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往事知多少,人怎么样不亡2
“我一生的路,唯有我一个人才能走。”
“在民国时出了一位圣人,他写一部书,留传在世间。因为是民国,所以他写的书,上下五千年,横贯东西方。上学的时候,我读了他写的书,我那时想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唯有此人可为吾师。在我心中,他不单为圣人,而且可为千古大圣。在民国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他曾说中华文化盖压世间,按照他指引的路,成为空前绝后的大哲,就是我一生要走的路,只是没有想到后来越走越远,走上了未知的道路。”
在岭南的山坡,小詹曾问那人是谁,小帆却说:“那人的书在人间流传甚广,读过的人没有上亿也有千万,只不过均当作野语笑谈而已。小时候在镇上上学,你随手也看过,只当野书而已,如今不知道才是最好。”
小詹问道:“既然我那时和你一起读过,我怎么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小帆说:“好比《中庸》,论至诚至性,需天赋至诚至性,而非修至诚至性。天分至诚至性的人,才能至诚至性。孔夫子作书传世,只为寻找同类者,才能产生共鸣,作为传承之人。所以,众人虽然读了千古大圣的书,不能同类共情,没有发现特别之意,形成共鸣,也是人之常情,并不奇怪。”
他们上初一的时候,学生们都要到镇上租房住宿,从家里搬床铺和桌子,放到出租房里。小帆小詹合租在李唐村后街,每个星期日下午,从家里要带蜂窝煤馒头青菜之类,绑在自行车上,出了村子一路带到镇上。
到了镇上,把炉子搬出来,在房东家里捡一些木柴,点燃废纸引着,用纸皮从风口扇风。当木柴腾腾的燃起来,夹一个蜂窝煤放在上面,慢慢的烧着,每晚睡觉前,换一个新的煤球,火种一直保留到周六。
十二三岁的孩子,初中离家,到镇上租房,开始独立的生活,每天放学先是溜馒头,或者做些稀饭,然后换上炒锅炒菜。夏天的时候,吃面条会多一些,取一些家里带来的面粉,到街上换一些面条。
东东如意小詹小帆,同村同龄的人,只有张小詹一个人,最后上了大学。东东和如意,上到初二就辍学了,跟着家里人,外出打工挣钱。小帆急躁躁的也想跟着去,只是家里不让去,学校更不让去,一直拖到高中二年级,才终于如了愿,外出去打工。
“我去广东打工了!”在他们还光着屁股,跑来跑去玩泥巴的时候,二叔就出去打工,二叔是村子里最早外出打工的人。
“我去广东打工了!”那时这句话,让很多人的羡慕,非常时髦,非常美好,全村的希望。
那时候大人们都窝在家里务农,免不了磕磕碰碰,婆媳、夫妻、妯娌、邻里、宗门,时不时的就会发生矛盾。婆媳吵架,夫妻吵架,妯娌吵架,兄弟分家,不是这一户就是那一户,时不时的鸡飞狗跳,一年到头总会发生。气死了老人,打跑了媳妇,那一家上吊了,这一家喝了农药,寻死觅活,风气盛行。
农闲没事干,人们赶着看热闹,一堆一堆的聚集在出事的家庭外,小帆小詹就穿梭在大人的身影中,跑来跑去。
初中二年级,秋季里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小詹小帆到地里摘毛豆,大堤上有人喊:“如意他爸,赶快回家,曼曼喝农药了!”
如意爸爸以为是小孩子闹着玩,借了小詹的自行车,还笑着说:“等一下我骑回来,还给你们俩。”
他们摘好了毛豆,又等了半晌,还不见如意爸爸,一路走回村子里,去如意家讨要。如意家门前已经聚集了一些看热闹的人,如意失神落魄的蹲在一个角落里,气氛压抑,小帆小詹感觉出了事情。
“她大爷抱着到诊所的时候,一路上口吐白沫,全身都发青了,医生看了一眼,束手无策,让他们赶紧往镇上送!”
“小妮子真是不懂事,她妈就打了她几下,怎么就想不开,那么大的气性,喝了半瓶子农药!哎呀,真是不省心,太不懂事了!”
