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皇帝之怒
不到半月,起义军接连攻占徽县,奉县,平县,涿县,五战五捷,势如破竹。
兖州告急,湘阳府大乱,朝野震动。
国王赵稷决心御驾亲征,大显天子之威。大臣百官死谏不止,皇帝终究作罢。
封东关总兵董褚为讨逆大将军,带精兵两万剿灭叛贼。
赵稷笑称:“董将军出征,朕无忧矣。”
又问他几日可以胜利凯旋。董褚直言,兵至湘阳,二十日内可尽剿贼寇。
国王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董褚说,希望他的儿子董令生可以随他一起出征,为国而战。
看得出来,赵稷答应得有点勉强。
董褚兵至幽水,忽闻叛军已经攻克兖州城,下属三郡九县皆以投降叛变。
吴启被推举为“广德王”,徐梁为“文智王”。
催促董褚加速行军的御章纷至沓来,董褚却稳如泰山,没有半点着急的意思。
农民叛军如草芥,完全不值一提。朝廷内外有那么多能臣武将,为什么偏要命他出兵?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才是董褚最为在乎的。
皇帝赵稷本性多疑,要他出兵,莫非想借此机会削弱他的势力?
如此思来,恐怕皇帝陛下早将他视为腹中一患了。
莫不如,他将计就计,似长龙入海,从此远离朝堂,一去不返。
在回奏给皇帝的折子上,他做了如下解释:第一,前几日由于连日大雨,道路泥泞,桥梁被毁,的确延误了行程;第二,现在天气转好,军队已经日夜兼程,火速向湘阳进发;第三,他的儿子带领的三千铁骑,更是丢下一切辎重,马不停蹄地奔向敌阵。
他请赵稷放心,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收到前方的捷报。
可天有不测风云,皇帝没有等到前方捷报,却等来了董褚病入膏肓的噩耗。
董褚一病不起,讨逆大军不得不停下,等待号令。
赵稷闻讯龙颜大怒,一方面他命骠骑将军魏远谋接替董褚,继续南下平叛,另一方面,责令董令生护其父亲,立刻返回永宁,回京面圣。
他誓要看看,这个董褚是真病还是装病。
十日以后,董氏父子终于抵达王城。几乎和他们同时到达的,还有八百里加急的战报。
魏远谋向皇帝陛下奏陈:王师于牧野一带大败贼寇,歼敌六千,并斩其头目徐贼之首。
赵稷大喜,敦促魏将军一鼓作气,将叛民彻底铲除。
圣谕发出去的那一刻,国王陛下仿佛看见王师凯旋归来的盛大场景,听到了有着磅礴之势的号鼓声。
就在他流连忘返时,丞相蔡懿惶惶而止。他带来一个天大的坏消息——境远府府尹孔郢被杀,境远全境宣布独立,不受天朝统辖。
萦绕在皇帝脸上的悦色一扫而光。大殿内外一片死寂。
进来时,蔡懿已经出了满身的汗,现在汗水冰凉,使他止不住地哆嗦。
赵稷反应了一阵,一向以暴脾气著称的他竟然没有大发雷霆。
他问,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犯上作乱。
丞相依旧跪在坚硬的金砖上,翘首作答:“是平安教。”
赵稷一凌,手握龙椅一角,用询问的口气说道:“平安教,平安教不是已经被灭了吗?怎么又冒出来了?”
蔡懿说,鲁友文的奏折上说,平安教这些年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愈来愈大,愈来愈强,境远境内,信众竟十有七八,就连衙门、军队的高官也是趋之若鹜,无法禁止。
“孔郢来觐见时,拍着胸脯告诉朕,平安教已除,境远府太平如旧,他是骗朕?他好大的胆子!他该死!”
皇帝的盛怒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
孔郢的确该死,但是,他至死没有背叛国家,没有变节,要知道,因为他不肯受降,全家上上下下七十余口尽被处死,其中还包括他未满三月的小小孙子。
这些话,丞相此时无法讲给皇帝听。
“朕要血洗平安教!去!叫奉辽来!叫奉辽来!”
又一场血雨腥风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