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塌心读书
这些家具,柳木匠都问过杜蘅之,可以让其做来卖给其他人,条件就是好好教他堂弟学手艺,不必经过三四年的磨练才开始正式学手艺。
还有便是,柳木匠那里若有买这些家具式样的人,衣架和沙发靠垫则都由杜家提供,杜家要赚做衣架和沙发靠垫的钱。
毕竟柳木匠只是木匠,又不是卖杂货的,做衣架和沙发靠垫太麻烦,与其找旁人,还不如找杜家这本来就会做的。
而柳木匠则是在买家具的时候,就将衣架的钱和沙发靠垫的钱已经隐形算进了做家具的钱里头卖了。
其实这也算是给杜茗之变相的交学费让其学手艺。
衣架其实很好做,没有铁丝什么的,就直接上竹子和桑树枝,挂钩同样还是用它们。
用火烤竹子桑枝,将其烧变形定型后再刷一层清漆就可。
衣架这东西,杜蘅之觉得挺有市场,他决定家里立马就将之做出许多并拿出推广去卖。
村里独门独户的院子大,衣服想怎么搭都没关系,并不影响什么,需要衣架的情况并不多。但镇上、县城的许多做工或者做小买卖的人家,大部分都是租房住的。
为了省钱,他们租住的房子院落还都不大,有人甚至是几户共同租住院子或者和房东共住。
如此这般那般他们洗晒搭衣服就很不方便,因此各种各样能让他们方便晒衣服的衣架,他们是真的需要。
至于以后会不会有人模仿他们做衣架而卖钱,那就不是他能管得了的,毕竟如今还没专利权这东西。
他自己趁没有先挣一波钱再说。
沙发垫子的蒲编以及磨制扣子的工序,杜家人自己就能做,缝制沙发套子也不用多繁琐高超的绣艺,杜家的妇人们也都是会做的。
他们只需在做时暗自绣上不起眼的标记防止以后旁人模仿时鱼目混珠就可。杜家自己的标记是设计的杜蘅草,这是李氏提议的。而杜蘅之后来又设计往杜蘅草纹样里藏了自家的姓做防伪。
先前他只说让他娘张氏设计个花啊草啊或者鱼动物什么的防伪让他家不必被人模仿取代。至于设计成什么,他没说,后来他才知道设计的是杜蘅草。
山寨杜蘅之无法防止,但至少他可以防止不好的山寨冒充自己的货。
当然,因着这些家具能否卖出去,卖得好不好,能卖多久就会被模仿而使得柳木匠和杜家最终都再赚不到钱从而不做这买卖,谁也不知。
因此,杜蘅之和柳木匠签定的买卖文书上是杜家拿抽成,而不是让柳木匠立时就给他们钱,文书的签定时间也是一年一签。
总之就是,柳木匠卖出一套如今杜蘅之房间所类似的新式家具,杜家就拿这家具盈利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十的抽成。
百分之二是立式衣柜的抽成,百分之四十是沙发的抽成。
杜蘅之的床也和这里的不太一样,底下是抽屉样的,靠墙的地方还有半人高的柜子,那柜子上头能搁书,下头能搁被子和枕头。
其实带床箱和抽屉的床古代也有。
就这么一收拾,让杜蘅之床看起来整齐许多。他屋里除了床,照样也盘了炕。
家具这些都需要会木匠活的才能做,所以这床带柜的样式,杜蘅之就让柳木匠随意用了。
古代没专利费,这东西也不是杜蘅之自己想出来的,他只是站在后世人的肩膀上得利罢了。既然如此,他又不能如何,也无需如何的。
总之,他房间的各种家具都带柜子抽屉,让他可以往里放东西。而且,他房间的立柜都是一门到顶的。
这些家具样式,其实就是杜蘅之在现代卧室里的家具翻版。
当然,因古人没有百分之多少的说法,杜蘅之和人签文书时候还是按照古人的几成几成的说法来签的。
杜蘅之那立式衣柜有两组一套,总共半丈左右宽,就是大概一米五六那个宽度,带顶柜。而那里头如今就只挂着七八套衣服,才占据了衣柜一丁点的地方。
至于衣柜的其他地方放什么,杜蘅之也不知,就暂且空在那里。但顶柜放换季的被子什么的,总是能的。
虽说他家以前的被子少,但以后会多起来的。
他的七八套衣服有一套是张氏前些日子抽空给他做的新的,四套他大伯娘和三婶这些时日为感激他帮助他们两房而给做的,还有两套带补丁的旧衣服。
那旧衣服他偶尔干活时候还能穿,他念旧,穿久了总是舍不得扔,就留下了。
他家长辈给他们这些孩子做衣服一直都是往大了做,等他长了就将先前做长的裤腿袖子什么的从暗里往外放放。
如今杜蘅之开始正式读书,虽他才开始读不久,但随着不断读书的深入以及对科举认识的深入,他还是立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有话云:知其然,方能知其所以然。
发现读书科举比他想的还不容易,杜蘅之便决定要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话贯彻读书始终了。
别看三百千套书字数不多,可那里头每个典故,每个短句,甚至每个字词,它们都蕴含着各种知识以及道理,这是前人心血的凝练总结,不是背下来就算完事了的。
读书时,他还要将这些道理从哪里来,又为何会如此说,还能引申到哪里去都弄明白,这才算真正读通它们。接着,那就是不断的背诵和复习了。
读完了启蒙的三百千千,后头的四书五经才是重点,这些书加起来总共有近四十多万字,考试就是重点考这些。
这些书不是你会读就行,还要会背,还要懂那些话里头的具体意思,懂了且还要知道那些话的具体出处,针对的是由什么事件而引发出的论述。
这才表示自己是真的懂了。
懂了还需懂得实践,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现代人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就没那么简单了。
那有人必然会说,十年苦读,四十万字还背不下来吗?
背倒是能背下的,但你确定背了不用不断复习就不会忘?背了你就能融会贯通,熟练运用?
而且吧,除此以外,考生还需诵记多于几倍的那关于四十万字的许多注疏,也就是对它们的解释,不背记不住如何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呢?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个道理一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诵,一切有用技能的学习都是从熟悉模仿开始的,这就是我们学习文科要多读多记多背书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