大人们又气又急,在那里议论。如意爸爸骑车到家时,曼曼已经被家里人拉着去镇上,他又骑着车子,急急慌慌的往镇上赶去。小帆小詹又往镇上医院寻,他们走到一半,看到曼曼家人拉着架子车往回走,一个个神情悲伤凝重,如意爸爸也走在其中,自行车被另一个人推着。
俩人站在一旁,不敢作声,静静的看着他们,从身边走过去,架子车上曼曼盖着床单,小腿露在外面。等他们走远,默默的跟在后面,张小詹怯怯的说:“一动也不动了,曼曼真的被毒死了?!”
很多年之后,当他们人间一别,张小詹回首往事的时候,认为张小帆的变化,应该就是曼曼死了之后,才发生的。
张小帆的学习成绩,原本是极好的,他们一起上学,都是懵懂顽皮的儿童,夏天穿着裤衩,坐教室里上课,张小帆还有手握小雀雀的动作。家里人以为他们顽劣读不好书,可到了期终,张小帆语文和数学,让人惊喜的都考了满分。而后一年又一年,年年都能考满分,等上了初中增加了功课,依然科科都是满分。
从小一起读书,张小詹十分的努力,总是比不上小帆一分的努力,小帆调皮捣蛋,课本揉的像卷子一样,随意乱丢,似乎从不用功。小帆就是随便读读,就考的极好的人,初中一届有九个班,一千多个学生,他每次都是科科满分第一,就是第二名也与他差了一大截。
老师手中的掌上明珠,评职称加工资的希望,但是又一次月底考试,张小帆全部交了白卷,门门功课挂零,轰动了全校。
各科老师一个接一个谈心询问,班主任更是气急败坏,在课堂上说:“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我看你是要全面退步!”
张小帆站起来,呆了呆的问道:“成绩好,难道就不用死了吗?”
“什么?”班主任万万没有想到,眼前孩气稚嫩的面孔,没头没脑的问他这个:“你一个小孩子,管这些干什么?”
班主任私下里询问张小詹,小帆家里有没有出事情,小詹说:“他家里没有什么事情,就是前一段时间,我们村子里发生了一件事。”小詹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曼曼的事情,班主任认为可能是被吓到了。
他叫张小帆到办公室,慢慢开导他:“我知道你少了一个小伙伴,心里不开心,怪就怪在她不懂事,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给家里人造成了伤害。可是小帆,你不能不懂事呀,这样挂科,岂不是也让父母操心?”
然而小帆却说道:“不是她不懂事,而是大人不懂事。”
班主任诧异的问道:“怎么能说大人不懂事?”
小帆说道:“大人们不懂事,营造了寻死觅活的风气,家里发生了矛盾,受了委屈,就撒泼耍赖,上吊喝药。若没有大人的示范,潜移默化,小孩子又怎么知道,受了委屈就要寻短见?”他例举了从小到大,所见所闻,自己村子,隔壁村子,一件件一桩桩的故事,有装腔作势的,有真死掉的,也有抢救过来的。
班主任也是土生土长,一哭二闹三上吊,寻死觅活的事情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他惊讶眼前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有这么深的洞察力,能往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令他都忍不住的惊叹。
他说道:“这就是我们农村,愚昧不堪的陋习,为什么有这么害人的风气呢?就是因为没有文化,人民素质低下,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改变这一切,改变我们农村的陋习,改变这害人的风气。”
“难道风气好了,人就不死了吗?”张小帆执拗的问,班主任认为需要慢慢的开导,时间久了自然就想开了。
许多年之后,张小詹带着孩子赶集买菜,遇到了班主任,已是白发苍苍,询问小帆的情况,小詹说道:“他一直在南方打工,我也好多年没有见过他了。”
班主任说道:“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他聪明,比一般的孩子脑子好用。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词,他是神童呀,我后来才意识到他是一个神童!”
他说着说着,情不自禁的摸了下眼泪,哀伤的说道:“我这辈子居然教过一个神童,可惜了,可惜了!”
那时候,张小帆并没有因为老师们谆谆教导,而有所转变,下一次月考,又全部交了白卷,科科挂零。几科老师干着急,在一起商议怎么办,“人怎么样才能不死”,小帆的终极问题,令他们哭笑不得,认为那孩子已经魔怔了。
渐渐的小帆频频旷课,上一节课还在,下一节课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有时一天也见不到人。有一天他说要辍学,跟着村里人去广东打工,班主任和几个老师不愿意放弃,骑着自行车到张寨村,组团家访,苦口婆心的和一家人交流,又劝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