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蠢蠢欲动
此时是近天黑,往地里去的人纷纷从地里往家回,一众村里人看到他全无喜色,只催他快些家去。
“丑蛋,你快些家去看看,听说你三叔和葳哥儿出了事,你家里如今正愁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是啊,丑蛋,咋个你这会回来了?你爹和你大哥为何不回?葳哥儿出事,你大伯娘这几日眼都要哭瞎了!”
“什么?!”杜蘅之都懵了,他三叔一直都在村里,而葳哥儿如今在县城布行做小管事,如何两人竟一起出了事。
他想着这些话间便问了出来,遇到他的村人七嘴八舌的一通说,却是三叔这老实头子也不知怎么想的,竟和葳哥儿前些日子议定出关做买卖之事,只因这个时节青黄不接,又过了一冬,往关外贩货买货都得利很大。
谁想他们和郝父等人都遇边城失陷之危局,两人如今和郝父他们一般生死下落不明。
家里如何得的消息,却是边城失陷,边地劳役又起,他们这里也要出人,近日已送了一批劳役去边城筑城挖沟加强防御工事了。
杜蘅之不敢耽搁,急忙骑马回返家里,他才入家门还没喘口气又喝上水,大伯娘和三婶就都找了过来,问他可能通过县官老爷得些边地消息。
“不用问县官老爷,我才从县城回来,此次鞑靼叩边太突然,失陷在关外的行商富贾颇多,侄儿从他们亲眷处这两日刚得了消息,镇东关城才被夺回,朝廷无力救助陷落关外的普通百姓,我等需自救。”
三婶捶胸嚎啕大哭,边哭边问:“丑蛋,这可怎办?你三叔他可还能回来?”
“三婶,这时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你别着急……”
边城出现屠城惨事,杜蘅之也不知他三叔是否还能回来,但对失了主心骨的三婶他总要安抚两句的。可说了两句,意识到世事难料,他便再也说不下去。
“罢了,那就暂且先等着消息吧!再等等看,我不信我儿说没就会突然没了!”李氏抓紧手里的帕子抹了把泪,咬牙挺直了背脊,道了声告退就转身走了。
杜蘅之对她连安慰之话都未说出口,只能无力看她带着希望而来,又带着失望而走。
看他大伯娘李氏强装坚强,杜蘅之也是无奈又心惊,刚刚大伯娘从门外走来时,他看得心惊又清楚,本来没有白发的李氏额前突然有了一撮明显的白发。
小儿子失踪生死不明,李氏很是担心,竟致一夜白头。
杜蘅之心慌不已,又一直有想去关外实地看看的想法,只是因这几年读书紧迫一直无法成行。他需要的东西关外有很多,如今要不要追着郝铄他们出关找人,他正在考虑。
虽说千金之子不坐垂堂,但跟着郝铄出关的有近五十人之多,那些人还都是武夫镖师,和他们一起,哪怕万一战乱又起,遇到鞑靼等蛮夷游兵,也可抵挡一时没问题的。
边城如今有陷落的,边关戒严,出关应该没以前那么容易,也不知道郝铄他们到时会如何做。
三婶哭着走后,张氏喊了儿子几声不听他回应,着急站起给他递水喝的同时,问他如何现在回来了,杜蘅之笑着告诉张氏自己中了秀才。
再之后,不等张氏回应他什么,他又突然下了决定后告诉张氏:“娘,我那同窗好友郝铄两日前带着众武夫镖师有近五十人去了关外,我想跟去。”他瞒着张氏没说郝铄为何而去。
他这话令张氏瞪大双眼,怒斥道:“你三叔葳哥儿踪迹生死不明,边关如今不稳,随时都有战事要起,娘不想和你大伯娘他们那般又失去你,你不许去!倘若你敢去,你看我打断你的腿吗?”
儿子刚中了秀才就说要去颇为危险的关外,张氏如何能答应?
