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破译(6)
非但如此,秦国人还需要面对一些水面之下的问题,比如韩宇这样一个低级军官,为什么能够在安息的情报系统中颐指气使?一个六个月短期训练班出身的情报官员,为什么能指挥军队外交学院毕业的正规情报参谋?为此,秦国的将军们不得不立即提拔韩宇,以理顺在安息前线情报工作的指挥链。事实上,在安息战争爆发初期,其实存在着一种混乱的状态,高层忙于其他重大事件,没有余力操心战线附近情报人员的指挥问题。韩宇实际上抓住了这种令安那其分子欣喜若狂的时机,在通过自己的果断行动,亲手攫取了权力以后,逼迫那些反应迟缓的高层官僚们承认这一事实。
韩宇受到提拔后,秦国空军情报部长叶宁给韩宇交代了新的任务,他认为目前对安息人来说,威胁最大的就是帝国空中力量的所谓“远征前进作战基地”。帝国空军往往会从后方的永备基地起飞,长途奔袭轰炸安息纵深目标,这就给了安息防空军一定的反应时间。而帝国海军陆战队也急于在这场战争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帝国陆战队热衷于使用大型运输机进行快速机动,在安息境内的任意地点降落后,迅速建立远征前进基地,使用多管火箭炮来对安息人进行突袭。而帝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短距起降战机也能从这种简易的前线基地起飞,这大大增强了帝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的出动架次,让安息人苦不堪言。
叶宁要求韩宇立刻着手弄清帝国前进基地的具体位置,安保力量,防空系统,后勤补给状况等等。帝国的远征前进基地,将成为安息导弹部队和秦国空军的优先打击目标。摸清位置是很简单的,卫星侦察足矣。但是帝国军队建设了大量此类基地,以及更多的假目标,而且帝国军队为了防止遭到远程火力打击,本身也在不断用运输机进行快速机动。为了进一步搞清帝国军队前进基地的部署情况,韩宇认为有必要恢复古老的人力情报工作模式。
韩宇首先和安息护教军情报局进行了磋商,随后又找到安息情报与安全部,得到对方的通力协助承诺后,韩宇说他“开始进行海选,就好像是综艺节目中的选秀”,在对安息各部队人员进行考察后,他挑选出了第一批三十多名特工。这些人并不都来自军队和护教军,他们有的在情报部门工作,有的是警察。甚至还有一个人战前在海岸警卫队服役,安息战争爆发后,安息海岸警卫队的船只在开战第一天就被帝国人全数击沉,这名士兵拿起枪到陆上作战,当然这几个月以来他一直都在打败仗,不过韩宇并不在乎。在韩宇看来,安息海岸警卫队覆灭以后,当时焦头烂额的安息军官们根本顾不上幸存的海岸警卫队士兵,这名叫雷扎的普通士兵大可以向帝国投降,或者逃跑,没有人会在意此事。可雷扎敢于拿起枪,更重要的是,他在阿巴斯港跟随安息守军向北撤退,一路到撤到喇伽,将近一千里格的路程,中途遭遇帝国空袭、帝国坦克追击、安息自由军的袭扰,雷扎活了下来,甚至没有丢弃他手中的步枪。韩宇认为,世界上大多数都是庸人,其中只有少数人称得上勇敢,而在这些勇敢的人中,有脑子能让自己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因此韩宇认定,雷扎就是他要找的人。
在选出第一批三十名特工后,韩宇将这批人称为空降排,准备将他们空投到帝国军队的后方。但是这一计划显然是异想天开,安息人早就丧失了制空权,不可能会有安息运输机飞行员愿意执行空投伞兵的任务。韩宇只能选择让特工们步行穿越帝国军队防线,悄悄向后方进行渗透。
雷扎是第一次执行长距离渗透任务,他的首次任务并不顺利,他一度误入卡维尔盐沙漠时,食物和饮水耗尽,手枪被他丢了,甚至连贿赂用的现金也被他用于点火御寒。雷扎就在此种情况下,仍旧说服了盐漠边缘地带的一位牧民,带他去侦察一个帝国军队的后勤仓库。雷扎当时没有钱,而且又渴又累,整个人瘦脱了形,很难想象他是依靠什么手段让牧民乖乖合作的。帝国历史学者说,韩宇为了凸出他自己的个人功绩,对这些安息底层特工的事迹往往不予宣传,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
韩宇在战后的回忆中确实没有提过雷扎的第一次行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渗透行动在战争中重复过太多次了。帝国情报局在亚述的负责人评价说,韩宇从没有对这种长距离侦察行动进行宣传,很可能是他心怀愧疚,他派出的绝大多数特工都根本没有生还,韩宇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他仍然坚持推进这一行动,从未有过丝毫犹豫。
甚至还有一些特工,在帝国战线后方取得情报后,历经九死一生,成功撤回己方一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危险。有些人在冲回己方战壕途中被炮火命中,被机枪打倒。还有一些幸运儿已经逃回了安息陆军控制的城市,但是当地反间谍部门负责人已经如惊弓之鸟一般,整日面对帝国特种部队和安息自由军的渗透,已经让他们草木皆兵,他们不信任任何从南方进入安息军队控制地区的人。这些躁狂的反间谍人员误杀了好几名韩宇麾下的特工。这让韩宇大为光火,他一度持枪冲进了安息情报与安全部的战时掩蔽所,并当面向该部门的一位副部长发出了人身威胁。
“这并没有什么用。”雷扎在战后以少将的身份退役,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被派往敌后的安息特工仍然大量死亡。“韩宇很擅长情报工作,他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不过这些成绩都有其代价,代价就是安息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