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考
乡下来的孩子总要比城里的刻苦很多,晚饭过后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到背书的同学,操场边的草坪上,教学楼前的树荫下,足球场的看台上,他们抬着书慢慢的走着,嘴里轻声的读着,然后放下书本,复述一遍。看着其他人那么努力,子祥心里也不安起来,他怕落后了别人,所以吃过饭后也斜挎着单肩包来到操场上背书。在学习上,子祥总保持着高度自律的习惯,无论有没有家长或者老师的督促,他总能保证优先把学业相关的任务完成之后才去做其他的事。在学习上,孔刘二人并没有给他设定过任何目标,要求他必须要考到前几名,只要求他认真学就行,他们也没有想到子祥能继续保持优异的成绩,这反过来也就让他们省去了提要求这道手续。而在子祥心里,他也没太想过努力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纯粹是习惯性的认为把书读好就能对得起父母,老师喜欢,同学钦佩,总之把书读好,大家都好。
每次考试子祥基本都在班级前三的位置,这个成绩放在全年级也是前十,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只有另外一个山区班,而那四个城市班可以忽略不计。子祥逐渐成为课堂上的焦点,老师频频夸赞,同学佩服。对此,他一贯保持谦虚,不骄不躁,这要归功于刘玉竹经常对他的“叨叨”。
他在班里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那个1号,一个瘦瘦小小的女生,平常话不多,总是安安静静的。她是另外一个乡镇来的,在县里算是第二大乡镇,排在子祥他们镇之后,所以两个乡镇也是竞争对手,方方面面就免不了比较。这个女生上课的时候很认真,下课也很少走动,就坐在座位上和邻桌的姐妹说说笑笑或者继续看课本,晚自习的时候也规规矩矩做习题,反正比较少看到她追逐打闹,嬉皮笑脸的时候。她考试时很冷静,发挥异常稳定,而且考好成绩人家从不骄傲,完全看不到半点那种锋芒毕露的迹象。子祥也谦虚,也冷静,可就是发挥不稳定,粗心大意是他最大的毛病,很多丢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因为把题看错或者理解错。而且语文是子祥硬伤,拉低了总分,两人的差距就只有那么几分。想到两个乡镇是死对头,自己又始终落后那么一点,再加上同镇的老乡总爱煽风点火的说,“子祥,你可要给我们镇争口气,别让他们压咱们一头。”于是,在子祥心里就始终憋着一股劲儿,“老子一定要超过去。”
三年转瞬即逝,中考前一天,父母跟子祥通了电话。
“平常怎么考就怎么考,放松心态,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考上哪里都可以,只要努力,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嗯,我知道了。”
晚上,子祥失眠了。他脑袋中止不住的胡思乱想,“会出什么样的题呢”,“不会做怎么办”,“考砸了怎么办”,虽然平常胸有成竹,但真到了这个时候,也免不了会焦虑。他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自己,“快点睡,否则睡不好会影响考试发挥”,可越是这样,这脑袋仿佛听见有人在背后故意针对他一样,瞬间就变得更清醒,思绪更加活跃起来。半夜12点,子祥还是睡不着,他急哭了,小声的蒙在被子里流着眼泪,其他人此时已经睡熟,他就更急了。不知道熬到什么时候才睡着,这一整夜他都是迷迷糊糊的,第二天醒来虽然觉得脑瓜子闷闷的疼,但洗完脸后就清醒不少,他不敢多想,集中精力进了考场。
三天的考试结束,子祥发挥正常,最终考了全校第三,第一还是班里的1号,第二是隔壁山区班的。他和班里八名乡下同学最终被“市一中”高中校区录取,另外还有六名城市生也去了这所学校,当然他们不是考进去的,一万八的“择校费”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子祥原本以为,这些纨绔子弟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一般的高中就读,他从此以后就可以超越他们,但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么一道后门可以走。子祥没有那样的条件,他也不需要,别人有各种法宝护体,他只能靠自己努力,他想着就算他们能过得了这一关,到了高考他们未必能跨过去,他有信心到时候跟他们一分高低。
子祥初中毕业,孔德明的工作调动申请也终于审批通过,他调到了县局二所,干的还是到菜市场收管理费的工作,像他这样的年纪,没什么文化,不会用电脑,除了干这个也没什么合适的安排,好在城里的摊贩总归比乡下的好管,没那么多扯皮的事,撕票交钱,干脆利索。
这时就只剩刘玉竹一个人留在所上,她也不好再占着原来的宿舍,搬到了另外一格单人间。每周五下班她就坐着客车进城,周日下午早早吃过饭再赶车回去。为了省钱,她经常四处打听有没有顺风车可坐,有还好,就是怕问了一遍下来之后,电话那头说都坐满了,或者说车子都已经在路上,那种冷遇真不是滋味。
孔德明先进了城,不忍心让妻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待在乡下,他接着找人托关系想帮刘玉竹也调动一下。父母二人总是背着他说这事,不过即使他们不说,他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他记得好几次父亲下午揣了一叠钱出去,直到晚上12点才醉醺醺的回来,他从来不问父亲跟谁喝酒,为什么喝那么多,这是大人们的事,他一个小孩子不应该管那么多。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对于像孔德明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他们的钱还不足以多到产生那么大的力量,就算有,如果没有关系,他们连磨盘都见不着。人找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可最后都没打通这一层关系。刘玉竹不忍心再花这个冤枉钱,况且现在家里经济状况十分紧张,子祥以后读书还正要花钱,她决定这工作不调了,再熬几年也就退休。
到城里上班后,孔德明买了一辆摩托车,又花去四千多块钱。从此,这辆摩托车就挑起了那辆吉普车的担子,上班、下乡、回镇上、回老家,沥青路、石头路、土路、泥路,有时候驮着孔德明一个人,有时候驮着夫妻俩,有时候驮着一家三口,而有时候货架上还驮着一大包行李。这辆摩托车“突突突”的,从不懈怠,从不罢工,总有使不完的劲,小小的车身总是能载下看似不可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