被怒斥后杜蘅之讪然间抿了抿唇,看张氏这么激动不想他去关外,他便不敢再提自己要跟着郝铄去的话,只是喝了几碗水后说要去休息。
看他面色苍白疲惫,又知他骑马回来赶路辛苦,张氏忙应了他话让他先去休息,“我去给你下碗面条吃,好歹你正经吃些东西再睡。”
“好,娘。”
吃了饭在家睡了一晚,隔日一大早杜蘅之因担心郝铄他们,迷迷糊糊做着乱梦未醒,却是给他家送喜报的一府城闲汉骑马先来抢了先机,得了他家一两的赏银。
显然那闲汉送喜报没杜蘅之那样着急,杜蘅之跟随付成从府城去县城基本日夜没停的骑马赶了路。
随后县衙上次送喜报的两衙役又来送喜报,得了他家一人八百文的赏钱,说是县太爷有请杜蘅之大后日往县衙一见。
后沈家的张大掌柜等人从各种渠道得了消息,都来杜蘅之家恭贺。
不到中午,来他家恭贺的众人竟挤满了他家院子,沈家的,刘记的,杂货铺子陈掌柜,赵地主等,还有一些不认识的附近富商士绅派的管家奴仆以及众多的本村村民。
知道他家大房三房有人出了事,众人也没敢在他家多留,送了贺仪就都走了,只赵地主带着个熟人一直没走。
事后杜蘅之算了算,他中秀才竟得了贺仪近一百七十两。
像沈家这样的富户,他只是中个秀才罢了,却让张大掌柜给他家送来了三十两贺仪。
如今沈家得了如何做罐头的技术,派了家里管事在南地也卖罐头,他家南来北往的做着这罐头独门生意,听说赚得不老少钱。
其他赵地主这个堂哥岳父送来二十两,刘记送了十两,杂货铺陈掌柜拿了三两,其他富商士绅五两八两的也有,竟还有给他家送地的,虽都是一亩两亩的送。
只有两家送地的,是附近村里的地主富户。
这次他中秀才,因三叔以及杜葳之出事,他家便没放鞭炮庆祝。
这还不说在府城,杜蘅之零零碎碎收了三十多两的贺仪。这些贺仪吴贤恩是大头,其人给了三十两,其他都是吴家院子周围的邻居零碎给的。
还有兴隆客栈老掌柜在得了他写的对联后,给了他六两润笔,然后拿着对联去刻印后挂,以此证明他家客栈曾出过他这一届案首。
问题是他在兴隆没住几天,但人老掌柜却很坚持要他这案首名头。
之前按杜蘅之的意思,他可以高兴高兴,但中秀才举办宴席且不必,举办个小型家宴就行。
如今大喜大悲确实遂了他意,刚中了秀才家里其他两房就出事,他确实不必举办宴席了,连家宴都无需举办,不是不必,而是因家里出事不能。
赵地主带的熟人却是他那商户亲家的族里人,人来贺喜是带着目的来的,来向张氏给女儿说亲,说的是杜蘅之。
杜蘅之得中县案首、府案首,赵地主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
几年前他带着小女儿过来杜家相亲,他看中的是杜蘅之,毕竟那时杜家二房更有钱条件更好,杜蘅之还是他喜欢的俊朗相貌,身子骨比他女婿结实。
但当年杜蘅之年纪才十三,不大的岁数,比他女儿还小两岁,女儿也没相中杜蘅之,他就没坚持。
倘若他坚持一下,他岂不是就有个案首女婿了……赵地主如何不知万事难买早知道,往事无法再追他又能奈何
被提亲,张氏来问杜蘅之本人意见,杜蘅之道:“大房三房出了事,这个时候非议亲时候,而且儿子觉得自己年纪还小,无心说亲之事,娘且推了吧。”
得了这多的贺仪,杜蘅之想追随郝铄出关的心思又蠢蠢欲动起来,因为这些钱够让他买匹差不多的好马骑着去追郝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