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来财
若有了这样的类似单子,让伙计记住自己的名字或者号牌,从哪个伙计手里出了多少货,那伙计就自己在自己名下的当日进出货单上直接挑勾便是。
如此,谁的账谁负责,也好查清谁总是粗心记错账。如此,就这些问题及时整改便是。
然后到了每日晚上,伙计给他交接当日清单即可。
到时,他不管记账还是查账,且不必如以往那般繁杂理不清状况了。
至于那货品以及出货的数量,这还真得让他家伙计特意记一下那些货品名和数字的写法。
刘记的那些货品名基本已经固定,记起来并不难的。
只要他家伙计能认出货品名以及数量,进而能在单子上挑对了对勾就可,他又不是让伙计们能写会算做掌柜。
他家的伙计干久了即便不识字,但对什么货的写法和数量,多少还是能认出的。
若认不出,他们也不好做他家这种买卖的伙计不是?
两人讨论了这出货日结单的好处后,便很快又将话题转到了买方子的事情上。
只不过,杜蘅之究竟不知,刘润泽不仅将他所谓的送货单自己学了去,还往行业内也输出了。自此,本地的类似账都有了个专门的名字,便是叫做杜蘅账。
这让杜蘅之知道这种账务名字后,直接汗颜不止!那时杜蘅帐且已经传去了京城。
他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拿来的这些东西用,哪里就能将账务都归功到他头上,还用了他名字?
这都是后话了,此时对于刘记要买方子的事情,杜蘅之倒是十分爽快。
他正缺钱,他便让刘润泽直接出个买方子的价钱,若他觉得合适,那他自是十分愿意就此卖了这脆柿的方子的。
只是他卖了脆柿方子给刘记后,他家还是要继续在镇上做这脆柿的买卖,希望刘记不要阻拦。
刘记能想到在过年和上元节卖东西,杜蘅之自也能想到,且早就在他做这些吃食之初,他就想好了。毕竟,这些买卖事且如此卖的经历前世他小时是亲身经历过的。
上一世,他们本地商贩经常这些时候卖脆柿。他上一世的母亲早年也做过此类买卖。何况,他还挺爱吃各种柿子的,包括柿饼。
对他的这个要求,刘润泽倒是答应了,只他却只打算出十两银买这脆柿的方子。
杜蘅之为此提到在过年和上元节卖这脆柿的好处。
乍暖还寒的春节前后,一众人,尤其是北方,可是不好买到什么应季水果的。
不像现代,温室大棚到处都有,物流还发达,家家也不缺冰箱,想吃什么水果都能将之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买下来。
这脆柿如今在这个时代,若能在过年等节庆日卖,卖的必然也不是如今的一斤七文这个价格,或许一斤二三十文的价格也是能卖得的。
物以稀为贵嘛!毕竟那时候可少有新鲜水果上市。
且柿子本身的价格并不高,收货价才一斤一文半,成本如此之低廉,赚头自然也大。
柿饼在这里过年时候可是五六十文一斤卖的,脆柿何故不能二三十文卖呢?
并且,这还是刘记买了方子后独一份的买卖。旁人没有,他有,他想卖多高的价格旁人也管不得,只要他能卖得出去。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刘记若有这方子,便能以极低的成本赚到更多的钱。
杜蘅之隐去后世物质丰富、物流发达的那些想法,将这些好处一一道出。
其后他商量刘润泽:“十两太少了,三十两吧?有了这方子,你刘记在县城或府城甚至京城,想将脆柿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想卖什么价钱就卖什么价钱,那也是你们自己随意的事!至于赚得多少,那也是你们刘记的本事!”
他知道脆柿很好做,用温水直接温上一段时间即可,唯二三的要求就是需要看水温以及那柿子的成熟程度,再管控好柿子放入温水的时间长短。
窗户纸他不捅破那谁也别想知道其中奥妙。就这么简单的法子,那也是劳动人民千百年生活技巧的凝练总结,他不将之说透,旁人却也很难想到要如此这般做。所以,他要了三十两的价钱。
这算小本买卖,他要是叫出罐头的那二三百两的价钱,那也不可能。人花几百两买了这方子,那得卖多少脆柿才能赚回来?人也会算的嘛!
罐头却不一样,它从原料到成品,针对的消费群体本就都是富人,做起来也麻烦,成本还不低。
就算一罐草莓或者橘子罐头在冬日里叫价半两,反季或南货北卖或北货南卖,他相信,有的是达官贵人愿意买的。
刘润泽表现坚定的摇了摇头,显然并不乐意出三十两银买这方子。
他家是经常收大宗货的,一斤柿子多少钱他心里有数,三十两买一个做小本买卖的方子,对他来他并不觉划算。
杜家一斤一斤卖这脆柿子,那需得卖出四五千斤以及好长一段时日,大概三个月乃至半年更久才能赚得三十两银子,那还是在天天出货三五十斤上下的基础上。
这钱如今直接给他家,则就给的多了,对他刘记来说且不划算。
双方又是一番拉锯,刘润泽还精明的让杜蘅之将山楂糕的方子也给他做搭头。
最终,他这才极不情愿拿出三十两银买了这两个方子。
杜蘅之也叫不出再高的价格,这样的价钱,其实他已经十分满意了。
刘润泽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生意是生意,人情那又是人情,他虽不甘愿掏出三十两银买方子,但他到杜家却还带了礼物过来。
这些礼物直到他离开前,他才让那一直在外头守着的伙计从他车里帮忙搬了进来。
这些礼物有三匹上等大概二十文一尺的好棉布,一布袋三十斤左右的面粉以及三四包点心和两壶酒。
杜蘅之还以为,对方是坐了他爹的驴车来的,却没成想人家是自带了伙计,自驾了马车来的。
他更没想到是,对方还特意给他家备了礼。
他送对方出去时候,因着村里多年没出现过马车,很多附近的人家都过来围观。
还有人不嫌莽撞又直接的问杜蘅之,那驾马车的主人是谁?
在征询了刘润泽的意见后,杜蘅之将其是刘记少东的事,告知了围着的人。
杜家哪怕未有中秀才的却要发达了,这是今日回去后村里人的议论。