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顺势入甘
原来,那日深夜,烛光摇曳中,颜泰平挥毫疾书,一封紧急密信在他笔下成形。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连夜将信送出。
这封信,将送往距离甘川边境最近的青川,那里驻扎着距离边境最近的南卢军。
信中,颜泰平详细描述了文县起义军的现状,以及面临北袁大军压境和百姓在其压迫下苦不堪言的情况。
他恳切地请求南卢朝廷能够伸出援手,支援文县。此时,南卢是他所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唯有南卢的介入才能够改变当前局势。
深夜将信送出后,信很快便被送往成都府,川渝总督看后,立马写了奏折,百里加急送往建邺。几日后,信被送到了建邺。南卢朝廷在接到信后,立即召集重臣商议。他们认为,这是进军甘肃的最佳时机,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一举拿下甘肃。
于是,南卢朝廷下令川渝集结三万军队,准备随时与颜泰平里应外合。
在南卢军大帐中,颜泰平站在将领们面前,面对南卢的众多将领,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地向南卢将领们介绍起起义军和目前北袁军队的情况。
他首先指出了起义军的规模和战斗力,他说:“起义军人数虽众,但多为由难民组成的,尚未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壮丁,空有一身蛮力,甚至连件趁手的兵器和防身的护具都难以凑齐,且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战术。面对前来镇压的北袁军,只有以死相拼。”
紧接着,颜泰平顿了顿,沉重地介绍道当地灾民和百姓所面临的困境。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沉痛和无奈:“由于连年的天灾,许多难民本就是逃荒到此,又有军队压迫,百姓已经饱受苦难,无数百姓的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活陷入绝境。更糟糕的是,由于战乱的影响,粮食短缺,疾病肆虐,每天都有无辜的人命在消逝。”
说到这里,颜泰平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恳切地说:“南卢的将军们,我本也算是富足人家的子弟,但看到世道如此,不忍百姓蒙难,我恳请南卢军能够妥善安置这些灾民。他们是无辜的百姓,他们需要的是和平与安宁,而不是更多的战乱和苦难。”
“为今之计,我也只有相信你们,还望各位将军能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哪怕是一顿饱饭,一间茅屋。”说着,他毅然朝着在场的南卢将领跪下。
听完颜泰平的描述,南卢将领们愤慨不已,其中一位威严的将领站起身来,声音坚定地说:“你的请求我们已经明白。在来之前,朝廷及总督大人已嘱咐我等,务必要善待各位,南卢军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仁义之师的理念,对于百姓遭受的苦难,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会按照之前南卢朝廷宣布的那样,接纳难民入川先行安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安置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生活。”颜泰平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接下来的几日间,南卢军三万大军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陆陆续续穿越边境,进驻文县。
然而大军并未在文县久留,而是留下了两千人的驻守部队后,迅速调整状态,继续往东面的康县方向进发。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趁着北袁在陇南民心尽失,立即展开行动,迅速拿下陇南诸地。
北袁军队在这条战线上遭遇了出征以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往他们应付的都是骨瘦如柴、手拿镰刀鱼叉的起义军,从没遇到过如此强劲的对手,北袁军节节败退,无法抵挡南卢军的凌厉攻势。随着战线的推进,北袁军队不得不撤回陇南。
为了与北袁军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卢大军进驻所占领的城池或经过之地时,实行的是就地救济的政策。
大军每到一地,便设立救济点,为当地的难民提供食物、衣物和医疗,后军携带了大批物资,专门用来救济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在南卢军的庇护下,难民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与此同时,南卢大军还将北袁军私占的土地一一归还给农民,农民们感激涕零。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南卢大军在百姓心中与即使狼狈逃窜还要边撤边搜刮百姓的北袁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南卢军在陇南地区一边打退着北袁军,一边将各地的起义军如同涓涓细流一般汇聚起来。并在后方设立起临时军事训练营,对刚加入的起义军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从兵械的使用到战术的配合,尽量让每一位起义军士兵都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在南卢军的整合下,陇南地区的南卢军队数量瞬间扩张。此外,还专门挑选了一批精干子弟,在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后,将其送往前线组成“陇南营”,成为南卢军中一支独特的战斗力。
同时,南卢军也重用了一批有能力的起义军将领,如颜泰平等人。他们在军中担任后勤补给等军职,让他们在军中充分发挥其才能。
就这样,南卢军在陇南地区的势力日益壮大,不仅数量上有了巨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军事素质和战略意识上的飞跃。如同一把利剑,直指敌人的心脏,准备在不久的将来,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在得知南卢军在陇南的所作所为之后,北袁朝廷震惊不已。他们意识到,进入陇南的南卢军不仅战斗力强大,更在民心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为了挽回局面,袁明崇在震怒的同时,决定立即行动起来,挽回败退的形势。
北袁朝廷首先命令户部紧急调拨物资,前往甘肃地区进行救济,将大批粮食、衣物和医疗用品运送到灾区。
与此同时,兵部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军事行动。他们集结军队,调遣将领,准备与南卢军在甘肃一线展开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