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北州商业集团往事 > 第11章 谈话1

第11章 谈话1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郑董,您好!”吴影迪微笑着说。

    “你就是吴影迪,你好,请坐。”郑哲涵说。

    姜玮萱为吴影迪泡了一杯茶后,关门离去。

    郑哲涵说:“谈谈你自己。”

    按照潘强的提示,吴影迪顺利完成了自我介绍。

    “不错,工作六年,业绩可圈可点,而且文笔也不差,懂设计,懂业务,还能写东西,确实难得。”郑哲涵说。

    文笔不差是潘强给吴影迪添加的,强行的那种。

    图文中心的总结材料、汇报材料都是由办公室撰写的,尽管过程中吴影迪只是提供了少量素材,但也被潘强要求说成是主笔,或者至少是主笔人之一。

    吴影迪只能照做。

    “我还有很多不足。”吴影迪有些不好意思。

    “只要是人,都会有不足,人无完人嘛。”郑哲涵微微一笑,“谈一谈,对文化公司的看法?”

    这也在潘强的预料之中,好在吴影迪有所准备。

    “文化公司是组建北州商业集团的四大公司之一,主营广告、文创、策划、图文制作等业务,并分别由四家单位做好具体实施。文化公司以‘创新奋进、实干担当、载道化人’作为核心价值观,是北州首屈一指的文化企业。”吴影迪不紧不慢地说道,“文化公司的成立初衷,就是服务北州的文化事业,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那么,你觉得,文化公司现在的工作成效如何?”郑哲涵问。

    说心里话,吴影迪觉得成效不咋地,广告做得不如头部企业,文创一直不温不火难出效益,策划工作平平淡淡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至于图文制作,可以果腹,但绝不算大餐,仅仅为文化公司贡献了相对稳定的利润。

    这些,有一部分是吴影迪在和潘强的沟通中得知的。可以说,潘强的预备工作已经十分到位了。当然,仅仅靠潘强的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够的,好在吴影迪有些积累。

    但是,接下来,应该如何回答呢?说成效很好,岂不是信口雌黄?说成效不好,岂不是打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脸?

    “各方面的成效都可圈可点。比如广告业务,在内卷严重的北州广告圈中拥有一席之地。文创业务方面,为北州文创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获得了北州市领导的批示好评。策划和图文工作基础扎实,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利润贡献。另外,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文化公司的潜力非常巨大。”吴影迪一板一眼地说。

    吴影迪说的没错,无非掩盖了文化公司的不足,放大了优点。

    潘强在对吴影迪的指导中,那句“你说的任何话,都要站在领导的角度,让他觉得你是在为他着想,让他听着舒服”,深深烙刻在吴影迪心里。以前,也曾经有一个人,对吴影迪说过同样的话。

    事实上,只要把这句话践行到实处,就已经超过80的职场人了。

    因此,吴影迪此时的每一句话,都尽力让郑哲涵觉得舒服悦耳。而这,就是所谓的情商。

    唯有如此,他才有去文化公司本部的希望。

    但是郑哲涵对吴影迪的回答显然有所预料,因此也没有让郑哲涵觉得,吴影迪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郑哲涵接着问:“你刚才说,文化公司的潜力非常巨大,你觉得有哪些潜力”

    当时潘强对吴影迪的指导,到“潜力巨大”就结束了,并没有细化展开,毕竟到底有什么潜力,和办公室并无关系,因为这是战略部门的研究课题。

    吴影迪也从郑哲涵的表情上感受到,之前避重就轻的回答,郑哲涵并不满意。郑哲涵因此抛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想真正了解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自己心腹强烈推荐的人,到底有几斤几两。

    此时,潘强的面对面指导不再管用,吴影迪必须全靠自己的临场发挥。

    “文化……文化……文化……”吴影迪默念。

    吴影迪想起了潘强给自己的优盘,里面的一些文章似乎派得上用场,但此时他也仅记得大意了。

    吴影迪又想起了以前看到过的一些材料,以及多年前某一位职场前辈对自己的教诲。

    仿佛过去了几个小时,但现实中,其实只过去几秒钟。

    吴影迪终于理好了思绪,说:“文化的含义太大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无所不包。但是文化公司的业务范围,终究太窄,因此,这既是局限性,更是潜力,所以我用上了潜力巨大这个词。放眼全国,一些发达省份相继成立了文投集团,这就是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的现实举措。”

