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买铺
杜若不依又刁蛮道:“二哥有能耐,朋友也多,何况还中了秀才,好借银子的!你去借银子买,总之府学外面铺子很值得买,也供不应求,你懂得买卖上事多,我不信你不心动!”
杜蘅之确实心动,便道:“那好,我们先去看看那铺子。”
李廷早知这事,那铺子要卖的消息传出也不过四五日罢了,只是因这几日杜蘅之要应考,他们不好说给他听罢了。
他是有意要买的,可是他钱不够,只得付了二十两定银先将铺子定下。若是他们最终凑不齐钱买这铺子,那他这定银也和人那铺主提前说定了,是拿不回来的。
府学旁边的食铺呢!这种位置的铺子很吃香,他若不早下手入定,若被旁人抢先买走那可怎办?
他弄不来银子,他大舅哥却能啊。以前私塾里,光郝铄就靠大舅哥赚了三百两银,他不信以大舅哥和郝铄的交情,借不来银子。
郝铄可是个大方义气的性子,他觉得,想从对方那里借银子还是容易的。
杜萱自嫁入他家,跟他来了府学,时常要做些东西寄卖赚钱。
后来思来想去,他们夫妻二人商量后,才单独在府学里租了较贵的宿舍住,这也省得他们做东西打搅住在一起的人或者人家有心将杜萱会的学去。
偶尔杜萱忙碌时,会雇了短工来帮着她做些杂活,比如清洗山楂淘米蒸饭洗衣什么的。
夫妻住府学,还是有两三户合租那样的宿舍的。
杜家寄卖的东西杜萱都会做。
到了府城杜萱看他读书实在费银,以嫁妆供他读书坐吃山空,杜萱感到心慌,就和他商量,像家里那般想将寄卖的生意做到府城。
以前到如今杜家是在自家周边镇上寄卖东西,而如今杜萱到了府城,就借着胞弟杜蘅之的牵线搭桥,往府城刘记货栈寄卖东西或自己找门路。
就像杜萱发的豆芽,都是她每日里往府学周边的小餐馆以及杂货铺子一两斤、三五斤送了寄卖的。
这些门路都是杜萱在他陪伴下,一家一家自己跑下来的。
为此府学里很多人知道自己吃的豆芽出自杜萱手里,还给杜萱取了个“豆芽西施”的雅号。杜萱还在他们自己租住的院里特意布置了一发豆芽的小屋子。
李廷倒是没和如今许多人同样的想法,认为妻子行商身上沾染铜臭。自小家贫,没钱万事难成的道理他可是深刻知道的。
这更何况李廷的先生郑秀才家里就是行商起家,再何况他们边城之地,行商往来颇多,带的本地民生经济还算繁华,多少百姓为此为行商跑腿做工赚了银子,所以边地普通百姓倒没那么重的鄙商观念。
同窗里和他关系要好的也有商户人家出身的,所以杜萱做些寄卖的小买卖,而非抛头露面做买卖,且目的是为他读书,李廷便完全没有接受不良,而是适应的很快。
他认为,带了技艺嫁来他家的杜萱简直是会下蛋的金鸡母,其人能靠手里技艺为家里赚钱供他读书是他极大的好运道。
有时读书累了或者有空,他还会帮着妻子干活,毕竟妻子一人做活供养他也是辛苦。
杜萱识字明理还会赚钱,他们夫妻之间少有聊不到一起的时候,感情还算和美。
没和杜萱成婚时,李廷考虑的是往少有人去的县学去读书,但知道府城师资比县城好,家里和族里商量后,还是决定送他来府城读书。族里决定每年供给他二两银子读书。
不过自杜萱嫁他做了寄卖这行商之事,以后族里的银子他应是不需要了。
去看食铺的路上,李廷和杜蘅之说了让他在府学读书的事,杜蘅之爽快答应了。他们那里县学没人去上,那他去了做什么?做寒塘孤鹤吗?
没有竞争就没压力,读书还是要去竞争激烈的地方去读才能促人上进,这是杜蘅之认为的道理。
杜蘅之到了那食铺一看,那铺子是个不大的铺面,前店后厂的形制,前面的店面只有二十见方,后面的院子也是同样的二十见方。这是个四四方方很方正的铺面,铺面梁也挑的高。
房子倘若一方正,梁还高,哪怕它面积小,一进去还是会让人感觉看起来很舒服和轩敞。
这食铺杜蘅之立马便看上了,看了眼带着他们看铺面的那白发老头,他暗地问李廷:“这铺子具体多少钱?为何要卖?”
李廷附至他耳边和他说道:“半分多点的铺,铺主喊价三百二十两,这附近的铺子我和你萱姐打听过了,大概都是这个价钱吧。但人家那铺子没人愿意卖的。至于这家为何卖……这是铺主家里祖业,不到万不得已他家自不会卖的,奈何铺主儿子不争气,沾上了赌……”
黄赌毒,哪样沾上都容易拖垮富家贫户,李廷话未尽,但杜蘅之已经完全明白了。
他正要问可能还价的,李廷似已看出他的意思,向他摇手道:“三百二十两,不二价,咱们不要,多的是有人要。我能很快得知这消息,无非是得了你萱姐往这食铺里寄卖豆芽的便利罢了。”
杜蘅之毫不犹豫道:“既如此,就买了吧。”
来这铺子路上李廷说了想合买,杜蘅之也就没法贪心说不能了,毕竟这卖铺子的消息来自李廷夫妇。杜萱是他姐,却是李廷妻,对方未必会站他这边,站了他也不好如此。
很快杜蘅之写了信给郝铄,让张浚往县城去拿借的银子,他借了郝铄一百五十两银,只因这买卖铺子的各种税契等钱铺主不承担,由他们承担。谁让人家的铺子吃香呢?
所以他手里的一百两银票加上李廷手里的倘若只借一百两的话,他们买铺子的钱还是不够的。
铺子买的他占大头二百多两,到时赚得的盈利自然也是他占大头呗。他和李廷商量就是这么弄的。亲兄弟明算账,两人最后还是要签契说定这事的。
张浚没拿借的钱回来前,杜蘅之就跟着铺主往衙门去办买铺各种交接手续,待手续两三日落定后,改换铺主名的当时,杜蘅之将剩下没交的一百多两银一把全交给原铺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