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攻 > 第16章 失对

第16章 失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范仲淹见仁宗面露不悦之色,躬身告退。李纮、王质早就在延和殿外等候,见范仲淹出来,赶忙凑上前说到:“恭贺范兄!不知圣上可有旨意?”

    范仲淹答道:“并无旨意。”

    二人面面相觑,惊讶道:“兄没有进呈决战弥药的良策吗?”

    范仲淹说:“我只是奏请圣上充实边防,巩固关中,并无出兵之言。”

    二人顿足道:“兄差矣!巩固边防,充实关中,乃是老生常谈。圣上召兄长进京,乃是欲听击垮兀卒的宏图大略,仲淹兄此对,不是太儿戏了吗!”

    范仲淹说道:“不然。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边寨不修,关中不固,又不知敌之虚实,而大军轻出,岂有胜算?一旦失利,百万之众尽于涂炭,伤痍遍野,道路号哭,又如何向天下人交代!故而在下思之再三,当以充实边备为先,进军次之。”

    二人摇头叹息说:“仲淹兄所言,道也。圣上欲听者,策也。若圣上以为兄长所进之言迂阔难用,所言之策旷日持久,难以取得实效,圣上又岂能再用兄长?兄长今日之对,实在是令人惋惜。”

    范仲淹说道:“他日再对,再上进军之奏。”

    二人哂笑道:“兄长以为圣上还会再召见足下吗?前几日京城道路纷纷传说,范仲淹进京,必有决战兀卒之良策。今日延和殿奏对,想必圣上已大失所望。我二人预料,不日就有旨意下,诏兄长仍回润州。”说罢一拱手,各自回官衙办事去了。

    范仲淹自回驿馆不提。

    仁宗皇帝斥退了范仲淹,回到内廷,心中闷闷不乐,叫太监们研墨,提笔想了半晌,却想不出来该写何字。犹豫再三,在纸上写下大大的“弥药”二字。

    司录陈希亮因事入见,见此情形,问道:“圣上为何不采纳范仲淹之策?”

    仁宗说道:“范仲淹讲的充实战备之策,未免旷日持久。弥药弹丸之地,弥药是小族,兀卒不过是一个狂少年,如果依照范仲淹所奏,国家调兵运粮,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巨大,不如趁弥药羽翼未丰,一战歼灭。况且韩琦等重臣也上书赞成速战。然而范仲淹之言,也有些道理,朝廷若调遣大兵西进,中原空虚,辽国若趁虚而入,直抵东京,则京城危矣!朕故而犹豫。”

    陈希亮奏道:“北国弥药,都是系国家于安危的大事。朝廷上下,无论官职大小,众臣纷纷上书言事,乃是忠于国事,各人见解不同,不应有所责怪。《左传》有言,谋之欲多,断之欲独,此圣人御国之要,重臣之言,陛下择其善者而用之。”

    仁宗听了陈希亮所言,点头称是:“谋多而断独,卿所言是也!近日以来,众臣所言,多欲与弥药和,而不欲战。言战者,也多是以充实军备,加强防御为策,颇不合朕意。”

    陈希亮说到:“弥药远在边陲,地理隔绝,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就是人烟稀少之地。弥药族世居川西、甘南一带,隋唐以来,迁居于夏州,依天都山,逐水草游牧为生。至本朝太祖时,弥药族首领李彝兴助太祖征伐北汉有功,太祖封为弥药王,其族才逐渐壮大,人口日渐繁盛。如今虽已历几世,但与朝廷仅仅是朝贡关系,为大宋守边而已。弥药官员与朝廷来往并不多。故而朝廷大臣,对弥药国情了解甚少,多是道听途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