    吴影迪顿了顿,继续道:“正如您所知,这些文投集团,涉足领域非常广泛,投资电影电视,构建融媒体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小说家、漫画家、编剧团队,经营各种ip,各式各样、不一而足。虽然汉南省目前还没有成立文投集团,但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如果能抓住机遇走在前列,那么将能给北州商业集团带来不少加分项。”

    吴影迪说:“另外,我觉得我们文化公司的业务不需要和省级文投集团一样面面俱到,我们毕竟只是市属企业的子公司,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需要挖掘我们的亮点和特色,并且要把亮点特色和创收创效、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结合。”

    关于文投集团,多年前某一位职场前辈曾经提到多次,给了吴影迪比较深刻的印象。多亏了这个印象,让他能在关键时刻,不落后于时势。

    郑哲涵略微点了点头,接着问:“你觉得哪些亮点和特色,是我们应该去挖掘的?”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如果吴影迪能回答到位,那么他显然具备了战略大师的资质,但是他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设计师而已。

    吴影迪心想:只能应付着来了,但是千万不能让郑哲涵觉得自己是在应付他。

    吴影迪舒了一口气,说:“亮点和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随着潮流改变。我们之前的亮点和特色,就是广告、文创、策划、图文制作,并延续至今,而且很成功。但是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您看,大家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甚至走在大马路上,在餐馆,在咖啡厅,干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刷手机,来看视频、看小说,当然也有看新闻的。新闻平台受监管限制,我们暂时可能无法涉足,但是打造具有文化公司特色的融媒体阵地,我觉得可以尝试,主要还是两块吧,短视频和小说。我觉得,一旦我们成功打造了相关的团队,一旦它们成为了我们的亮点和特色,那么我们在北州商业集团的地位将进一步拔高。而且,我们已经有了广告、文创和策划的扎实基础,以前的工作积累都是有利于短视频和小说业务推进的。”

    郑哲涵笑了笑,显然吴影迪的应付之举让他很满意。然而郑哲涵并没有善罢甘休,接着问:“你说的短视频也好,小说也好,内卷已经很严重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才能出彩,如何才能独树一帜?”

    这个问题同样不好回答,而且和办公室的工作一点关系都没有。此时,吴影迪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不是来面试办公室岗位的,而是来面试战略部,或者经营部的专业岗位。

    但郑哲涵既然已经发问,必须得把这个问题答圆了才行。吴影迪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避重就轻的办法,缓缓说道:“互联网时代,信息差降低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低水平,真正拥有才华的人,互联网不可能把他埋没。郑董,您说得对,这两个赛道的竞争都很激烈,所以把事情做出彩的关键还是人,以及培育和管理人的工作机制。我们要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吸纳真正有才华的人,通过互联网,把他们的才能最大化发挥,并为文化公司所用。我相信,有了风口效应和人才队伍的双重加持,文化公司一定能在新赛道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吴影迪说完,突然觉得自己的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略有空洞,甚至废话不少。明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业务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可自己偏偏拿了一大堆话来堆砌,这可不是自己的风格,倒是和潘强的指导息息相关。

    另外,吴影迪还想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毕竟太俗,自己和郑哲涵只是初次见面,考虑到言多必失,于是硬生生压了下去。

    “没错,这一大堆正确的废话,都是拜潘强主任所赐。”吴影迪暗想。

    郑哲涵哈哈一笑,说:“说得很好,看来你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你说的没错,任何事情都是靠人做出来的,这是一篇大文章,我很认同你说的,只有兼具风口效应和人才队伍,我们才能做大做强。”

    吴影迪有些不好意思,说:“谢谢领导。”

    郑哲涵突然收敛了笑容,严肃地问:“我想听听,你在图文中心的时候,设计制作青瓷杯的事情。好像就是上周的事吧?”

    吴影迪闻言大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