多平的独栋别墅,花了200多万,装修花了50万。
别墅前面有一个大院子。这里比之前住的地方更加宽敞,也没有以前挨在一起盖房子的邻里矛盾,住着更加舒心!
新居入伙除了邀请亲戚朋友,还邀请了以前房子周边相处了十几年的所有邻居,过来一起庆祝,摆了整整三天的流水席。
原来的房子也没有卖,而是租给了那些针对小学生的培训机构。
直至今日,华生夫妇才算真正地硬气起来!
所有人都夸他们生了五个得力的小棉袄!
搬进新家后的某一天,金焕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相册。相册里装满了她和家人的回忆,从她小时候在田里玩耍,到长大后和朋友们在后山钓鱼的照片应有尽有。她一张张地翻阅着,心中满是感慨。
这时,她看到了一张照片,上面是她和一群小伙伴在旧小学的操场上跳绳的场景。她想起了当年的快乐时光,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然而,当她看到照片背景中的破旧教学楼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惋惜。
金焕决定回到母校看看,当她来到学校门口时,却发现这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昔日的校园如今已成为一片荒地,到处长满了野草。
金焕缓缓走进校园,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金焕看到曾经的教室墙体在日晒雨淋中还坚强地立着,窗户上的玻璃早已破碎,黑板上还留着当年老师的字迹。她轻轻抚摸着门框,感受着岁月的痕迹。
就在这时,金焕突然听到了一阵笑声。她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几个孩子在玩弹珠。
他们应该是放暑假被父母送回来跟着爷爷奶奶留在这里的。老人家看孩子,都是散养模式。所以在这里玩的小孩身上都是脏兮兮的,有的还吊着一条晶莹剔透的鼻涕虫。
他们看到金焕,好奇地跑过来。
“姐姐,你是谁呀?”其中一个孩子问道。
金焕笑了笑,“我以前就是在这所学校读书的。”
“真的吗?那你们当时都玩些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兴奋地问道。
金焕想起了当年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绳、抛石子、捉迷藏的日子,便和孩子们分享了起来。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中充满了向往。
金焕离开学校时,心情沉重。
但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她又感到了一丝欣慰。
尽管母校已经不在,但记忆永远存在。她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珍惜当下,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金焕决定为母校做点什么。她思来想去,学校的操场这么大,就这么丢荒了实在太可怜!
她觉得应该把这里翻修一下,改造成一个免费的花园式游乐场。让留守在这里的老人和小孩都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于是她找到这个片区的居委,表达了自己想要做的事。
居委会的人听说还有这种自动找上门的好事,哪里会往外推?当即让她放心地找人来翻修,手续他们来搞定!
这种大公无私的人别人找还找不到呢!学校荒废了五年多了,有谁会为了修一个公共场所自己出资改造啊?
金焕找人把学校的门窗换成了新的,其他的保留原样,就连黑板上留下来的板报和老师的板书都留了下来。
这些场景是80,90后的经典回忆,她想把它保存下来。应该有很多像她一样怀旧的人想回来看看母校的样子。过来拍拍照,怀念一下自己的童年时光。
老师的宿舍改成了民宿,平时交给居委出租换取收益,收入用于学校和公园设施的维修。
操场保留了足球场和篮球场,其他空地被她规划成了一片种满了花花草草的公园。学校门口的凤凰树没有砍,现在已亭亭如盖已!
公园曲径通幽,每隔一段距离就安装了一张石条凳子供来这里的人坐。
大树下还贴心地放了一张圆石桌配上四张石墩子,甚至有的石桌上还刻上了棋盘格子。使用的人只需要带一副象棋来就能和好友来一场博弈!
居委的人看到学校居然还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都非常激动,专门提着水果上门感谢她。
金焕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暗自下决心,要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她自己组织了了一个志愿者协会,让大家谁有时间就到教室里给留在这里的孩子读一下故事书,或者给他们讲一讲自己所经历过的年代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了解这里的历史,也让他们学会感恩,知道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
一些有手艺的老人家也可以教孩子们一些编织技术,让手艺得到传承的同时,老人家也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可以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从此以后,金焕一有时间回来休假,就会到这里来当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