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在74年前:全新的海空征程 > 第25章 脉动线的小成功

第25章 脉动线的小成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想法一提出,就被生产部经理乌沙科夫ban了,在老流水线看来,这是天马行空,不符合实际。

    在他看来,厂区生产按照流水线进行细化管理,并无任何不妥,目前台架产品的生产,不受任何影响。随意动线,容易造成产品交付不及时。

    韩忠岩没有硬着顶,只是要求在厂区外搭建一处短线长厂房,进行试验,承诺如果出现问题,甘愿承受厂里的惩罚,并接受党的处分。

    “别开玩笑了!我们如何处理中国的同志!”乌沙科夫觉得小韩的想法有点可笑。

    “我是认真的,经理同志。请厂委下一个预定指标,如果相比流水线没有明显的效率提升,我甘愿受罚。”韩忠岩认真答道。

    “既然你有想法,可以试试,不过我有言在先,耽误生产,内务委员会的同志肯定会找你谈话,说不定还影响你的学业!”

    话说完,给韩忠岩批了个条子,任由他挑选工人,搭建生产台。

    说干就干,联盟的工人们工作能力强,主动性高,一条总装支线的临时板搭厂房在一周内,在厂区内搭建起来。主要的增加生产工具,就是移动滑轨。

    按照要求,是在总装线上实现脉动,生产线应该是介于固定站位装配与连续移动装配之间的一种装配生产线形式。其典型特征:产品移动时不进行装配作业,装配作业进行时产品不移动。脉动装配生产线可以设定缓冲时间,对生产节拍要求不高,当生产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整个生产线可以不移动,或留给下个站位去解决,当产品的装配工作全部完成时,生产线就脉动一次。实现按设定节拍的站位式装配作业,达到缩短装配周期、满足客户要求的装配生产形式。

    原来产品生产线运作起来的场景是这样的:穿着不同颜色服装的工人排着队,依次完成各个部件的安装工序,没轮到的工人只能在等待中消磨时间。这种的生产方式,飞机不动,人排队的传统生产方式效率太低,一个月才装配4~5台。

    韩忠岩根据不同工序,分组区分作业区域,将单一位置集中装配改为多站点协同装配,这样就可以多个产品在不同站位同步生产。根据不同工序区分作业区域,将单一位置集中装配改为多站点协同装配,即使产品再多,也不会乱了秩序。工作地点从集中变为分散,人挤人的场景不再出现,大家同步不会有人忙有人闲,提高产品装配效率;避免因交叉作业产生的出错率,也极大提高了装配质量。

    最重要的脉冲的关键,就是各个工序站位的工时要均衡,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节拍。

    按照流程,总装支线运转起来,抽调的一百余名工人,都不再是挤在流水线上,按照装配工序脉动。

    由于联盟的教育水平在战后提升很快,工人们接受新生产的积极性也快,这条支线在搭建起来的不到8天,就有一台rd45发动机下线。

    经过测试,达到优质品水准,各部件之间协同良好,可以随时交付使用。

    乌沙科夫看到这个效率,属实呆住了,没想到流水线需要半个月突击才能做到的事,脉动线几天就做到了。

    接下来约定的一个月,生产线总装出10台产品,比起流水线快了近两倍。

    这下爆出了新闻,引起了厂党委和黑海军区的注意,这种生产方式还可以推广到飞机舰船的制造中,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其他生产厂联合体来参观。其实无他,就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这还是没有自动设备辅助制造的情况下,发生的情况。

    玛达奇生产厂决定小范围推广这种生产模式,废品率直线下降,效率与良品率提升很多。

    原先全厂三个月产能,居然比不上这一个月的,这也引起最高主席团的兴趣。负责全联盟的军工企业生产协调的部长也来参观,对这个生产改进大肆褒奖。

    因为这事,团员真理报和联盟通讯社也来厂区参观,采访,厂党委没有藏拙,直说这事在中国同志的帮助下发明的新生产思路。

    小韩很快得到了联盟上级的嘉奖,也引得驻联盟大使馆来慰问。

    每天熙熙攘攘,小韩实在受不了。于是跟大使馆的同志请求别太张扬报到。

    因为这件事,联盟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军工部的叶福根纳诺维奇部长亲自接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